于盛鵑
(阜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1)
隱喻是一種比喻,用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在傳統(tǒng)研究階段,隱喻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作為一種修辭格,是語言修飾的手段之一。當代認知語言學則認為,隱喻更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xiàn)象,而且在本質(zhì)上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一種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基本的認知方式,它將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經(jīng)驗或范疇映射(mapping)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Lakoff & Johnson,1980:4)對隱喻的定義是:隱喻的實質(zhì)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jīng)歷某一類事物。人們借助于隱喻,通過已知的事物、具體的實物來理解未知的事物、抽象的概念,使人類不斷認識新事物、新概念。
隱喻存在于我們?nèi)粘I钫Z言的方方面面,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是人類思維的重要活動。人類遵循著“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guī)律來認識世界,而離人最近、與人關(guān)系最密切的則是人自身,所以人類認識周圍世界的活動從認識人自身開始,即“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因而在人類的隱喻認知現(xiàn)象中,最基本、最常見的隱喻就是人體隱喻,即人總是把自己的身體包括大腦作為源域,把要認知的別的對象作為目標域,把對人體的認知經(jīng)驗及人體的概念用到對別的對象的認知上,從而為該對象建構(gòu)一個新的概念。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均存在著大量的人體隱喻。各民族不同的語言里由于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文化,有不同的隱喻系統(tǒng)。但人類各民族還存在著的共識文化使不同的民族語言里也有不少相同的隱喻概念。除此之外,人類相同的身體構(gòu)造和感知器官也決定著英漢兩種語言在人體隱喻化的認知功能和規(guī)律方面具有同大于異的特點。本文將簡析英漢語言中幾個人體部位詞的隱喻相似性及其成因。
人類以自身為中心,即以“頭、臉、眼、手、心、腿、腳”等人類最熟悉的身體器官充當基本的源域,通過隱喻的建構(gòu)方式,投射到人們對周圍事物的理解上,以此方式,人類去感受、體驗和認識世界,整個世界也便成了其基于身體感知下的世界。以“眼”為例,眼睛凹陷于面部上方,形狀如洞孔,以此形狀結(jié)構(gòu)的相似性擴展出“洞穴”的隱喻義。英漢語中都有以“eye(眼)”來比喻其他形狀如眼孔之物。漢語中有“泉眼”、“針眼”、“耳朵眼”、“肚臍眼”、“嗓子眼”,“槍眼”、“炮眼”、“錢眼”、“鑰匙眼”等等,英語中也有“the eye of the needle”,“the eye of the wind”。除卻結(jié)構(gòu)的相似性,從功能的相似性考慮,漢語中有“眼、眼線、眼目、耳目”等,而英語中也有“private eye(私人偵探)”這樣的表達,均源于眼睛作為人類很重要的一個部位,其主要功能是觀察事物、收集信息。眼珠作為眼睛中最核心的部分,則是關(guān)鍵中之最關(guān)鍵,因此“眼珠”在英漢語中均被用來指稱珍貴的人或物,如“把鈔票當眼珠子看待的是現(xiàn)在說的工薪一族?!倍⒄Z中也用“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來指稱極其受寵愛的人或物。
再如,漢語中講某人“有肚量”就是指此人寬宏大量,不計較個人得失,隱喻意義是“寬容,不計較”,而“stomach”這個身體器官在英語中也同樣與人類的情感相聯(lián)系,與此漢語用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又如,根據(jù)形狀的相似性,漢語里有“磁頭”、“山頭”等,英語中對應的有head of lettuce(萵苣頭)、head of cabbage(卷心菜的菜包)等;由于頭是人體最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部位,是生命的象征、思想的發(fā)源地,英語中國家元首譯為a head of state,頭目、酋長譯為headman,還有諸如“head of government、head of state、head of school、head of company、head of family”等表達法。漢語里相近似的有“首要”、“首先”等意。再次,依據(jù)它在整個身體結(jié)構(gòu)中的位置,英語中headline 一般都是在正文的上方,head note 是在文件前面的批注,漢語里也有“頭兒”、“首長”等說法,這是“頭”經(jīng)過轉(zhuǎn)喻而形成的稱呼語。英語中“head”也可以作形容詞來修飾名詞構(gòu)成稱呼語,如“head nurse”(護士長)、“head waitress”(女領(lǐng)班)、“head waiter”(男領(lǐng)班)等。另外,還有與之相關(guān)的動作的隱喻,例如stand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鶴立雞群)。
再如,“心”是“五臟之一,位居胸腔之內(nèi),膈之上,是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nèi)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器官?!毙木佑谥行奈恢?,具有極端重要性,因此,漢語中有“手心、掌心、中心、圓心”等表達。英語中也有對應的表達,如“heartland”(心臟地帶、中心區(qū)域)。戀愛中的情侶會把對方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稱呼對方為“心肝寶貝”,英語中也有相對應的表達“sweetheart”。當“心”與厭惡的情感、情緒交織在一起時,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隱喻化表達的稱呼語“狠心人、負心漢、花心大羅卜、喪心病狂者”,英語中“hard-hearted man”、“heartbreaker”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足”的基本含義指人和動物的行動器官,特指人體踝以下的部分。足是“物體的基部、最下部”,引申為末端。人的腳在人站立時總是位于人體的最下部,起支撐作用,因此我們將“足”隱喻到床、鼎、鼓、山、墻等的最下部且起支撐作用的部位。漢語中有許多這樣的表達,如“床腳”、“鼎足”、“鼓足”、“山足”、“墻腳”、“褲腳”。英語中也有對應,如“the foot of the blockhouse”(堡壘下)。由于腳位于身體的最下部,因此漢語中有“腳注”(同“注腳”)、“腳本”、“下腳料”、“酒腳”等說法,英語中的例子則如“foot hill”(山麓小丘)、“foot lights”(舞臺上的腳光)、“footnote”(腳注)、“the foot of the list”(列表的下端)、“foot sugar”(糖渣)、“foots”(渣滓)。而“足”/“腳”的運動帶動著人這一整體在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移動”,足動方能人動,這也反映了事物域向動作域的隱喻映射。漢語中的例子如“禁足”(禁止外出)、“失足”(舉止不莊重)、“頓足捶胸”、“齊足并驅(qū)”、“重足而立”(疊足而立,形容非常恐懼)、“大手大腳”。英語如“call to someone’s feet”(叫某人站起來)、“drag one’s feet”(故意拖沓或怠工)、和“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有成功的好機會)等。
總之,從以上的例子中不難看出英漢兩種語言在身體常見部位詞匯的隱喻從形狀、位置、結(jié)構(gòu)、功能和屬性等角度看有很大的相似性。由于共同的身體經(jīng)驗、共同的心理、生理基礎和思維方式,使得英漢隱喻具有相似性,這進一步證實了隱喻是人類共同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證明了隱喻概念系統(tǒng)的共性。
1.體驗的相似性。人類的認知基于體驗。萊考夫強調(diào),意義來源于經(jīng)驗,尤其是人類自身的身體體驗。人無論年齡、性別以及文化背景,都具有相同的知覺天性,故對于外界刺激會作出相應的反應,尤其是語言上的刺激。人類各民族、各種文化雖然千差萬別,但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生活體驗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對客觀事物認識具有一致性,即相同的認知世界的方式,也就是人們以人體隱喻化的方式去感知和認識其他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如英漢語言中均因“眼”的形狀特征擴展出“洞穴”的隱喻意。體驗的相似性又可表現(xiàn)為通感作用的相似性。通感,又稱聯(lián)覺,也是創(chuàng)造和理解隱喻常用的一種形式。視、聽、嗅、味、觸等五種感覺從生理意義上講是各司其職,互相獨立的,但在心理學意義上,它們則是彼此相通、互相影響的。無論是英文化還是漢文化中的人們,都是依靠這五種感覺去感受周圍的一切事物,找尋到目標域與源域之間的相似性而形成隱喻,從而來認知復雜的、抽象的、未知的新事物。
2.思維方式的相似性。人的思維從根本上講具有相似性。經(jīng)驗論認為,思考是人類特有的能力,人類思考、想象,找到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和相關(guān)性,依據(jù)它事物來看待本事物。隱喻不是先于相似性而是基于內(nèi)在聯(lián)系。如心臟是人身體器官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此英漢語種均用“心肝寶貝”和“sweetheart”來喻指親密的愛人是最重要的人。思維依賴語言來表達,語言是思維工具。思維方式的相似性則帶來了英漢人體隱喻的相似性。
3.文化心理的相似性。語言是民族的,不同語言的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而不同民族的語言映射著自己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則使不同民族的人認知世界的方式有所差異。但是異中有同,不同的文化亦有相似之處。漢語中以人體為中心認知世界,以最熟悉的身體部位作為源域來認識和描述外部事物。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在《淮南子·本經(jīng)訓》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體現(xiàn)了人體隱喻。同樣在西方《圣經(jīng)》故事中也含有很多的人體隱喻,最有代表性的是亞當和夏娃初創(chuàng)的故事。夏娃是由亞當身上的一根肋骨做成的,被認為是亞當?shù)墓侵泄?,肉中肉,故西方的文學作品中用“肋骨”來隱喻女人。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格拉也曾這么說“人是萬物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由此可見,英漢兩種文化均體現(xiàn)了人體隱喻,體現(xiàn)了人類從認識人體結(jié)構(gòu)進而去理解世界和人類社會。
4.交流的不斷增多。隨著全球一體化和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發(fā)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科學技術(shù)、文化教育方面的交往也日益頻繁。人類語言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隨著頻繁的文化接觸,不同民族的語言也開始有了頻繁的相互交流和不斷滲透,這無疑促成了更多的共識文化語義和相似的英漢人體隱喻。
隱喻是語言的基本特性,也是人們認識世界必不可少的認知工具。通過以上英漢人體隱喻相似性分析可以看出,整個人體常見部位都可以被投射到人們周圍的事物上。盡管英漢兩種文化具有差異性,但是由于人類相似的認知基礎,相似的體驗、思維方式、文化心理和交流的不斷增多,英漢不同文化中的人體隱喻有一定的相似性。揭示隱喻不同民族的相似性可使我們深化對隱喻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隱喻認知與語言、文化、民族心理、思維等方面的關(guān)系,對于外語教學、翻譯實踐及跨文化交際等方面也將有所幫助。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Alverson H.Semantics and Experience:Univers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Mandarin,Hindi,and Sesotho[M].Baltimore:Th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
[3]Gentner D,Imai M,Boroditsky L.As time goes by:Evidence for two systems in processing space→time metaphors.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002,17(5):537~565.
[4]錢冠連.漢語文化語用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5]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修訂本[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6]金國慧.隱喻意義構(gòu)建的認知文化制約[J].語言與翻譯,2006,(2):19-24.
[7]孫厭舒.認知研究與外語教學[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50-53.
[8]張少姿.漢語人體器官名詞的隱喻研究[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9,(7).
[9]張培成.關(guān)于Metaphor ical Concept 的幾點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10).
[10]趙艷芳.隱喻的認知基礎[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