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
賣官鬻爵,在近年的某些官場,早已不算新鮮。遠的不論,就說近日查實的一件事,原任宜春市袁州區(qū)委書記的龔某人想進常委,于是捧了六十萬大洋,送給了時任市委書記的宋晨光。龔某人進了市委常委,又領著他屬下的兩個鄉(xiāng)鎮(zhèn)書記再向宋買官,每人三十萬,終于也成了“副處級”。從此宋晨光賣官,便一發(fā)不可收,尤其是與高人王林拜了把子結(jié)為金蘭后,賣價竟月月飛漲。
買官一節(jié),在某些地方,是有明碼標價的??此苾r格驚人,但還是“劃得來”,比起他們買到烏紗后的“進賬”來算,那只是“小數(shù)”,可謂“一本萬利”,所以前赴后繼。過去買官所用的貢款,還是從官員的“肉里分”,大多是平時親手斂聚而來。但近年以來,就有了另一種“買官”——官員自己不出,由商人出錢給他“買官”——劉志軍案中那六千萬,有四千五百萬是兩個“企業(yè)家”給他出的,一是代他“撈人”,二是代他“買官”。
其實這另一種“買官”,并非自劉志軍始。近時披露的一起詐騙案,說是一個叫王雨石的富商,先后出了六百萬給兩個“朋友”買官。王雨石先出五百萬,給某地級市的市長,買一個“副省級”,結(jié)果自稱高人的騙子,給了他一份“國務院”的公文和一份“中組部”的任命狀。王雨石又以三百萬的“議價”,給另一位地級市的副市長,買某計劃單列市公安局的政委,騙子又給了他“公安部”的表格。所幸余下的兩百萬還未支付,騙子就一一落網(wǎng),分別判了十五年和十二年不等。
這當然只是一起并不罕見的詐騙案,讀來毫無新意。但此案的緣起,應當引起我們的疑問——一個富商,為什么要給官員“買官”?本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為什么樂于一擲數(shù)百萬金,為兩個并不相熟的“朋友”的“進步”而慷慨解囊?是為了找“靠山”,還是指望他們一旦戴上烏紗,就可投桃報李?案件的報道,洋洋灑灑是騙子的騙術(shù),而只有一句話,說到王雨石談過一點胡雪巖。當年王有齡落魄,胡雪巖拿出五百兩銀子支持他謀取官職、東山再起,王有齡此后當上杭州知府,于是“知恩圖報”,使胡雪巖迅速暴富,“這一節(jié)對王雨石頗有啟發(fā)”,所以他出手闊綽,給“朋友”買官,這真如丁羽心等“企業(yè)家”斥資給劉志軍“買官”,而劉部長給她們的“回報”,又何止數(shù)億元呢?
中國的坐賈行商,向來喜歡做“紅頂商人”。有自己給自己“買官”,捐個烏紗帽,一似沐猴而冠的;也有官商之間,“勾肩搭背”,你我不分,好比“一對親兄弟”的;現(xiàn)在又有了另一種“買官”,商人出錢,替官員謀取烏紗,又做了“后臺老板”?!霸谏萄陨獭钡纳馊?,這樣關(guān)心“官場”的進取,如此“支持”官員的“事業(yè)”,錙銖必較的“企業(yè)家”,如此“大手筆”地把錢用在官員身上,這究竟是為了什么?這一種新動向,這一點“利潤最大化”,也許并不須“說破英雄”了吧!
【原載2013年8月1日《新 民晚報·今日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