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偉
摘要:在一定意義上,新課程的實施和推進就是為了追求育人效率的提高。課堂教學作為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和落腳點,要不斷追求效率。但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效率不高或達不到預期效果是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歷史課是一門綜合性、趣味性很強的科目,它具有很鮮明的“過去性”。如果傳授的方法不恰當,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本文僅就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認識。
關鍵詞:課堂氣氛 學習興趣 教學效率
1.在探索中活躍課堂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刻板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探索,參與知識的形式過程,少灌輸、多活動。通過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觀察、思考、做做、議議等過程中盡情地、毫無顧忌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即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自己去講解,自己去小結,不僅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更使學生學會學習。波利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已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因此,我努力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探求新知。,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索,找到了一些方法,學生情緒高漲,都為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而激動、驕傲,學習氣氛熱烈而活躍。課堂教學,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聽,則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思維就趨于呆板,那么在課堂上何不嘗試讓學生講、老師聽呢?不僅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谶@種思想,對于一些適宜學生講的教材內容,可充分讓學生探索道理,講思考方法。這樣教學學生探索有激情,討論的比較方法超出了書上列舉的范圍,且印象深刻。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有深度,更有創(chuàng)新度。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首先,精辟開講,先聲奪人?!拔娜缈瓷讲幌财健币环N新奇巧妙、引人人勝的課堂導入能使學生一上課就處于一種積極的學習準備心理之中,很快就能集中全部的情感、意志于學習新課上,因此,教師應精心組織導入,或巧設疑問,或以情動人,或結合時事……通過不同的方式巧妙、自然地引導學生進入渴望獲取知識的境界,使學生在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知識,提高能力。其次,求新求異,不斷創(chuàng)新。歷史是一幅有血有肉,豐富感人的畫卷,但大部分的學生不愛學習歷史,究其原因,我覺得主要還是由于歷史課堂教學不盡人意,缺乏趣味性。為此,我大膽探索,力求在“新”、“異”上創(chuàng)出特色來。最后,營造情景,以情求趣。恰當合適的語言會很快將學生引入思辨的天地,趣味橫生的語言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幽默風趣的語言會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思考。教師應該用語言魅力征服學生、感染學生、吸引學生,讓學生喜學、樂學,陶醉在歷史學習中,感受歷史帶給我們的無窮魅力。
3.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直觀展示
教師在講授歷史時,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再現(xiàn)歷史,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距離他們極其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運用圖片、實物、模型、投影等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知識;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歷史敘述的是過去的社會生活的現(xiàn)象,教師的敘述無論怎樣形象生動,如果學生沒有視覺上的感受,就會印象不深。借助直觀教具,幫助再現(xiàn)歷史現(xiàn)象,就顯得十分重要。實物和模型不僅能形象地反映出歷史的真實情況,而且是許多重要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在歷史研究中和歷史教學中有很高的價值。圖片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它可以把歷史的資料展示給學生,通過感觀的刺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與想象,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4.指導課堂討論,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新課程下中學歷史教學有三大任務,就是:傳播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其中培養(yǎng)能力可以說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核心任務。現(xiàn)階段,歷史教學中卻比較普遍地存在著一些弊端:重教輕學、重知輕智、重記輕思。又由于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再加上歷史常被學生認為是“副科”。因此,提高學生學習歷史效率的難度是很大的。但是,教師應該盡可能提高課堂效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就把著眼點放在對學生思維能力即智力的培養(yǎng)上,而歷史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小評論的作用,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在上課中,由于時間有限,每節(jié)課里不可能用整節(jié)課的時間,也不可能每節(jié)課都開展討論。我的做法是:根據有關章節(jié)的主要內容出一道或兩道思考題,每次都指定一個或兩個同學作發(fā)言準備,全班同學也要整理材料,隨時準備抽查發(fā)言,然后再根據同學的發(fā)言進行評論。運用評論進行課堂討論,師生共同討論、共同交流,學生的學習就由消極的被動變?yōu)榉e極的主動探求。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以教促學,拉近師生情感的距離。因而,課堂討論可成為培養(yǎng)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潤滑劑。所以說,在歷史課教學中,經常動用學生討論問題的辦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從中受到思想教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好辦法。
總之,追求教學效率是各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也是各種教學流派不斷探索和倡導的理念和策略,追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價值。歷史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曾呼吁:“我們要憑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鐘、有限的歷史內容教會學生無限的歷史思想方法和歷史以外的各種東西?!边@是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學奮斗的目標。我們深信:只要我們全體同仁們堅持不懈的走下去,一定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