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飲且讀
唐詩以情趣勝,宋詩則重理趣,其因在于宋人更具內省精神。這以理入詩的風尚自宋初的詩人王禹偁即發(fā)其端。但為官清正、詩風質樸的他有時也不免動了感情,那是在他得到皇帝所賜的貢茶之后。其詩曰:
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
烹處豈期商嶺水,碾時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蘭氣,圓似三秋皓月輪。
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yǎng)白頭親。
是什么樣的茶能生九畹之香,又似皓月一輪,而使當朝著名詩人不忍品嘗,拿去孝敬父母呢?其詩題日:龍鳳茶。說到茶中至尊一龍鳳團茶,不能不讓人聯(lián)想到宋朝那個精致的時代,那里有蘇黃米蔡的翰墨情懷、有汝官哥鈞定的陶瓷極品、有亙絕千古的清明上河圖和楊柳岸的曉風殘月!那是一個在藝術上追求極致的時代!龍鳳團茶這顆中國制茶史上的明珠也在那個時代閃爍,閃爍之后成為絕唱!
它產自陸羽《茶經》里聞所未聞的福建建溪。三百年之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蠻,但茶的流布速度是這樣的讓人驚詫,不知什么時候遠在西南的茶樹已悄然來到東南這深山巨谷中落了戶。想想吧,那時驚蟄還未到呢,每日五更鼓響,群夫雷動,上山采茶,采的是含露的芽,制的是龍鳳團茶!這里,就是異軍突起、炬赫一時的北苑御茶園。蒙頂茶已成歷史,顧渚紫筍也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自五代始,這里成了皇宮乃至所有愛茶之人矚目的焦點。
從宋太宗趙光義到風雅之至的徽宗趙佶,龍鳳團茶是宮廷的象征和驕傲,就像是官窯瓷器一樣成了當時的陽春白雪。宋徵宗趙佶在被俘之前對于當時的茶葉盛世極為自負自得,他在《大觀茶論》里驕傲地說道:“采擇之精,制造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边@當然不是虛夸,龍鳳團茶制作工藝的精湛絕倫足以讓我們現(xiàn)代人瞠目結舌。不必說從采、揀、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大致程序有多繁瑣,單單是團茶上的龍鳳紋飾的工巧精細就讓人嘆為觀止,古人形容是“龍騰鳳翔,栩栩如生”!
這極致的創(chuàng)造,先后四位福建轉運使功不可沒。丁謂監(jiān)造龍鳳團茶之時突出“早、快、新”的特點,以致“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其后因書法而留名的蔡襄于龍鳳團茶的制作上也是不遺余力,他創(chuàng)制了小龍團,其品精絕,二十餅重一斤,每餅值金二兩!再后的賈青更是又創(chuàng)制密云龍茶,其云紋細密更精絕于小龍團。這密云龍團的產量極少,只能在宗廟祭祀的時候用上一些,哪有多余的賜給近臣?但皇親國戚們乞賜不斷,皇帝為難地甚至要下令不許再造。而這樣一說,密云龍團的名氣反而更大了!到徽宗時的鄭可簡又改制小龍團,采新茶的尖尖,蒸后“將已揀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以制方寸新,有小龍蜿蜒其上,號龍園勝雪?!边@算是真正的爐火純青了吧!蔡襄的詩是這樣形容的:
糜玉寸陰間,摶成新范里。歸呈月正圓,勢動龍初起。
有一餅這樣名冠天下的好茶在手,也就難怪王禹偁會奉若珍寶了——那是怎樣的一種恩寵啊。一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在朝為官二十多年也僅得賜茶一餅!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之時,賜中書省和樞密院各一餅,兩府各四人,共分一餅!就這樣,他們還“以為奇玩,不敢自試,有嘉客,出而傳玩?!边@就是那個時代,那個大宋前期的奢華精致的時代,那個用玉水注、黃金碾、細絹篩、兔毫盞來喝龍鳳團茶的時代!
但是,一百多年的龍鳳團茶的黃金時代消逝得這樣迅速,倏忽間像一道絢麗的流星劃過歷史的天空。南渡后大宋的帝王和王公大臣們在金、元的鐵蹄下還有閑情或雍容或興奮地品鑒這龍鳳團茶嗎?隨著宋室的覆滅,專供帝王貴胄們消費的龍鳳團茶自然成了一代帝王的殉葬品。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統(tǒng)治者可不喜歡這種過于精細婉約的茶文化。及至朱元璋在天下安定之后,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詔罷造龍團,這龍鳳團茶遂成了歷史的絕唱!
其實朱元璋的廢除團茶與其說是因其勞民,不如說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茶道亦是人道,龍鳳團茶興衰的背后是朝代的無情更迭和人事的變幻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