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萬香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朗讀中感知,在朗讀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苯陙恚軕嚱逃挠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朗讀幾乎變成了若有若無的點綴,書聲瑯瑯似乎遠離了我們的課堂。而事實上,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絕對不能放棄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范讀激情,培養(yǎng)興趣
“范讀”是教師從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無聲的語言文字通過有聲的朗讀來正確、示范地表達出作者情感的一種教學手段。學生的朗讀水平與教師的朗讀水平密切相關。因此,教師的示范朗讀顯得極其重要。
如我在教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時,用低緩有力但充滿對天上宮闕的向往的語氣,范讀詞的上闋,教室里一片寂靜,老師的范讀早已帶著學生入情入境。當讀完下闋時,教室里沉寂片刻,繼而響起熱烈的掌聲,當我讓學生自由練習朗讀時,學生讀得十分投入。
可見,教師聲情并茂的精彩范讀,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視其人、如入其境。學生的思想感情就會隨教師范讀時抑揚頓挫的語調、語氣、語態(tài)等的變化而活躍、激揚,和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樣,學生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情緒上的沖動,產生一種強烈的先讀為快的欲望。在教師范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聯(lián)想、揣摩、想象、領會、體味等活動,就可以感受情景交融之美,體味濃郁的詩情畫意,領會到作者對美好新生活的追求,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更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yǎng)。
二、加強體驗,注重感受
當學生對書中的情感有了自己的親身體驗時,就會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使學生與作者心靈相融。由于初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等都很有限,學生朗讀課文時的情感體驗將會受到許多阻礙,而要消除這種阻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中的視聽媒介。如在教學《海燕》片段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營造教學情境,在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的同時,還配上了動聽的背景音樂和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學生隨著音樂、朗讀、畫面的變化,情緒不斷高漲,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點撥技巧,個性朗讀
朗讀是一種藝術。經過精心點撥,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小小朗讀家。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中,我并沒有刻意地向學生灌輸朗讀技能,而是選擇描寫精彩的句段、富含哲理的句段或富有抒情性的句段,進行點撥、滲透。
(一)描寫精彩的句段
在平時教學中,我十分注重篩選課文中運用排比、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的句段,進行朗讀指導。如魯迅先生的《雪》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讀素材,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江南雪的滋潤美艷,感悟朔方雪的戰(zhàn)斗不止的精神。在實際訓練中,著重讓學生掌握不同的內涵采用不同的讀法這一基本技巧。
(二)富含哲理的句段
課文中有些句段蘊含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思考、討論,然后理解、領悟。如冰心的《談生命》一文中有一段話,“要記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如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學生只有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生命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奮斗,積極向上,才更有意義。
(三)富有抒情性的句段
課文中有些句段,比較集中地抒發(fā)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較強的抒情性。比如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一文中:“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這句話體現(xiàn)了作者對第一本書的敬重、珍愛之情。 選擇此句讓學生反復朗讀,讀中感悟作者復雜的情感,也讓學生懂得珍惜現(xiàn)在,努力學習的重要性。
由于學生性格不同、興趣有別,他們在選擇朗讀內容、形式時,就會有所差異。因此,朗讀教學要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從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著眼點,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學生不同的感悟,倡導個性化朗讀。
如在教學《春》一文時,我先鼓勵學生說說春天帶給自己的感受,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自己對春天的獨特感受。當學生朗讀展示時,有的讀得歡快,有的讀得喜悅,有的讀得激昂,有的讀得平緩……不論是好是壞,那是學生自己的感受,學生讀出了自己的個性!
文本不是“僵死”的,它可以在學生個性化的朗讀中被“活化”,教學中要倡導個性化朗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從而讀出個性。唯有如此,才能把文本演繹得豐富多彩。
總之,朗讀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都深刻體會到朗讀在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朗讀訓練是語文課堂教學永恒不變的主旋律。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