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成正
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形式,是藝術審美金字塔的頂端,是人類精神園地里的長生果。尤其是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含蓄深沉、意象豐富。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的至寶,是學生了解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是豐富學生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有效地進行詩歌教學,讓學生沐浴經(jīng)典之芬芳,感受詩意之魅力是所有高中語文教師的夢想。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看法,與同行商榷。
一、誦讀讓詩意輕舞
詩歌有三分詩七分讀之說。學詩歌,明意境,悟情感,都需要誦讀,誦讀是開啟詩歌大門的鑰匙,是詩歌教學的靈魂。誦讀能讓學生快速進入詩歌的意境,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意;誦讀能加深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對話,使學生更深地體悟作者的情感;誦讀能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如教讀《蜀道難》時,可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huán)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jié)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首先教師范讀,讀出雄渾豪放的風格;然后學生自由讀,自主感受詩風;再由教師指導誦讀,我們知道樂府詩大多具有詠嘆的意味,《蜀道難》言蜀道之險,有“風人之義”,詠嘆的意味尤濃,指導誦讀時必須把握這個基調,才能再現(xiàn)詩中的意境。實踐表明:一方面,適當?shù)恼b讀使學生把注意力傾注在音樂效果和意義之上,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節(jié)奏的變化和情感的起伏,能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內容。
二、類比讓詩意鮮明
新課程標準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詩歌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努力體現(xiàn)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詩歌中進行類比教學,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詩歌內容,更充分地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更好地體會詩歌的豐富多彩。在比較中尋找相似點,在比較中體會差異性,在比較中提升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文學修養(yǎng)。
如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之與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進行比較學習,在比較中,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兩首詞都用典故來表情達意,簡省精練,用意深遠。通過誦讀學生能感覺到所用典故與意境、情理和主人公形象有機結合,借古人酒杯澆心中塊壘。但用典故的目的卻有所不同,蘇軾詞中只提到一個歷史人物——周瑜;辛棄疾詞提到五個歷史人物——孫權、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蘇詞是借寫周瑜抒寫自己想建功立業(yè)的豪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感慨;而辛詞卻是借眾多歷史人物來表達自己既擔憂國事,又報國無門的復雜心情。
再如教讀《雨霖鈴》,賞析離別的場面“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時,邊賞析詩句邊引入作者在另一首詞《鵲橋仙》中的相近詞句,同樣寫別情:《鵲橋仙》寫的是陸程,《雨霖鈴》寫的是水程;《鵲橋仙》寫單身匹馬赴征程,沒有人催發(fā),《雨霖鈴》有“蘭舟催發(fā)”。內容的廣狹也不同……從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對某種情景的或詳或略的寫法還是由具體內容決定的。事實表明:把相同風格的詩歌擺在一起進行對比教學,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更容易把握古典詩歌的寫法,也更能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三、拓展讓詩意升華
在詩歌中漫步,我們會越來越覺得:短小精練的語言文字蘊涵著無限豐富的內容。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該進行有效的拓展訓練,了解詩人的寫作意圖;研讀重點詞句,挖掘深意;品味詩歌寫法,體悟情感,升華主旨。有效的拓展不僅能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還能充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靈活地拓展詩歌教學,一般做法是:從詩意著手進行拓展,也可從詩的寫法著手進行拓展,還可從詩情著手進行拓展。不管怎樣,都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教讀《聲聲慢》時,詞人要表達的情感是愁(痛苦、絕望),開篇見愁,結尾又點愁,愁緒滿溢于全詞的字里行間。“最難將息”——難熬?。弧蔼氉栽跎煤凇薄纯喑罱^得不能捱至天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以愁之少來寫愁之多,可謂別出心裁。在品味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拓寬學習領域,尋覓在古典詩詞中寫愁的名句。學生很自然地想到李氏三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的名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教學實踐表明:詩歌教學中要適度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繼承傳統(tǒng),弘揚中華文化,恰到好處的拓展與延伸能讓學生記憶更牢固,讓語文課堂更開放,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
四、想象讓詩意飛揚
有人說文學是想象的藝術,也有人說詩歌的所有元素都是創(chuàng)造的想象,可見想象在文學中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詩歌教學中,如果沒有想象的介入,再優(yōu)美的詩詞也只是一行行抽象的文字符號;缺乏想象力的學生,根本無法進入生動的藝術境界。詩歌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想象感知詩歌意境的能力。具體做法是:在學生理解詩意后,教師可以結合詩歌內容啟發(fā)學生想象,讓學生根據(jù)詩意,大膽想象,幫助學生感知到鮮明生動的文學形象;充分領略作品中的意境;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如教讀《定風波》時,鼓勵學生通過誦讀感受蘇軾豁達豪邁的精神之美。作者用文字向我們傾訴,我們通過誦讀賞析來還原和再創(chuàng)造作者的情感。這首詞是蘇軾在被貶官之前寫的,當時他還是文壇領袖,如今卻變成了階下囚,這樣的變故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擊,過去的地位、榮譽都已經(jīng)遠去,在詩人心里產(chǎn)生了強大的反差,所以這個時候他非常失意,這是失落的痛苦,這是被剝奪的痛苦。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雨的襲擊,他想:與其倚著窗沿,惆悵滿腹地聽雨打風聲,不如……通過賞析,抓住重點語句,分析蘇軾當時的姿態(tài)、神態(tài)是怎樣的。讓學生點擊自己的詞匯庫,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想象,向同學們描述蘇軾當時的形象。迎著風雨,暢懷高歌,仰天長嘯,詩人的思想是輕松的,心胸是豁達的,精神是振奮的。由此可見,優(yōu)美的富有感染性的詩句,學生若能傾心品味,必將激活思維,拓展想象空間,提升審美情趣。
詩歌是文學中的瑰寶,在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詩歌教學是一門富有挑戰(zhàn)性的藝術,為了能讓這瑰寶在藝術的天地里耀眼奪目,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優(yōu)化思想觀念,探索新穎而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提高詩歌教學實效,讓詩意的課堂充滿生機,讓詩意的文字煥發(fā)活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明光中學(23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