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媛媛
“符合文體要求”,這是高考考綱對作文“基礎等級”的要求之一。具體來說,就是說明文要以知育人,議論文要以理服人,而記敘文則要以情感人。冰心曾說過:“你的感情只要有一點兒不真實,讀者一下子就會念得出來。所以要對自己真實, 要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尤其在高考中,向來倡導真善美,杜絕假大空。寫作必須回到生活,貼近生活,書寫自我,寫出真摯的情感才能打動人。
就記敘文的寫作來說,方法有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真實是記敘文的基石,有情有義是記敘文的生命,細節(jié)是記敘文的亮點,情節(jié)波瀾曲折、人物形象豐滿是記敘文的特征。要做到這些,就要在平日的作文訓練中強化意識,加強練筆。
一、題材中有“我”
在一次“那一次,我真______”的半命題的記敘文寫作訓練中,筆者曾做過統(tǒng)計:16人以校園生活為中心,寫自己的生活感悟;13人將自己的親人入題,述說親情故事;5人著力描寫師生情,朋友誼;還有2人抒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僅有4人觸及獨居老人、留守兒童和商販的誠信等社會熱點。在批閱中,還發(fā)現(xiàn)后兩者在表情達意上居然明顯不如前三者。跟學生交談后,才弄明白他們對這些社會問題并沒有親身的經歷,只是從新聞中獲知的,在寫作中就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甚至為了湊足字數(shù)而東拼西湊。這一現(xiàn)象正說明了記敘文的材料要有“我”才能動人。
反觀2012年山東省高考滿分作文《那樣的成功,值了!》之所以能獲得滿分,就是因為選擇了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親情材料,即平凡普通的爺爺一生中的兩個階段——從“征戰(zhàn)沙場”到“回家務農”。文中運用大量的語言描寫,使爺爺?shù)男蜗笊钊肴诵?,令人難以忘懷。
總之,要寫自己的生活。認真審視熟悉的人、事中的價值,用獨特的眼光搜尋有新意的素材。寫自己的所作所為,寫自己經歷過的事,寫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寫好自我審視。自己做的事,自己想的問題,自己的心路歷程,素材必須打上自己的“烙印”。文中有“我”,個性自出,也只有在文章中介入自己,才能更好地促使讀者與作者“心靈感應”,同頻共振。
二、設置動情點
1.濃縮生活,細節(jié)傳情
俗話說得好:“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陽的光芒。”細節(jié)本應是作者凝聚真情的重要載體,也理應是文章最感人至深之處。不論是朱自清筆下的“背影”,還是茹志鵑筆下的“破洞”;不論是水生嫂的一“吮”,還是祥林嫂的“眼珠間或一輪”,哪一處細節(jié)不是內蘊著豐富的情感?哪一處細節(jié)不具有巨大的情感沖擊力呢?
從生活中挖掘動情點,必須學會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去淺存深,要經過提煉、濃縮才能有具體感人的細節(jié)。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親臃腫的身軀爬過月臺為兒子買桔子的背影不知打動了多少兒女的心:“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逼鋵嵾@是作者經過深思后的修改稿,原稿只有“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艱難地穿過鐵道”這29個字,相較之下,給人的情感沖擊力簡直是天淵之別。
2.設置環(huán)境,營造氛圍
臺灣作家陳啟佑的小小說《永遠的蝴蝶》相當感人,小說主要表現(xiàn)“我”失去戀人櫻子后的傷痛、悔恨之情。故事情節(jié)雖然很簡單,但是閱讀此文卻能讓人深深地感受到那份憂傷和后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說以“雨”開篇,并以“雨”貫穿全文,交代“雨”是悲劇的起因,以“雨”為淚水和痛苦的象征,造成籠罩全文的陰冷氛圍。并且先置下懸念“其實雨下得并不大,卻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場雨”。引起讀者的好奇和不解。接著敘述事情的發(fā)展,還是先描寫了當時的雨景,環(huán)境的描寫造成了一種籠罩全文的陰冷氛圍,在當時看,雨是不幸和災難發(fā)生的原因;在回憶看,雨又是淚水和痛苦的象征。正因為有這樣的動情氛圍,所以小說才打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
3.議論抒情,升華情感
不少學生在作文中僅滿足于敘事,而不是先敘后議,夾敘夾議,這樣就很難將真摯的情感表達出來。我們可以在敘述材料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和論述,從而使真情得到深化和拓展。當然,這種論述和抒情是有感而發(fā)的,要有新意、有誠意。感情升華要有觸發(fā)點,感情升華還應有高度和深度。下面就是三個作文中運用議論、抒情升華文意的優(yōu)秀片段。
片段一:“堅強”也許說起來容易,而要真正做到則會比較難。這次經歷讓我相信如果我們每個人做每件事情時有一個目標或信念,“堅強”便會容易起來。
片段二:我知道,傷害后再去道歉,更多的是為平衡我的自責心理。對媽媽而言,這道歉也許會給她帶來一絲慰藉,卻遠不能彌補那一刻的心痛。但媽媽原諒了我,以一顆寬容的慈母心,只因我是她的女兒,她是我的媽媽。
片段三:我散失在時光中有好多錯誤,它們不會隨風散去,而是以愧疚、悲痛和傷感的形式蟄伏了起來。
三、行文跌宕起伏,重點突出
《新課程報》上曾刊登過一篇題為《送你一路的溫暖》的文章,一個與奶奶相依為命的小姑娘下晚自習回家需要穿越曲折幽深的小巷,在奶奶因接她而摔傷后,她面臨無人接而輟學的困境,恰遇巷中一位修自行車的老人得以同行。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本已夠打動人心,小姑娘卻偶然得知老人并非在修車,只為陪她并讓她安心而裝作修車。這樣的曲折怎能不讓讀者的心受到震撼。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記敘文應以感情認識的轉變?yōu)榫€索,且轉變要有層次,要有動力,這樣對情感的表達往往能夠達到極致。
行文時還要注意把有真情實感的內容寫充分。有些學生找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材料,但不注意在“出感情”的地方下功夫繼續(xù)深入,只是“蜻蜓點水”,一“點”了之。結果,文章沒有感情色彩,缺少感染力。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一定要緊緊抓住“出感情”的“點”不放,要具體地寫、深入地寫,把它寫細、寫透,詳細地再現(xiàn)動人的情景,讓真情實感徹底地顯露出來。
正所謂“ 慢工出細活”,要想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絕非一日之功。而且方法也不止這些,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力求準確、鮮明、生動,都是必不可少的。
方法、技巧可以無盡地探索,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糾正為文造情的不良寫作傾向,則是作文教學永恒的主題。只要我們持之以恒,相信那真情實意恰如涓涓細流,流入你我心間,匯成人間大愛。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