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積
任何作品都是一個整體,藝術創(chuàng)作講究凝神結想,布局統一,渾然天成。閱讀自然也應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只有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旨、觀點,才能準確地辨析詞句,理解作品內容,揣摩寫作技法。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整體感知作為每節(jié)課首要解決的任務,通過整體感知讓學生盡快掌握課文內容,讓整體感知成為高中語文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一、讓故事成為整體感知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通過講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盡快感知課文基本內容。故事中曲折的情節(jié)、巧妙的布局往往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依據課文的需要,在課堂前幾分鐘讓學生彼此講出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互相合作、互相探討,這樣能幫助學生盡快了解課文的內容。如《項鏈》一文,教師可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疏理故事情節(jié),并講出故事情節(jié)?!绊楁湣笔切≌f情節(jié)結構的線索,圍繞“項鏈”寫出了瑪蒂爾德借項鏈、丟項鏈、 賠項鏈,最后識項鏈。故事中曲折的情節(jié)、巧妙的布局讓學生忍俊不禁。通過講故事內容,學生不僅被帶入了故事情境,想盡快了解課文內容,而且越聽越有趣,希望盡快知道瑪蒂爾德為何會淪落到這樣不幸的結局。
通過介紹人物的故事,讓學生盡快感知課文基本內容。教師讓學生在介紹人物形象的同時,應指導學生穿插課文中的內容于其中,緊扣住文本的內容展開,從而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這樣不僅讓學生更容易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趣味橫生,其樂融融,使整體感知成為語文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二、讓辯論成為整體感知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采用“辯論比賽”的學習方式。
實踐證明,把辯論比賽引進高中語文教學,尤其在“整體感知”教學中,深受學生歡迎,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多方面的效益,不失為一種好形式。如《失街亭》一文,教師可設計問題:“失街亭,誰之過?”通過辯論這個問題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一的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理由是: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并非全無認識,對街亭布防十分細致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zhàn)局會朝著有利于蜀方的方向發(fā)展。學生二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理由是: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在辯論中,學生雙方以文本為基礎,尋找文本的內容作為論點的依據,各執(zhí)一詞,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不知不覺中就了解了《失街亭》一文的整體內容。整個活動基本上以學生為中心,充滿了競爭性,學生誰也不甘落后,積極性非常高。由此,將辯論比賽引進語文教學中,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思想,從而使整體感知成為語文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三、讓線索成為整體感知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有必要從課文的線索入手。文章通過線索把零散的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線索是作者組織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貫穿全文的脈絡。
在一篇文章里,事物發(fā)展的過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為貫串始終的一條線索。讀課文,抓住了線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結構,領會中心思想。如《藥》一文,作為“藥”的人血饅頭,連接了華、夏兩家的故事,使明暗兩條線索互相連接。依據明暗兩條線索,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合作探究,明白文章的主題:明線揭示了普通民眾長期受封建階級壓迫形成的思想愚昧、麻木、落后的現實;暗線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殘酷鎮(zhèn)壓革命的罪行,熱情歌頌了革命者的英勇犧牲。這就達到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研讀課文重難點的教學目標,在抓住文章線索的同時,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一篇文章里,“情感”是文章組織材料的重要線索,其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如《赤壁賦》一文,可把作者的情感作為線索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課文“從樂到悲,又從悲到樂”的情感線索,不僅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而且獲得精神上的升華,達到預想的教學目標,從而使整體感知成為語文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