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若
夏至日是我國有歷史記載以來的最早節(jié)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要放假一天。
面條起源于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面條與夏至相遇的時候,就有了一個綿延千年的飲食習俗。
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抖Y記》曰:“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币馑际钦f,夏至日到了,人們可以割鹿角了,自然界中的蟬兒開始鳴叫了,半夏、木槿也開始開花了。在周朝時,夏至日那天就已有了祭神儀式,認為這樣可以消除瘟疫、荒年和饑餓。
在夏至日這天,我國人民有吃面的習俗。有諺語說得好:“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于制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面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我國山東地區(qū)的夏至面是最具代表性的。這一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平陰一帶,夏至日還要祭祀祖先。西北地區(qū),夏至日有食粽、做薄餅、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到外婆家吃腌臘肉等習俗,但晚上還是要吃面的,炸醬面、麻醬面、打鹵面、茄子汆面、牛肉面、辣醬面、牛肉拉面、雞絲涼面、麻辣涼面、雞蛋面等,極其豐富多彩。
(選自《節(jié)日吃食俗 養(yǎng)生自有道》/魏世平 主編/東方出版社/2012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