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書法藝術(shù)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演變中,《石門頌》是由篆書向隸書過渡階段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巔峰時期的標志,在書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我國文字演變的活化石,更是書法石刻藝術(shù)演變的代表作。
關(guān)鍵詞:石門頌;書法史;地位
《石門頌》是漢碑摩崖石刻類中的一種重要碑刻,它為歷代書家所重視與喜愛,是漢隸開張風(fēng)格的代表作。《石門頌》的書法達到了很高的藝術(shù)境界,它彰顯著結(jié)字的放縱舒展,體勢的開張瘦勁,意態(tài)的飄逸自然,堪稱隸書中的經(jīng)典之作??涤袨樵u道:“《楊孟文碑》(《石門頌》)勁挺有姿……具深趣,隸中之草也?!盵1]
《石門頌》摩崖石刻的書法藝術(shù)有如此巨大的影響,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在地處僻遠的荒山野嶺中的摩崖石刻,為什么能取得這樣令世人驚嘆的藝術(shù)成就?這種成就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什么樣的地位?
1《石門頌》的產(chǎn)生
《石門頌》全稱《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產(chǎn)生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碑文高261cm,寬205cm,題額二行,為“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十字,正文二十二行。每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是形制較大的摩崖石刻?!妒T頌》原鐫刻在今陜西寶城縣東北褒斜道入口處的石門隧道西壁上。這里自古就是連接中原與大西南的樞紐地帶,是秦嶺山地的秦隴文化與巴蜀文化的交融地帶。東漢定都洛陽后,為了鞏固遼闊西部的統(tǒng)治,加強川陜交通,極其重視關(guān)隴與巴蜀之間的交通道路建設(shè)。東漢川陜之間的一些地方官,也極為重視開鑿維修道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了統(tǒng)治者加強控制與道路建設(shè)的記錄,并且留下了書法藝術(shù)成就非凡的漢代摩崖——《石門頌》。
《石門頌》是漢中太守王升為司隸校尉楊孟文開鑿石門通道,便利交通所撰寫的頌詞,由王戒書丹??淌耠m已近二千年,但它是一篇連同書丹的筆意與鐫刻者的鑿工都完好保存下來的東漢賦頌佳作,至今刻石仍然面貌如新。解放后要在刻石處建造水庫,就把整塊摩崖鑿出,移入漢中博物館保存。《石門頌》記述了司隸校尉楊孟文上書請求開鑿修復(fù)褒斜道的經(jīng)過。碑文中有“楊君厥字孟文”的句子,古人誤認為“楊厥”是楊君之名。就是北魏酈道元也誤以為這位楊君名厥字孟文,稱《石門頌》為“楊厥碑”。[2]直到宋代,洪適在《隸釋》中說:“‘司隸校尉楊君厥字孟文,《水經(jīng)》及歐趙皆謂之《楊淮碑》。蜀中晚出《楊淮碑》云:‘司隸校尉楊君厥諱淮,字伯邳,大司隸孟文之元孫也。始知兩碑皆以‘厥為語助?!盵3]《楊厥碑》的錯誤才得到更正。
2《石門頌》在漢碑中的地位
漢字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變化的,漢隸的演變具有上承秦篆古隸,下啟行草、真書的時代過渡特點。它既充分體現(xiàn)了漢代書法藝術(shù)覺醒時期的時代精神,又開啟魏晉南北朝及盛唐書法之風(fēng)范。故而在中國書法史上被認為是光輝燦爛的一頁,它代表了漢字書法發(fā)展史上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階段。
東漢時代,隸書中出現(xiàn)的“蠶頭雁尾”與波磔都具有明顯的裝飾性筆畫,而當(dāng)時的《石門頌》沒有明顯的“蠶頭雁尾”和肥大波磔的筆畫特征。主筆的波勢雖有水波紋,但用的是等粗細筆畫,好似流淌的水。其線條借助摩崖粗糙的媒介,透露著一種豪邁奔放的氣勢,顯示著一種創(chuàng)作者和雕鑿者深厚的功力。另一方面,《石門頌》在字形的取勢上也打破了小篆的縱勢,而漸趨橫勢。如“其有四年”的“有”字,橫畫特長,穩(wěn)健有力?!拔迳钡摹吧?,橫畫盡心舒毫。這幾處的長筆表現(xiàn)得特別宏偉?!妒T頌》的那種革新的精神,把結(jié)體由縱趨向橫勢,突破了小篆的縱長體勢,淡化蠶頭雁尾,這種探索尋找漢字新的美的表現(xiàn)形式,實際上就意味著一個很大的進步。
《石門頌》是中國書法史上難得的摩崖石刻美學(xué)資料,在漢字和書法發(fā)展史上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它承載著書體自然發(fā)展到那個時代所持有的特征。碑中的有些文字書寫仍有篆意的遺跡,如:“道由子午”、“后以子午”的“午”字,保留了對稱的篆意寫法?!伴u隔尤艱”中的“尤”字,也保留了篆書的書寫特征。這些篆書的筆法和結(jié)構(gòu),在整體風(fēng)格中,用得巧妙而協(xié)調(diào)。如“下則入冥”中的“入”字,又保留了分書的書寫方法。如“稼苗禾殘”中的“禾”字,具有草書跳動的筆法。如較整齊的字距和行距具有楷書的章法。這些都是草書、楷書的萌芽痕跡,它映射著東漢時期的各種書體發(fā)展到此處的種種印記,似乎有著一種不可估量的伸展空間,使?jié)h字逐漸走向成熟。
《石門頌》是摩崖之作,是在懸崖峭壁上刻字,因此,無論書丹與鐫刻都是件不容易的事。這些本來是不利的因素反而在書法上形成了有助于創(chuàng)作所特有的一種氣勢,使它充滿著活力?!妒T頌》出篆入隸的筆法,縱橫舒展的結(jié)字,豪邁奔放的行筆,是漢代刻石中所少見。在眾多的漢碑中,《石門頌》的書法藝術(shù)內(nèi)涵和在漢碑中的地位就更加凸顯易見了。
3《石門頌》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不朽杰作
《石門頌》對后代書法的發(fā)展影響頗深。特別是明清以來,《石門頌》在書法藝術(shù)上的地位更是得到人們的進一步認可??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提及:“《石門銘》飛逸奇姿,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孔宙》等碑?!盵1] 《石門頌》是鐫刻在石門隧道的西壁,《石門銘》是北魏年間鐫刻在石門隧道的東壁。因《石門頌》比《石門銘》早316年刻成,可見《石門銘》是《石門頌》的繼承和發(fā)展。這樣《石門頌》在書壇中的地位和身價也就陡增了,康有為也推《石門頌》為漢隸中的“妙品”。
《石門頌》的筆法向世人推崇一種雄野豪放,跌宕圓致、疏蕩秀勁的風(fēng)韻。《石門頌》的結(jié)體疏密一任大小,安置聽?wèi){自然,其肅穆雄強與天真率意更是合二為一。它集寬松與靈秀于一身,融高古與蒼茫于一體。加上精蘊錯落的文句與褒斜谷蒼莽的自然風(fēng)光相映襯,從而成為“山林派隸碑”之翹楚。清朝張祖翼有這樣一段論述:“然三百年習(xí)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寫《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xué),力弱者不能學(xué)也?!盵4]這樣的論述正是貼切之語。
書法對線條的美有很高的要求。在書法線條中,力度的表現(xiàn)歷來為書家所重視?!妒T頌》因書體疏朗簡散而得“野鶴閑鷗,飄飄欲仙”之譽,其中線條力度的控制與把握,給人以富有生命力的動感美?!妒T頌》中筆畫,雖瘦勁,然飽滿圓渾,顯得有厚度。筆畫線條雖粗細變化不大,但線條形態(tài)有著一種掙扎奮進,沖破阻力的力度感,似乎在線條上看到無數(shù)輕微的起伏有著不斷遇阻而又沖破阻礙的痕跡,給人一種特別的興奮和喜悅之情?!妒T頌》由于雕刻的特殊質(zhì)地,還有奔放的氣勢,以及大自然等因素融于一體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為其增添了一種天然的色彩。當(dāng)細細品味《石門頌》,其中正是奧妙無窮。
《石門頌》中有些文字采用以簡入隸,隸中帶草的寫法,章法和筆法上與漢簡《居延都尉簡》有許多相同之處。如“高祖受命”的“命”,“世世嘆誦”的“誦”字,把豎的收筆拉得很長,形成上緊下松,體長而意足的韻味,使結(jié)體、章法妙趣橫生。這種憑借著摩崖的獨特書寫材質(zhì),流露出大氣磅礴,自然率意之美,體現(xiàn)出一種草書的意味。還有“道”、“通”字中的長捺有奔放不拘的夸張之筆,它既強化了字的體勢,又增添了動感,既變化了原來橫直成行的布局,又與左右開張的寬博氣勢相反相成。這種瀟灑俏麗的筆勢,為作品增添了光彩,富有蒼郁之神韻??涤袨樵Q《石門頌》為“隸中之草”。
《石門頌》在章法布局上是采用豎有行,橫無列的方式,形成一種錯落有致的格局。給人以形寬氣緊、舒展奔放的自然美。綜觀全碑,舒處是疏朗貫通,如“漢中太守,楗為武陽王升字稚記”一句,字形以夸張設(shè)置,增加其布白,可謂是緊處密不透風(fēng)。如“禹鑿龍門,君其繼蹤”借字形筆畫之多減少周圍布白,其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又不失天機渾然之趣??傮w上表現(xiàn)出一種質(zhì)樸古拙、粗獷豪放,一派天然的表情。正是一筆有一筆的氣象,一字有一字的風(fēng)格。字形結(jié)體渾厚豐姿,字與字之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石門頌》在漢碑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它以其舒朗野逸的山林情趣而呈雄放、豁達氣概,在刻石分書中獨領(lǐng)風(fēng)騷、一枝獨秀。清楊守敬稱《石門頌》“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盵5]漢代能取得這樣的書法藝術(shù)成就,在康有為看來是“書至漢末,蓋盛極矣。其樸質(zhì)高韻,新意異態(tài),詭形殊制,融一爐而鑄之,故自絕于后世矣?!盵1]而《石門頌》正是漢代書藝流光溢彩、登峰造極的代表作,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不朽杰作。
縱覽中國書法藝術(shù)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演變,《石門頌》給書法界增添了無可言說的書寫空間,它用筆的特點加之材質(zhì)的獨特,還有氣勢的奔放等獨特的個性,可謂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巔峰時期的標志??涤袨榉浅V匾暋妒T頌》在書壇中的地位,他對《石門頌》的評價是:“高渾則有《楊孟文》”;“以今所見真書之妙,諸家皆有之?!盵1]《石門頌》是由篆書向隸書過渡階段的典型,它不僅是我國文字演變的活化石,更是書法石刻藝術(shù)演變的代表作。
參考文獻:
[1] 康有為(清).廣藝舟雙楫[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2] 酈道元(北魏).水經(jīng)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3] 洪適(宋).隸釋·隸續(xù)[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 樓鑒明,洪丕謨.歷代書論選注[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87.
[5] 楊守敬(清).評碑評帖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林子文,男,副教授,現(xiàn)任臺州科技職業(yè)學(xué)院黨委宣傳部部長,研究方向:書法教育與書法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