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
教師作為人類文明與知識的傳播者,在知識更新的潮流中,不可能再作為知識的擁有者而高高在上,很可能教師掌握的知識正在或已經(jīng)成為過去式。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必然由中心地位而轉變?yōu)橹R海洋中的領航人,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就成為教師的核心工作。圍繞如何營造學生樂于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以知識為載體,以情境為契機,以情感投入為追求,進而培養(yǎng)學生長久的學習動機與興趣的問題,我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的教學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現(xiàn)代教育觀念的重要方面,課堂交流的流暢取決于教師對教學情境的確立是否民主,調整好師生關系,使課堂教學活動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情境中開始。教師平易近人,親切和藹,真誠耐心,以欣賞的眼光關注每一位學生,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理解,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指點學生方法,相互理解、相互溝通。對學生的新見解,新思路不要輕易否定,即使否定也一定要找出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以保護學生的學習信心。對學生的新觀點和不同意見教師要虛心容納和接受。只有當學生不把你當成教師的時候,你才會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才會成為真正的教師,在這種情與情交融,心與心相通,教與學相長的情境中,學生才會由一個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學生的主體意識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長的養(yǎng)分,學生才會真正獲得解放,自由、自覺地進入教學情境。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密切聯(lián)系日常生活,善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在課堂上要做一個平等的信息傳播者,要鼓勵學生發(fā)展個性,告訴學生要敢于接受挑戰(zhàn),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例如,學習植物的營養(yǎng)繁殖時,提到了石榴的繁殖方式——壓條,教師首先引出問題:“這樣做有什么不方便?怎樣解決?”于是學生開始議論,有的說樹枝太高,并且枝條硬不易埋到土里,有的同學提出把枝條壓在花盆里,再把花盆底下放上凳子,又有同學提出凳子礙事怎么辦?“把花盆吊在樹枝上。”“花盆太重吊不住。”“用塑料包上土代替花盆?!蓖ㄟ^上述同學們的議論,順利得出了正確方法——高位壓條法。
三、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沖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xiàn)實世界中的問題。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教師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確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設置懸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植物的呼吸作用時,教師先講了這樣一則小故事:有一個人拿著點燃的蠟燭到地窖內去取紅薯,不料剛到窖底,蠟燭就熄滅了,重試了幾次結果都一樣。緊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地窖內沒有風,蠟燭為什么會熄滅?”學生們爭先恐后回答:“地窖內缺少氧氣。”“地窖內二氧化碳太多?!苯處熥穯枺骸暗亟褍鹊难鯕饽睦锶チ??”“被紅薯吸收了?!薄岸趸加质菑哪睦飦淼模俊薄凹t薯釋放出來的?!薄凹t薯為什么會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呢?”通過上述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同學們產(chǎn)生了迫切知道真相的心理,于是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四、利用幽默故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初中學生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喜歡幽默,如果教師上課之前首先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可以幫助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
在學習“貧血”這一概念時,講了這樣一則幽默故事:有一位新屠夫為一戶人家殺豬,由于緊張,一刀捅歪了,趁主人不注意,趕緊用手捂住豬的口鼻,把豬悶死了。后來主人問:“這豬怎么只流這么一點血?”屠夫趕緊回答:“這豬貧血!”在同學們的笑聲中教師提出問題:“這豬真的貧血嗎?究竟什么叫貧血?如果有人患了貧血,會表現(xiàn)哪些異常癥狀?我們應該給貧血患者提出哪些合理建議(比如飲食方面)?”通過一則生動的幽默故事,使學生產(chǎn)生了新鮮感,很快集中了注意力,吸引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了其探究心理。
五、創(chuàng)設樂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情感投入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既是認知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情感發(fā)展的過程。強調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曾經(jīng)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借境生情,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科特點,提供美境、趣境、奇境,創(chuàng)造樂學情境。挖掘知識內在的趣味性,設計教學語言和行為的趣味性,創(chuàng)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以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投入。以知識內容的新奇,實驗操作的新奇,前沿科技發(fā)展的新奇,生物對環(huán)境適應的神奇,滿足學生追求新奇的心理。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形象、生動、鮮明的特點,根據(jù)教學要求適時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其探究心理,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及過程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需要,從而形成主動、興奮的學習心態(tài)。
總之,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地位,彼此建立積極聯(lián)系和合作氣氛,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能夠獨立思考,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