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琴
新課程理論的指導下,我們的課堂沖破了教者“一言堂”的局面,形成了生成式的課堂教學。當課堂成為學生思維激活、神采奕奕的樂土,而不是統(tǒng)一模式的車間、操作一致的作坊,課堂教學才談得上有意義。課堂教學中一些突如其來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帶給學生的探索欲望、探索與共鳴,是無法預設的。要讓語文充滿智慧,教師就應該巧妙地利用這些資源。
一、誤讀文本,和風細雨
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因為其本身所掌握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文本結(jié)構(gòu)形成沖突,常常出現(xiàn)“誤讀”。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誤讀”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讓“誤讀”也能成為課堂中的亮點。
一位教師指導學習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胡樓醉書》,理解詩句后指名學生背誦全詩。一學生放聲吟誦起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如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比嘁宦牶逄么笮?,教者也忍俊不禁。一名學生指出他把“白雨跳珠亂入船”誤背成“白雨如珠亂入船”。該同學立即反駁起來:“老師,我認為‘白雨如珠亂入船也說得過去?!苯陶咭宦?,靜靜地與這位善于思考的學生斟酌了一番,給了他一個解釋的機會,這個孩子侃侃而談起來:“詩人蘇軾在這首詩里運用了一些比喻,如黑云翻墨,把天空中的烏云比做了潑翻了的黑墨水;水如天,把望湖樓下的水的顏色比作了天的顏色,水天一色。那么我在背誦第二句時就想著白白的雨點就像珠子一樣,白雨如珠,不也可以嗎?”不少同學頻頻點頭,也有同學提出反駁:“蘇軾的詩你也能隨便改動嗎?”又有人立即接上話茬兒:“這樣說有點牽強了,我認為在末尾句中‘望湖樓下水如天中已經(jīng)有了如字,在一首古詩當中,不應該出現(xiàn)相同的字眼吧?!贝藭r,教者及時總結(jié):“一般來說,在同一首古詩中,出現(xiàn)相同字眼的現(xiàn)象不多見,通過剛才的小小辯論會,大家有了收獲,那就是以后遣詞造句時盡量避免重復?!?/p>
出現(xiàn)了“白雨如珠”這樣的“誤讀文本”這一資源,通過討論研究,教者和風細雨式的機智引導及適時總結(jié),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詩中比喻的理解,還學到了用詞避免重復的寫作方法,可謂一石二鳥之計。
二、奇思妙想,隨機應變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冒出許多出其不意的“金點子”,有的看似跟所學的內(nèi)容無關(guān),有的甚至與所要聯(lián)系的語句相矛盾,但這些都是學生積極思考后閃現(xiàn)出的靈感。此時,教師若能善于傾聽,冷靜思考,巧妙抓住其中的“亮點”資源,并靈活調(diào)整教學進程,課堂將變得更加精彩。
一位老師所執(zhí)《秋天》一課。學習了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感情誦讀之后,師生之間展開對話。
師: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暢所欲言,到底這頑皮的秋風涂掉了夏天的哪些腳印兒?
(學生們思考一番后,大膽地舉起小手)
生:夏天有火辣辣的太陽,陽光太刺眼了,秋風涂掉了刺眼的陽光。
生:夏天有雷公電母,實在令人害怕,秋風涂掉了閃電和響雷。
……
(師正要總結(jié),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卻有一男生將手高高舉起,師便頓了頓,示意他發(fā)言)
生:腳印兒。
師:腳印兒?
生:在炎熱的夏季里,撒野的孩子們索性脫了鞋子,光著腳丫子在鄉(xiāng)間小路上蹦來蹦去的留下的腳印兒,被秋風涂掉了。
師:(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啊。你的見解真獨到,能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真棒!
聽到這里,我不禁要為這位回答與眾不同的同學喝彩,同時更多的是對曹老師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智慧的語言巧妙地化解了學生的尷尬。在當下的教師隊伍中,多么需要更多這樣的老師,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求異能力,才能得以呵護,甚至得到發(fā)展。
三、善于提問,鼓勵探索
古人曾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提問開始。而善于提問又是人類進步必然經(jīng)歷的過程,擁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于質(zhì)疑、善于提問的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又是現(xiàn)代教育的目的。我們的教學應當在挖掘文本深沉內(nèi)涵與拓展延伸中使學生不斷生成疑問,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
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精彩教學片斷:“……天漸漸黑了,月亮出來了……”學生正沉浸在有聲有色的朗讀職中,有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大聲說:“老師,我覺得課文寫得不美!”原來和諧的課堂氛圍被打破了,大家都放下書本,盯著老師?!澳銥槭裁从羞@樣的想法呢?”老師壓抑住心中的不滿,仍不溫不火地問?!耙驗樗麑懙貌粔蚓?。比如他只說了‘天漸漸黑了,月亮出來了。為什么不這樣說‘夜,靜靜地拉上了黑色的帷幕,月亮姐姐披上了金色的外衣,緩緩地向我們走來了? 這樣寫出月亮的柔美、悄無聲息,多生動啊!”教者會心一笑:“這位同學說得很在理,我建議課后將改好的課文寄給編輯部,你們看,行嗎?”同學們聽了頻頻點頭。這樣的閱讀形態(tài)已經(jīng)從讀懂文本語言表層次逐漸走向發(fā)現(xiàn)語言、創(chuàng)造語言深層次形態(tài)。
課堂,讓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教師應善于捕捉和利用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因時、因地、因人、因勢、因情去作靈活、及時的應變處理,生成出符合學習實際的新資源,讓語文課堂凸現(xiàn)智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