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生最難的事
1994年,我參加上海鐵路局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上了一篇題為《草船借箭》的閱讀課。課上得很熱鬧,自我感覺也很好,然而評委卻給出一個很低的成績。原因是:我的教學(xué)目標只落在了“諸葛亮如何巧借東風(fēng),借來十萬枝箭”的過程之中,而忽略了這個單元的訓(xùn)練重點——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就是說,我在備課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教材缺少整體的把握和目標定位。
今天再來讀蘇軾的《題西林壁》,往事不堪回首,內(nèi)心五味雜陳?!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站在廬山之中看廬山,對廬山的真實面目永遠也不可能有真正地了解。只有跳出廬山看廬山,才能得出正確、全面的結(jié)論。這就揭示了“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guān)系,引出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
廬山,歷來是文人騷客流連忘返、文思泉涌的地方。在蘇軾吟詠廬山的二十多篇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就是這首《題西林壁》。這首詩的產(chǎn)生也絕非偶然。相傳,蘇東坡一生至少游覽過兩次廬山,后一次游覽,印象尤深。由于他久負盛名,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連寺院長老都高興地說:“蘇子瞻來了,蘇子瞻來了!”其情形如同今天追星族看到了自己的偶像。蘇軾這次上山,前后歷時十余天,從山南到山北,從山上到山下,游覽了廬山諸峰。然而,哪里才是廬山的真面目呢?詩人一路思索著,一路探尋著,一個深刻的哲理也隨之在心中孕育著。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東西二林,詩人積郁在心頭的思索終于有了答案。于是,他揮筆而就,在西林壁上留下了這首著名的哲理詩篇:“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九百多年過去了,我們還在回味它,揣摩它,吟誦它。
竹 石
【清】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像竹子一樣堅韌
鄭燮,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墒侨绻艺f“鄭板橋”,你可能會一拍腦門:噢,原來是他——“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詩、書、畫三方面修養(yǎng)都極深,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整體。他畫的竹兀傲清勁,別具一格。
他有許多驚世名言,比如,“難得糊涂”“吃虧是?!薄爱?dāng)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鄭板橋73歲時所作的這首題畫詩《竹石》,就是他傲岸、剛直的人格寫照。
鄭板橋不但是丹青大師,而且填詞作賦方面頗有造詣。短短的四句詩,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形象鮮明的畫卷:亂崖之上,幾枝青竹傲立于風(fēng)中,頑強生長,其堅韌挺拔之態(tài)躍然紙上。詩開篇的第一個字“咬”,突兀奇峭,入手不凡,既形象地寫出竹子的根須在亂巖中扎根的艱辛與不易,又入木三分地刻畫出竹子倔強與堅韌的個性特點。試想一想,一株植物,需要怎樣的勇氣、決絕和力量,才能讓自己牢牢地扎根于堅硬無比的巖石之中。一個“定”字,是目標的堅定、方向的堅定、意志的堅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再讀的時候,會不會覺得這青竹的每一條根須都深深地扎進了你的心底?
這首詩純?yōu)閷懢?,但又絕不是自然景物的寫生和翻版?!扒トf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這里的竹,分明是堅韌頑強的斗士?!扒トf擊”寫惡勢力之甚,“東西南北”寫惡勢力無處不有。一個“任”字,生動、準確地寫出了傲竹凜風(fēng)而立,斗惡不止的氣概。鄭板橋曾當(dāng)過十二年清朝縣官,他清廉剛正,在任時,畫過一幅墨竹圖,上面題詩:“衙齋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濒斞傅哪蔷洹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鳛猷嵃鍢虻娜烁駥懻?,是不是也很合適?
(郭學(xué)萍,特級教師,南京市下關(guān)區(qū)
第二實驗小學(xué)副校長)
“長辮子老師”既像一個高明的山水畫家,只用寥寥數(shù)筆,抓住幾個字、一點細節(jié),就帶領(lǐng)我們走進了一幅畫里;又像一個高明的導(dǎo)游,除了必要的說明,她再不言語,只由我們自己去尋訪、探秘,跟隨作者的腳步走遍大江南北,一會兒大漠孤煙,一會兒細雨江南,一路走,一路看,收獲一份心靈上的閑適和自由。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萬千教育》編輯部編輯 孔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