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紅
《安塞腰鼓》作為一篇文質兼美的選文,在小學和初中的語文課本中均有出現(xiàn)。筆者想從選文、課后練習等方面逐一比較,思考總結出中小學教學此類文章的方法和建議,以期對于中小學閱讀教學的銜接有所幫助。
一、 選文比較和課文練習比較
1. 選文比較。初中版本《安塞腰鼓》選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報》,全文共1049個字。小學版選文時文字有改動,刪去了幾段后,全文為860字。小學版課文下沒有注解,而初中版補充了相關詞語的注音和解釋。初中重在培養(yǎng)學生借助文下注解,讀懂文章內容的好習慣,發(fā)展學習能力。這是隨著年級提高,相應的學習與發(fā)展要求的體現(xiàn)。
2. 課后習題比較。
[小學版]
1. 朗讀課文,背誦第12至第16自然段。
2. 用鋼筆描紅。梁 驟 棗 搏 栗 陌
3. 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一下帶點詞語的意思。
(1) 一群茂騰騰的后生。
(2) 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
(3) 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
4. “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樣的話在課文里出現(xiàn)了幾次?結合上下文,說說為什么要反復出現(xiàn)這些句子。
[初中版]
1. 這篇文章運用大量短句,來營造激越的氣氛。反復朗讀全文,注意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讀出文章的氣勢。
此題同小學版相比,朗讀課文的要求更加明確具體,意在讓學生體會文章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的特點。朗讀時要注意文章中排比(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要感情激昂。
2. 聯(lián)系上下文,品味語句,回答括號里的問題。
此題是小學版課后第三小題“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一下帶點詞語的意思”的提高,意在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3. 試從課文中找出一段單用排比與一段綜合運用排比和反復的文字,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此題在小學版第4題“結合上下文,說說為什么要反復出現(xiàn)這些句子”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一些語言知識,并能運用。明確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方法,再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找例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二、 比較后的教學思考與建議
在小學設計這堂課的教學時,我們可以結合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讀、說、寫等能力的特點,抓住一個“好”字,組織學生與課文展開對話,以“生命之美”為情感主線,從“感好鼓”“品好句”“讀好文”“寫好詞”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感好鼓”環(huán)節(jié)是一個課前與課上相融貫通的部分,由于生活中,學生對安塞腰鼓缺乏基本的感知,因此,首先可以在課前以國慶慶典上安塞腰鼓音樂舞蹈畫面片段,在視覺上感知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壯闊,再在回憶課文內容——( )的安塞腰鼓中,讀一讀帶“勁”兒的詞中,初步形成情感基調:安塞腰鼓強盛的“生命之勁”。
“品好句”環(huán)節(jié),則主要借助范讀、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分聲部讀、理解后讀等各種方式的朗讀,給學生設計一系列去文本中尋找“生命之勁”的活動步驟:找一找?guī)А皠拧眱旱木涠?;品一品帶“勁”兒的文章結構;讀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畫出富于感染力的語句,并采用多種方式反復誦讀,感受排比、反復的作用。第6自然段“驟雨一樣,是……”,句式極為特別,可設計一處小練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排比中含比喻的用法,被描寫對象顯得形象生動、句式特別整齊有力的特點。借助反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作者對安塞腰鼓的贊美及對黃土地上人們的贊美。議一議難句環(huán)節(jié),則嘗試提升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和效果。
“讀好文”環(huán)節(jié),師生合作朗讀演練,更是對文本進行全面把握并充分表現(xiàn)安塞腰鼓“生命之美”的本色演繹。
最后的“寫好詞”,則是在訓練并檢驗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歸納、情感的把握、文本語言的運用情況。解說現(xiàn)場的真實再現(xiàn),讓學生有一種親歷其中的興奮,對安塞腰鼓“生命之美”巨大感染力的體驗也能更加真切,再輔以“從《安塞腰鼓》中,我讀到了……”為話題交流閱讀感受或體驗,讓這一環(huán)節(jié)成為既是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的一個考驗,更是對作家劉成章散文《安塞腰鼓》文本體驗之旅的又一次升華。
到了初中,則可以進一步地研究《安塞腰鼓》作為文學
課例展臺
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文本價值,和它所承載的更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教學中,從語文學科的教學和學生個體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和運用教學材料,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含義較深的句子,例如:為什么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這樣的腰鼓?啟發(fā)學生透過安塞腰鼓的激越,看到其背后蘊含的生命精神??梢韵茸寣W生發(fā)現(xiàn)安塞腰鼓的美,再發(fā)現(xiàn)“文章”的美,再去感悟“生命”的美,這樣,力圖讓學生通過這幾個層面的閱讀,即由淺層次的文本內容閱讀,過渡到較深層次的文本語言和創(chuàng)作手法閱讀,再過渡到深層次的文本思想閱讀,讓學生深刻領悟《安塞腰鼓》一課的精神內涵,并獲得思想的啟迪。
可見,這一個“例子”的二次出現(xiàn),對于奠基、銜接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作者單位:南京市溧水縣白馬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