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玲 劉志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币虼耍蠼處煍祵W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了教和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下面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第一課時為實例,略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面的有效運用。
【課例片段】
知識點:認識圓心和直徑。
教師:小組比賽:用圓規(guī)畫出一個圓,并用剪刀剪出自己畫的圓,在剪圓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圓。
學生:分組操作。
教師:各小組相互合作,把圓形紙片對折,對折后使兩部分完全重合,打開再按不同的方向再對折……
學生:各小組相互交流后,匯報自己的發(fā)現。
學生:發(fā)現同圓內有無數條折痕,這些折痕都相交于圓規(guī)針尖固定的哪一點。
(課件動態(tài)演示)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fā)現,引導學生認識圓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而把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
(課件動態(tài)演示)
學生:在想象中預設,在操作中驗證,同一個圓的直徑可能有多少條?操作后,再在小組內相互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操作,量出自己畫的圓的直徑的長度是多少?再在小組內進行比較,在觀察和比較中探索發(fā)現。
學生:動手測量這些直徑的長度,在操作中驗證自己的設想可能是正確的,接著教師運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證明學生的設想是正確的。讓不同學生說出自己圓的直徑的長度,從而揭示出同圓的直徑長度都相等。
課件:出示古代學者墨子說過:“圓——中同長也?!?/p>
【課例評析】
一、化有限為無限,展現規(guī)律
怎樣引導學生認識圓的直徑,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應該先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中——折一折自己的圓,在反復的折疊過程中,學生不由自主地發(fā)現這樣的折痕可能折不完。學生匯報時能夠說出自己的折痕有十條、二十條、三十條……此時教師可以用課件動態(tài)地進行演示,無論是什么樣的圓,像這樣的折痕是折不完的。把學生發(fā)現的有限的數量轉變?yōu)闊o限的數量,不僅能夠證明優(yōu)秀學生的發(fā)現,還能夠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問題進行理解:同一個圓的直徑有無數條。這一規(guī)律的提示就水到渠成了。
二、化抽象為形象,訓練思維
怎樣引導學生認識“圓心”的教學,傳統(tǒng)的方法是先學習畫圓的方法,然后明確地告訴學生,圓規(guī)針尖確定的哪一點就是圓的圓心。這樣的教學方法過于呆板和單一,缺乏思維訓練的力度和思考的深度。沒有反映出圓心的性質,更沒有讓學生完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同一圓的直徑都交于一點,這一點就是這個圓的圓心。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由于操作方法的不妥,學生所學的所有直徑不一定全部交于一點,但是教師可以課件解決問題,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一個圓可畫出無數條直徑,學生會發(fā)現,這些直徑全交于一點,這樣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理解圓的圓心及圓心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