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安文霞
20世紀中期,西方國家受到高再犯率、傳統(tǒng)緩刑監(jiān)管失效等問題的困擾,傳統(tǒng)矯正模式的有效性備受質疑。而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循證實踐為傳統(tǒng)矯正注入了新生力量。循證矯正,是指在矯正領域內,實踐者在所研究的證據中,遵循最佳證據原則,結合實踐者個體矯正經驗,在矯正對象的配合下,針對矯正對象犯因性特點,開展高效矯正的一系列矯正活動。
目前各國循證矯正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循證矯正方法,是指在矯正的過程中適用何種方法獲得有關證據或者數據。第二,循證矯正工作者,他們在循證矯正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第三,循證矯正原則,包括使用精算工具對犯罪人進行危險評估原則、強化犯罪人動機原則等。第四,循證矯正行為,如評估行為、家庭支持行為、社區(qū)合作行為等。
循證矯正關注矯正項目的有效性,通過各種實證的手段檢驗評估其積極價值與消極價值。其優(yōu)勢在于:首先,循證矯正模式以犯因需求為中心,尋找證據驗證什么樣的項目能夠對矯正罪犯起作用,能夠有效地減少再犯;其次,與傳統(tǒng)矯正方式相比,循證矯正能節(jié)約成本;最后,循證實踐能夠保障矯正的公正。但是,循證矯正制度也有其缺陷,主要包括:首先,循證矯正在實踐中并不一定被得到遵守;其次,循證實踐下的就業(yè)保障并不充分;最后,分層評估的研究現狀與確定結果尋求之間的兩難問題。
循證矯正是一種新的矯正形式,它不僅僅是矯正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還帶動了矯正觀念的變革。結合我國現有的矯正制度,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循證矯正以“回歸社會”為指導,將監(jiān)獄矯正與社區(qū)矯正鏈接在一起,能夠充分發(fā)揮系統(tǒng)的整體性作用;以罪犯的個體需要與危險評估因素為依據,實現矯正手段的多元化;提出平緩化矯正手段,是對傳統(tǒng)單一化、中心化、嚴厲化矯正模式的揚棄。
(摘自《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第5-16頁。)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100088]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