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玉
在對經(jīng)典詩文的不斷深入學習中,我越來越認識到,經(jīng)典誦讀是人文教育的良好載體,應該把它與素質(zhì)教育結(jié)合起來,讓那陣陣濃郁的經(jīng)典書香伴隨孩子們的童年。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引領孩子們進行經(jīng)典詩文誦讀的。
一、故事熏陶,激起學生興趣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共性。故事給學生以知識、夢想、信任、效仿、思索和警覺。給學生講故事,可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而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粒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成語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jīng)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三顧茅廬》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成語故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和文化素養(yǎng)。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由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從而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后,由學生合作表演成語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欲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對成語的理解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二、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古詩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摒棄煩瑣的分析和逐字逐句的講解,應以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來,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積極發(fā)揮主導地位。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每個閱讀者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閱讀也反映著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為。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獲得的知識,遠非教師分析所能得到的。而有些古詩文的深遠意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人文精神也絕非教師能分析清楚的。同時,古典詩文中大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蘊意,常使詩文言已盡而意無窮。如果教師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主閱讀,盡情吟誦,就會產(chǎn)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閱讀新意。如,李白的《月下獨酌》,在學生讀后,問:讀了以后有什么感覺?學生在經(jīng)過充分的自讀感悟后紛紛發(fā)言:“在這么美的環(huán)境中一個人飲酒,李白真是太孤獨,太傷感了!”“不!李白太浪漫了,花間、月下、美酒,那種感覺肯定是妙不可言。”尊重學生富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表達,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悟,這是對學生最好的人文關懷。
三、結(jié)合所學課程,進行知識拓展
如,四年級上冊的第3課是“古詩兩首”,選編劉禹錫的《望洞庭》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這兩首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詞。有一道選做題:我還會背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那就可以抓住這個題材進行有趣的誦讀活動,讓學生尋找這類詩詞來誦讀?!锻麖]山瀑布》《小池》《送劉景文》《飲湖上初晴后雨》《滁州西澗》等皆能成為他們的誦讀材料。這種拓展,因為有了課文內(nèi)容的依托支撐,誦讀更有張力。
四、在經(jīng)典誦讀中滲透寫作方法,提高寫作水平
我在誦讀經(jīng)典活動中,把經(jīng)典誦讀與語文教學緊密而有效地結(jié)合起來,重視經(jīng)典解讀,在解讀中恰當?shù)貪B透寫作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寫作水平的目的。
下面,我以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三課“古詩兩首”為例,說一說自己是如何在經(jīng)典解讀中滲透寫作方法的。
“古詩兩首”中一首是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币皇资菑埨^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边@兩首七言絕句都是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之作,詩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在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時候,我把經(jīng)典解讀和小學生習作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通過對古詩的縱向分析,與學生寫景作文方法聯(lián)系起來,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山行》中的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睂懙氖沁h景,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寫的是近景,寫景順序由遠到近,是按方位變化的。我在對這首詩縱向分析后,要求學生按方位變化,由遠及近地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景物。在課后的小練筆中,要求學生按方位變化,由遠及近地寫一處景物。而《楓橋夜泊》中的寫景,是用倒敘的方法,以時間的變化,把作者的所見所聞融合在一起寫,這種寫景方法三年級的學生是很難接受的,在課后的小練筆中,我只要求學生按時間變化(從早到晚或春夏秋冬的時間變化)寫一處景物。
正是如此,在經(jīng)典詩文解讀中,我重視滲透寫作方法,古為今用,古今融合,使學生嘗到“讀書破萬卷”之甘苦,享到“下筆如有神”之樂趣,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樂于寫、能寫、寫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來。
五、教學相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zhì)
在誦讀經(jīng)典教學中,免不了與學生一起談古論今、激揚文字,要想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教師的身體力行是不行的。共同誦讀經(jīng)典是一個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的美妙時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學生看到老師如此樂學,怎能不提起誦讀興趣呢?
經(jīng)典誦讀,還有助于我們優(yōu)化技能,凈化心靈,升華情感,做一名純粹的教師。技能的優(yōu)化,需要堅守與超越。堅守是優(yōu)化的前提,沒有成功經(jīng)驗的堅守,優(yōu)化就失去了基礎,而超越則是優(yōu)化的本質(zhì)。在必要的時候,把閱讀上升為誦讀,內(nèi)心體驗外化為外部情感,進而可以通過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高回低轉(zhuǎn),變成一聲聲動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誦讀技能就在此時被不斷超越。
總之,作為肩負著開拓創(chuàng)新責任的新時期兒童,他們在學習現(xiàn)代知識的同時,同樣應該站在五千年中華文化這個歷史巨人的肩上,靜下心來誦讀、品味經(jīng)典詩文。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經(jīng)典古詩文,可以培養(yǎng)讀書興趣,提高語文素養(yǎng),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溫和,舉止文雅,使其社會關系和人文素養(yǎng)得以提高,啟悟生命智能,開拓人生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武進區(qū)三河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