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戀
2012年8月21日,一批新學生聚在清華大學宏盟樓前。他們中既有各類新聞單位的記者、編輯,也有剛剛畢業(yè)、懷揣著記者夢想與新聞理想的大學生,還有在文廣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公務員。他們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專業(yè)碩士,我是他們中的一員。
上學之前,我已在重慶市長壽區(qū)廣播電視臺做了兩年記者。從一開始完全的門外漢,到后來一個人扛著索尼150穿梭于各種活動、完成各種任務的記者,由于基層媒體人手不足,趕鴨子上架的采編播都學著完成……我漸漸成長為“多項全能”,也逐漸發(fā)現自己的“底氣不足”。
像多數非科班出身的記者一樣,我的職業(yè)技能完全是進入電視臺以后現學現賣??粗庉嫺某龅母遄?,才知道“導語”“配音”“同期聲”;自個兒摸索著攝像機向前輩請教,才了解各個部件的用途;守著每天審片過程老師的對話,才明白鏡頭應該怎樣切換、畫面怎樣拍攝?!爸淙唬恢渌匀弧钡亩棠_,后來漸漸凸顯。為什么有的想法在實踐后會讓新聞看起來邏輯混亂?為什么采訪中有的使用套話,有的需要細節(jié)?怎樣才能讓新聞更有深度?
兩年的奮力摸索后,最初的新鮮勁兒漸漸過去,新聞的“模式化”讓自己也學會了偷懶,常常只是拿到文件、了解數據、簡單采訪,就回家組稿去了,寫出來的稿子也越來越“油”,越來越缺乏“地氣”。
我意識到,自己需要系統(tǒng)學習,需要一個站得高、看得遠的視角了解新聞的本貌,需要在心里樹立一個清晰、堅定的新聞之魂。
帶著對自己的不滿和對校園的期待,我走進了清華園。
按照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我們可以有層次、有選擇地組合自己的課程。公共基礎課,要求掌握好英語,對國家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專業(yè)基礎課,針對新聞傳播理論及其研究,要求打好專業(yè)基礎,了解行業(yè)前沿與動態(tài)。專業(yè)選修課,則根據各自的興趣和方向,進行專業(yè)技能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另外,可在全校范圍內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補充跨學科知識。
后來,才了解了課程設置的深意。我們的新聞教育分為四個有機環(huán)節(jié):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國際視野。因此,課程設置上,專業(yè)的采寫編課程只占三分之一。尤其是第一學期,基本上沒有專業(yè)技能課程。
這讓我們一開始有點不安。一段時間后,才漸漸領會到,專業(yè)碩士不是“××技巧培訓班”,而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專業(yè)訓練平臺。首先需要打好基礎,擴大知識面,增加內涵。然后牢牢樹立好新聞的標準,包括價值觀、新聞觀,等等。事實上,不管是廣播、電視,還是報紙、雜志,呈現方式雖不一樣,但好新聞的標準則是一致的。技巧是為了把新聞故事講得更清楚、更生動。但好新聞不是僅從技巧中得來的,而是了解民生、下到基層、貼近百姓、真實感受得來的。
聯想從前的工作經歷,同樣是走基層、進山村,為什么沒有像那些好新聞一樣出彩呢?不能歸于地方特色不鮮明、山區(qū)困苦不突出,而是記者視界、底蘊的問題。同樣講鄉(xiāng)村醫(yī)生,為什么李硯洪的《赤腳醫(yī)生》可以講出時代特色而自己卻相差甚遠?不正是因為自己在歷史、政治、現實方面了解不深,缺乏“通識”背景的原因嗎?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的辦學宗旨,是“面向主流,培養(yǎng)高手”,秉承一代新聞人、已故老院長范敬宜的理想與精神——“如果有來生,還是做記者”“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讀書學習也要多吃‘五谷雜糧,少吃‘維生素”等,體現了一個百年名校對學生政治素質、文化素養(yǎng)、國際視野的期許。
這以后,我就全面投入了學院的“重塑計劃”中。
首先根據“國際標準”進行重塑。
全球財經新聞項目(GBJ)是一個全英文教學的項目,課程老師都有國外一流媒體的從業(yè)經驗。在他們的課上,一致采用“國際標準”。記得在財經新聞寫作與編輯課上,老師要求我們運用新學的相關經濟指數寫篇報道。自以為發(fā)揮“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一線記者”,列舉了大量數據,進行宏觀分析,結果被狠狠打回。
“故事,故事,我不需要一篇給專業(yè)人士看的經濟分析,我們需要簡單告訴讀者現狀、影響、趨勢的新聞報道。把你的所學所用放到幕后,需要陳列出來的只是故事!”
Leslie教授和所有外教老師都強調“Tell Story”(講故事)。因為只有故事才能讓人們感興趣。故事是所有結論的來源,是所有分析的呈現。
有一次,多媒體報道課的作業(yè)是在博客上發(fā)表一篇經濟形勢報道。習慣了“資源共享”和報紙書寫的研究生,在網上查找數據資源、搜索相關人士的發(fā)言,結果被老師無情地駁回。
“這些數據的來源是哪里?政府發(fā)言的出處和鏈接?民眾言論是轉載還是你單獨采訪的,為什么沒有標明?”Breiner教授連打三個問號。原來,在國際上,任何一句話如果不注明轉載都意味著剽竊,會毀掉記者的職業(yè)生涯。網上的報道,更需要注明“原始”出處、核實信息、提供鏈接,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據×××報道”就可以的。
這些課程用實打實的例子和貼身指導,闡述著“怎樣寫好看的新聞”“如何杜絕虛假新聞”等原則和方法。雖然沒有分“一二三四”點的總結提升,可是經過這樣的鍛造,學生怎么可能不“專業(yè)”呢?
然后是強化行業(yè)內共同的準則。
不同的新聞媒體有各自的風格、不同的喜好。而脫離工作單位返回學校所做的,就是跳出本媒體模式的條條框框,重塑新聞媒體本質的、共同遵守和追求的東西。
我們有一門基礎課“新聞傳播學前沿講座”,邀請學界業(yè)界的專家就各類前沿問題釋疑解惑,他們的見解通常都有共通的價值取向和豐富的實踐支撐。
新華社對外部主任嚴文斌老師近日給我們上了一堂對外新聞傳播的課,其中有一節(jié)實踐測試。他讓我們?yōu)樾侣劙l(fā)布會的報道選擇新聞內容和標題,接著點評剖析了目前國內新聞常見的問題:列數字、圖規(guī)模、求全求大等。他說,新聞一定要舉出最新的事實,而且應該一事一報,而不是面面俱到?!叭魏蝕eneral(綜合、常規(guī))的稿子都沒有內容,我們一定要在這樣的稿子里挑出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才是新聞?!?/p>
聽課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對比以前寫新聞的習慣,從中發(fā)現自己的問題,這些來自前沿、來自權威的聲音就像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給我重塑了“三觀”。
最后,再從優(yōu)秀的從業(yè)者那里交流學習報道的技巧。
前不久央視的張泉靈老師來上了一堂課。她講到自己在汶川地震采訪中,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報道。當時,震中汶川的公路沒有打通,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電視報道。她心里特別焦急,不知道總體情況如何,不知道那么多新聞里哪些才是重點。于是,她就打電話給家人,問丈夫現在最想了解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公路為什么還修不通?”于是,采訪組驅車沿著公路而上,在堵塞點得到了重要的新聞題材。
聯想我們平日的新聞報道,常常在一堆線索和素材面前暈頭轉向。這時候不妨跳出采訪者的角色,想想觀眾希望了解什么,往往就能得到很好的點子。
很有意思的是,課后大家問她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大事件的報道機會,她回答說:“因為我身體扛得住。”我們這些電視同行不由深為贊同。
如今,在清華學習已近一個學期,也漸漸適應了緊張的學業(yè)。每天騎著自行車在校園的樹蔭下匆匆穿行,看著身邊的銀杏從金華滿冠到葉落枝空,短短數月又似經歷久遠。不敢妄言新聞的靈魂與核心,只有各位老師對新聞的癡迷、各屆學長在崗位的腳踏實地的故事耳濡目染,讓自己漸漸褪去浮躁,對記者這個職業(yè)有了更嚴肅、更切身的理解。
記者是一群適應著時代變化的人,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把“新”事物的真實一面展現給人民群眾。記者也是一群“堅守”的人,縱然傳播技術更新換代、時代特征千變萬化,我們永遠守著“事實”的陣地,傳播重要的信息。
張載的“橫渠四句”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想,我們新聞記者在專業(yè)技巧和表達手段的內里,也應該是這樣的胸襟和使命。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中國六十年新聞事業(yè)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9AXW001)]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專業(yè)碩士生,重慶市長壽電視臺記者)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