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新聞報道的“片面性”

      2013-04-29 02:21:09魏少華
      新聞愛好者 2013年8期
      關鍵詞:污名化新聞報道

      魏少華

      【摘要】在新聞報道中,最怕出現(xiàn)“片面性”報道。但是在實際的新聞實踐中,“片面性”在新聞報道中是難以避免的,關鍵是要看這種“片面性”屬于什么性質的片面性。對于立場正確的新聞報道,只要抓住了問題的主要矛盾,我們就應當給予足夠的寬容。中國紅十字會“污名化”傾向不能僅僅歸罪于媒介“一邊倒”的報道。有必要結合當前紅十字會的“污名化”事件,對新聞報道的“片面性”及紅十字會“污名”管理加以探析。

      【關鍵詞】新聞報道;片面性;污名化

      “郭美美事件”讓中國紅十字會(以下簡稱中國紅會)面臨空前的信任危機,中國的慈善事業(yè)在近幾年身處窘境。有資料稱:蘆山地震發(fā)生后42分鐘,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在其官方微博轉發(fā)了《人民日報》的消息。然而和接下來發(fā)布的多條賑災信息一樣,紅會只收獲了滿屏的“滾”。[1]此次地震發(fā)生后,更有不少人爆料,紅會接到的捐款數(shù)量已不再如昔年振奮人心。甚至有人義憤地稱“紅十字會”為“黑十字會”,可以看出,紅會被“污名化”現(xiàn)象已經(jīng)初露端倪。有人把此現(xiàn)象歸罪于新聞對于紅會一邊倒的“片面性”和“污名化”的報道。聯(lián)想之前關于“新聞報道毀了中國奶業(yè)”的說法,筆者認為在此有必要結合當前的紅會“污名化”事件,對新聞報道的“片面性”及紅會“污名”管理加以探析。

      一、紅會“污名化”事件及其名聲管理

      眾所周知,紅會的丑聞源于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個名叫“郭美美Baby”的加“V”微博,她自稱是20歲女孩,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同時曬出了自己滿柜子的愛馬仕包包,發(fā)各種圖片炫富,每一種都是超越普通人想象的奢侈。而其認證身份居然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yè)總經(jīng)理”。此ID迅速成為網(wǎng)民圍觀的焦點。2小時內(nèi),微博被轉發(fā)上千條,一時間眾說紛紜。6月21日當晚郭美美遭到人肉搜索;6月22日中國紅十字會發(fā)表聲明稱郭美美與紅十字會無關,新浪對其微博去“V”,對實名認證有誤一事致歉。天涯網(wǎng)站出現(xiàn)一張“郭美美事件”關系圖,紅會、商業(yè)系統(tǒng)紅會、天略集團等悉數(shù)在列。此后,事件如同一出戲劇,每天上演著不同的劇情,網(wǎng)友的指責與謾罵、紅會的解釋、專家的解讀、專家被“吐槽”等。百度指數(shù)對郭美美的搜索次數(shù)顯示:22日3.9萬,23日13.1萬,24日19.2萬,25日19.3萬,26日23.7萬搜索次數(shù)。[2]至今,關于郭美美的網(wǎng)絡新聞已達64萬多條。郭美美事件在中國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中不斷發(fā)酵,成為2011年-2013年的重大公共輿論事件。

      回顧中國紅會“污名化”現(xiàn)象的始末,其中“污名”事件主要有:2011年6月21日,郭美美刺眼的奢侈生活展示及紅十字會的商業(yè)總經(jīng)理身份;6月22日,發(fā)表聲明說郭美美與紅十字會無關,紅會被“污名”卻沒有對郭美美有任何懲罰性行動;7月1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被曝出,募捐箱辦公室主任張贏方既是紅十字世博溫暖基金副主任、紅十字傳播基金副秘書長,同時也是“心動中基傳媒”公司的總經(jīng)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對此沒有正面回應;[3]7月4日中紅博愛資產(chǎn)管理有限公司CEO翁濤在微博上曝出“真相”,稱郭美美是中紅博愛前董事王軍的女友。從公開資料查知,全國性的控股投資集團中紅博愛資產(chǎn)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國紅十字會的關系企業(yè),成立于2008年(到2011年公司發(fā)展僅有3年時間)。王軍自稱郭美美的瑪莎拉蒂跑車和名包是他所送。而王軍除蘭博基尼以外,還有賓利等豪車,其中賓利掛的是深港兩地牌照,其司機開的接送車是奔馳S600。[4]2011年8月4日,郭美美與其母郭登峰在第一財經(jīng)電視節(jié)目《解碼財商》中接受著名財經(jīng)教授郎咸平專訪。郭登峰自己闡述的1990年通過炒股幾月暴富的財富神話被多數(shù)網(wǎng)友經(jīng)過股票利潤推算,稱其為“潛伏民間的股神”。郭美美在接受采訪時稱中紅博愛股東王軍是其“干爸”,王軍是深圳的地產(chǎn)商人,豪車瑪莎拉蒂是王軍贈送的。2011年6月27日紅十字會負責人表示,可以公開商業(yè)系統(tǒng)紅十字會成立10年來的所有賬目,7月31日,捐款平臺賬目公開,網(wǎng)友指出一些捐款數(shù)字與報道相比大幅縮水,捐款統(tǒng)計不嚴謹,捐款來源統(tǒng)計模糊,捐款去向極為簡單。2013年5月,紅會傳出要重新調查郭美美,當受眾拍手稱快時,紅會卻一直不見行動,后又自稱是“烏龍”事件。[5]

      中國紅會對于“污名”應對看似態(tài)度積極,但是管理乏力,沒有可以讓人信服的事實和行動,聲明解釋常常被網(wǎng)友不斷找出邏輯錯誤和事實漏洞。三年來紅會去“污名化”管理收效甚微:2011年8月2日,佛山市紅十字會公布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紅十字會醫(yī)院學校共收到捐款88.6萬元,但在“郭美美事件”后,再未收到任何捐款。8月4日深圳市紅十字會副會長趙麗珍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郭美美事件”之后,該會收到的社會捐款幾乎為零;[6]2013年4月,雅安地震,紅會募捐多地遇冷。4月24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建議撥出1億港元,注入賑災基金捐助給四川省政府舉行撥款賑災特別會議,特區(qū)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經(jīng)過兩小時辯論,由于議員對于捐助意見分歧較大而流產(chǎn),社會上一時流言如沸。2013年6月,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fā)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中國紅十字會接收國內(nèi)社會捐贈款物總量下降近三成。源自公眾質疑的慈善界公信力2011年“觸底”,2012年未見“回升”。[7]

      由上可以看出,中國紅會對于其“污名”的出現(xiàn)與管理都存在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但是看到中國慈善事業(yè)在“郭美美事件”之后嚴重受創(chuàng),看到大災面前的人情冷漠,一些人心急如焚,開始譴責對于紅會“一邊倒”的報道,給紅會報道貼上了“不理性”“偏激”“片面”的標簽。事實上,如此急切的矯枉過正,也許只能使自我的邏輯陷入一片混亂,更有可能激發(fā)受眾的抵觸情緒。

      二、從認識論角度看,“全面性”的新聞報道只能是永遠的追求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片面性”的解釋為:“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的一種表現(xiàn)。在認識事物時,不是全面地去分析具體事物的矛盾,抹殺事物所固有的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辯證關系?!边@一定義讓幾乎所有的記者都對“片面性”談虎色變。追求報道的全面性,似乎成了所有媒體人的職業(yè)追求。但是,真正“全面性”的新聞報道是否真的存在呢?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客觀世界是無限復雜,人類實踐卻是相對有限的,從這個角度說“片面性”應該是絕對的,是由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引起的必然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認識的“全面性”則應是相對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們說某一個新聞報道是一個全面的報道,準確地說只能是一個相對全面的報道。事實上引起新聞報道的“片面性”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毛澤東說:“要求所有的人都不帶一點片面性,這是困難的。人們總是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來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發(fā)表意見,有時候就難免帶上一些片面性?!盵8]任何人在認識世界、表現(xiàn)世界的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任何人對世界的認識也都是其個人化的認識,不可能代表所有人,更不可能代表世界的本原,任何人都是只能盡量接近世界的本原,而不可能窮盡世界的本原。所以說,任何記者無論自詡為多么全面的報道,在現(xiàn)實世界中與人類終極本原相比都只能是斷代的、片面的。所謂的全面報道永遠只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永遠只能是新聞人美好的愿望。人類對于問題的認識想要達到真正的全面,基本是不可能的。

      一般來說,“片面性”認識常常表現(xiàn)為“一刀切”“一點論”,這是我們所反對的。我們反對新聞報道中的絕對化二元對立的立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這顯然違背了辯證法。但是在紅會報道中,不存在“一刀切”的立場,報道者沒有否認紅會的災難救助事實,只是對于救助的監(jiān)督漏洞提出質疑。紅會“污名”的根結似乎不在于報道者“一邊倒”的態(tài)度,而在于紅會對于受眾諸多疑問的未解和不合理解釋,從而導致人們對于紅會慈善事實的合理性、公正性、真實性的懷疑。也許紅會自己認為自己所給出的解釋已經(jīng)完整,記者只是放大問題,突出矛盾。但是對于記者和受眾而言,紅會的解釋無法解決問題的主要矛盾:郭美美的錢從何而來,我的捐款去了哪里?

      所以,我們說有些被稱為“片面性”的新聞報道,其“片面性”多是人為判定的“片面性”,是人們依據(jù)自己認為的“全面性”認識,對另一個“認識”所作的判斷而已。其主要表現(xiàn)是在傳播者、被傳播者、受傳播者之間出現(xiàn)了信息選擇與接收的不對稱,要么是被傳播者認為自己的信息沒有被全面?zhèn)鞑?,要么就是受眾認為媒體只提供了部分信息,或者就是媒體認為自己的報道被片面理解與誤讀。這種信息不對稱有主觀故意造成的,也有客觀原因造成的。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只要傳播者與被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存在信息傳遞的不對等現(xiàn)象,就必然會存在信息傳遞的“片面性”和被理解的“片面性”的可能性。

      紅會報道被認為偏激的原因之一還因為其屬于批評性報道。批評性報道難免出現(xiàn)認識不足的問題。但只要批評性報道中有批評、有分析、有事實根據(jù)并允許應答和辯解,就不能說是片面的。片面的報道大多是只允許一種觀點存在的“一言堂”。但是在紅會報道中,報道者與被報道者的信息互動是頻繁的,從這一點足以看出雙方對于問題表達權利的對等。有質疑、有辯解,只不過在紅會報道中質疑的聲音強大且支持者眾多。但是根據(jù)“沉默的螺旋”理論,也不能據(jù)此斷定質疑的觀點就是片面的。

      在中國紅會報道中,通過多輪次的雙方信息呈現(xiàn),事實漸漸被媒體梳理清晰,可以看出,被指“一邊倒”的報道的始作俑者,追根溯源應當是紅會自身。是紅會長期以來的信息不透明給自己包裹上了神秘的外衣,真實的紅會與受眾了解的“馬賽克”的紅會之間,早已留下大量的信息沙漠地帶。受眾不知道紅會對于捐款的用途與數(shù)量,這在“郭美美事件”之前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當郭美美在網(wǎng)絡中以紅會背景炫富時,信息的沙漠迅速被此類信息填充,信息沙漠一旦被一種信息強力植入,且滿足了人們對于沙漠信息的預期期待,其他的信息再要修正與填充,恐怕就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了。相反,如果中國紅會在組建之初能夠體制完善,善款的來龍去脈信息透明,郭美美現(xiàn)象不僅可以避免,而且一旦被懷疑、遭誤解時,用清晰的事實去除“污名”會更加容易。

      三、新聞報道不是學術研究:新聞可以追求“片面的深刻”

      新聞是歷史的記錄,既要記錄歷史的流向,更要記錄歷史流動的過程。記者是思想者、記錄者,不是學術家。新聞講求有感而發(fā)的思維頓悟,學術講求周到縝密的理性思辨。在快速的新聞報道中,記者如果總是在過多地考慮報道的周到和縝密,那么新聞也許就沒有了時效性,也許就不能成為新聞了。新聞可以借鑒魯迅的“片面的深刻”,先抓主要矛盾。

      魯迅作為“五四”時期的文化大師,他的“偏激”是有目共睹的,他認為“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9]。于是,他主張青年人“少看或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10]。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中,魯迅看不到真正的仁義道德,看不到四大發(fā)明的科學創(chuàng)造,在他的筆下只看到了血淋淋的吃人場面和虛假的文明。作為一個思想者,對中國五千年文明做出如此斷言,雖不能說完全錯誤,但肯定是有些片面的,但是卻無人否定魯迅是深刻的。他采用文學家“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思維方式,集中文墨針砭時弊,也正唯其如此,他的雜文才像匕首、像投槍,直刺敵人的要害。

      新聞是具有時效性的選擇的藝術,記者要反映輿論,引導輿論。新聞報道在很多時候,因為信息獲得的有限性和時間的緊迫性,其新聞報道也會像魯迅雜文一樣取其一點,不及其余。新聞報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先追求“片面的深刻”。比如長期以來,我國醫(yī)療體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醫(yī)患矛盾,而醫(yī)患矛盾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看病難、看病貴。關于此類事件的報道很多,但是刊登在2002年8月10日《武漢晚報》上的582個字的消息《看個“咳嗽”要掏1065元》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報道從一個普通患者的經(jīng)歷入手,抓住連醫(yī)務人員都說“藥開多了”的個例,平中有奇、小中見大,揭示了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一個關鍵問題。[11]小新聞聚焦大事件,這篇新聞報道在第13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被評為消息類一等獎。新聞報道講究的是宏觀把握,微觀入手。對于當前的各項體制改革,唯有抓住最為典型的問題,進行聚焦與放大,讓人們看到腐敗、停滯等問題的關鍵,才能促進社會變革與整體的向好。對于新聞報道來說,新聞事件中矛盾的把握是否準確和選擇事實本身是否真實,遠遠比報道是否全面更重要。

      中國紅會面對“污名”做了一系列“去污名”的危機公關,但每次的效果都似乎是越描越黑:財務公開被指嚴重造假;與著名學者對話被指是請“托兒”;在災難面前,他們決定埋頭苦干,行動雖然得到了專家肯定,網(wǎng)友卻依然不買賬。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中國紅會并沒有解開受眾對其“污名化”的主要癥結。中央財經(jīng)大學中國企業(yè)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建議:中國紅會社監(jiān)會重啟“郭美美事件”調查程序,向公眾說明為什么會在紅會發(fā)生“郭美美事件”?怎樣避免再次發(fā)生類似事件?“郭美美事件”不向公眾解釋清楚,紅會在公眾中的聲譽很難恢復。同時,在雅安抗震救災結束后,在社監(jiān)會的參與下,紅會應及時公布本次抗震救災收到的捐款和使用情況。[1]除此之外,紅會一切的解釋和行動可能都是徒勞。

      四、新聞是流動的歷史:“片面的深刻”可以疊加為社會的深刻

      社會如同一個“機體”,新聞之于社會,如瞭望者之于大船,著名報人普利策也說:“記者是站在船頭的瞭望者?!盵12]如果每一個瞭望者都是走馬觀花,不負責任,社會這條大船必然會危機四伏。作為一個瞭望者,也許你瞭望的視角是偏頗的,也許因為你的視角,航線會出現(xiàn)一些誤差,但是誤差至少可以證明觀察存在的問題,亦可為以后的航行提供參考。事實上,許多學科理論的發(fā)展也正是在片面的、偏頗的論述中抵達相對全面與深刻的。

      變態(tài)心理學對于變態(tài)心理的歸因有4種片面而又深刻的論述:醫(yī)學模型、心理動力模型、行為模型、社會文化模型。[13]每個模型都對心理變異的誘因做了獨到而深刻的闡釋,每個論述至今都依然在全世界赫赫有名。但是每個模型的“片面性”也是十分明顯的。每一種模型在應用到變態(tài)心理研究中都會授人以柄:醫(yī)學模型被指責為“把人生物化”;心理動力模型的代表弗洛伊德被諷為“泛性論者”“思想讀者”;華生把人看成裝配好準備運轉的機器;社會文化被指模型忽視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但是,把這些對于某一個心理變態(tài)因素的“片面”研究進行疊加,用“折衷主義”取眾家之長治療心理變態(tài),則讓變態(tài)心理學研究達到了“較為全面的深刻”。

      中國紅會長期籠罩在人道主義耀眼的光環(huán)下,無人質疑。如果早有記者獨立思考,長期關注紅會、關注中國慈善的法制化進程,也許“郭美美事件”可以防患于未然。如果每一位記者都能對社會的某一個領域深耕精作,成為某一領域深刻的思想者、記錄者,那么整個社會對于人類發(fā)展的關注也會更深刻。

      五、社會責任感:“片面的深刻”報道必備的道德基石

      對“片面的深刻”的肯定不等于對不良新聞的放縱。在此,“深刻”是代表思想深度,“片面”代表的是專業(yè)報道的重心選擇。片面與聚焦只能是新聞表達的技巧,而不是新聞表達的目的。

      對于記者而言,新聞報道的“片面的深刻”不是發(fā)出驚人之語,不是追求轟動效應,更不是背離社會主流價值觀去蠱惑民心。媒體是社會的公器,記者筆下當有春秋大義、滄桑正道。記者不可以利用手中特有的話語權,為一己之功利,有意地歪曲事實,誤導受眾。“片面”只是問題歸因的側重點選擇,與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不相違背。

      對于媒體而言,媒體應有自己的職業(yè)堅守,堅守自己的報道理念,以社會發(fā)展、國家穩(wěn)定、人民安樂為前提,有利有節(jié)地鼓勵、保護有些片面的報道,保護記者的思考能力,讓記者學會思考、敢于思考、樂于思考。紅會“污名”事件中,我們也的確看到了一些非理性言論的存在,甚至出現(xiàn)了對于紅會刻意的“污名化”傾向,甚至一些不法商販把一些劣質奶摻入到救災物資中,被發(fā)現(xiàn)后嫁禍于紅會,甚至一些記者的不實報道也直指紅會。所以新華網(wǎng)評的學者們一方面呼吁紅會應當盡量用實際行動跨過“郭美美”這道坎,另一方面提醒人們監(jiān)督紅會沒有必要有意“污名化”紅會。

      對于政府而言,要堅信,包容是政府自信的表現(xiàn)。只有自信的政府才會坦然接受側面、多層次的輿論監(jiān)督。對于一些立足國家、民族、社會發(fā)展立場的報道,如果有失片面,政府完全可以坦然面對,作為執(zhí)政參考。自信的政府總會相信人民的選擇和人民的力量,相信真理是可以自證的。

      近來,中國的網(wǎng)絡反腐力度加大,一大批腐敗事件的集中曝光,不但沒有影響民眾對黨領導的信心,反而讓受眾看到了中央廉政治腐的決心。雖然眾多媒體對中國紅十字會及“郭美美事件”的揭露和報道,幾乎要把中國慈善事業(yè)一棍子打死,在報道中的確也有無視中國紅會以往功勞的片面性嫌疑,但是中國慈善事業(yè)也許只有“置之死地”才能“浴火重生”。當然,作為報道者也必須看到,打破不是目的,建構才是王道。媒體需要引導受眾學會理性與思考,共同思考中國的慈善體系怎么構建。為防止善良的民意被“偏激”的報道所扭曲,媒體有責任推動中國紅會通過鏟除弊端重拾國人信任。

      總之,新聞的“片面性”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不能片面地斷定它是對是錯。那些被某些人定義為“片面性”報道的新聞,也不應一概而論?!捌嫘浴眻蟮赖某霈F(xiàn),有報道者的責任,也不能排除被報道者的責任。我們認為,只要能一針見血地抓住主要矛盾、沒有立場錯誤的新聞報道,就應該得到肯定與鼓勵。新聞報道只要堅持正確的方向,“片面”一點又何妨。

      參考文獻:

      [1]魏婧,周明杰,宗媛媛.紅會地震救援工作引爭議:專家贊揚 網(wǎng)友不買賬[N].北京晚報,2013-04-23.

      [2]檢察日報社正義網(wǎng)[EB/OL].http://www.jcrb.com/.2011-06-30.

      [3]張書周.紅十字會一官員陷關聯(lián)交易疑云[N].南方都市報,2011-07-02.

      [4]百度百科.中紅博愛資產(chǎn)管理有限公司[EB/OL].http://baike.baidu.com.

      [5]新華網(wǎng).紅會稱重查郭美美事件系烏龍新聞 遭網(wǎng)民質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4-27.

      [6]宋王群,李超娣.深圳紅十字會稱郭美美事件后所收捐款幾乎為零[N].羊城晚報,2011-08-03.

      [7]鄧琦,郭少峰.社科院報告稱:去年紅會接收國內(nèi)捐贈降近三成[N].新京報,2013-06-01.

      [8]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197.

      [9]魯迅.燈下漫筆[M]//魯迅雜文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69.

      [10]魯迅.青年必讀書[M]//魯迅雜文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35.

      [11]劉保全,李紅鷹,吳芳.關注民生 聚焦熱點——評獲獎作品《看個“咳嗽”要掏1065元》[J].新聞愛好者,2004(1):44.

      [12]申志遠:記者應是船頭上的瞭望者[J].新聞傳播,2009(5):25.

      [13]王宏宇:從片面深刻到折衷綜合[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1):84.

      (作者為商丘師范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副院長,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12級博士生)

      編校:董方曉

      猜你喜歡
      污名化新聞報道
      論新聞報道中的流行語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從污名化現(xiàn)象看新媒介賦權重心的偏離
      新聞世界(2017年5期)2017-05-18 10:58:24
      論農(nóng)村留守兒童“污名化”現(xiàn)象的影響及對策
      鄉(xiāng)村教師的生存境遇及對策研究
      世紀橋(2016年1期)2016-02-25 22:35:12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新聞傳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新聞報道隱性失實的四種表現(xiàn)
      新聞傳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
      新聞傳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
      香港電影中的內(nèi)地人形象
      電影文學(2014年22期)2014-11-27 20:36:46
      股票| 沛县| 安仁县| 武穴市| 玉环县| 离岛区| 红原县| 玉田县| 保德县| 易门县| 南靖县| 灵山县| 清徐县| 四平市| 达拉特旗| 大田县| 昆山市| 龙泉市| 曲阳县| 垣曲县| 玉溪市| 资中县| 威海市| 兴山县| 阜南县| 宽甸| 罗定市| 随州市| 奉贤区| 巴南区| 福贡县| 万宁市| 六盘水市| 和硕县| 通山县| 高阳县| 永川市| 泸州市| 湘潭县| 若羌县| 民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