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偉 周神珍 曾勇 謝翌
【摘要】對生命之愛需要從小播種?,F(xiàn)實中的幼兒生命教育被窄化為安全教育和對死亡的回避。究其緣由,主要是因為父母對獨生子女的過分關愛、教師不科學的教育理念和現(xiàn)代科技文化的虛無性及去文化性使然。應該如何開展幼兒的生命教育,需要從生命教育目的、生命課程內(nèi)容以及課程實施方式等方面進行反思和重建。
【關鍵詞】幼兒生命教育;歸因;應然取向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3)07/08-0006-04
【作者簡介】石建偉(1986-),男,江蘇宿遷人,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0級在讀碩士;周神珍(1989-),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1級在讀碩士;曾勇(1971-),男,湖北棗陽人,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博士;謝翌(1972-),男,江西永新人,江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
生命教育是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最重要的教育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孩子用仁慈、懇切和同情的態(tài)度來對待一切有生命體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身上體現(xiàn)著生命的偉大和美。”然而,學習的壓力和攀比的心態(tài)已侵蝕到幼兒園這片原本純潔、充滿詩意的凈土。幼兒生命教育是對幼兒童真的拯救,是對幼兒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導引。在此意義上,幼兒生命教育刻不容緩。
那么,幼兒階段的生命教育現(xiàn)狀是怎樣的呢?應該如何實施幼兒生命教育呢?為此,我們采用“課程合作行動研究”的方式共同梳理有關幼兒生命教育的觀念,探討目前幼兒生命教育的現(xiàn)狀與問題,以提升對生命教育的認識,為幼兒生命教育課程的研制提供思路。
一、現(xiàn)狀:被窄化的幼兒生命教育
(一)“生”與“死”:頗受忌諱的話題
認識生命是尊重生命、提升生命價值的前提。在與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幼兒不可避免地表現(xiàn)出對諸如“我從哪里來”“死是怎么回事” 這類生命問題的好奇心。而受保守觀念的束縛,父母無法坦誠地和孩子討論人的出生問題。而對此類問題,幼兒園則一般會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讓幼兒了解生命是如何誕生的,以此加深幼兒對生命的認識。
由于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重生輕死,對死亡采取回避態(tài)度,成人會盡量避免讓幼兒見證“死亡” 的場景,因此幼兒對死亡知之甚少。幼兒對動植物死亡的體驗成為他們理解“生”與“死”的重要途徑。在幼兒園,教師通常會以“小鳥死了,就是永遠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這樣的方式,讓幼兒對“死亡”產(chǎn)生移情體驗。
(二)將“生命教育”等同于“安全教育”
通過對園長的訪談我們了解到,目前的幼兒園生命教育傾向于安全教育。針對幼兒的安全問題,幼兒園采取了諸多保護措施,但較少為孩子提供學習自我保護的機會。在各種現(xiàn)實壓力下,幼兒園被迫將安全教育放在了首要地位,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保護”,更不能是“過度保護”。生活中的挫折同樣是個體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把幼兒的生命教育簡單歸結到“安全教育”這一點上是非常狹隘的。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或所謂“安全問責制”,便違背教育規(guī)律,人為地把幼兒關進“溫室”,不讓他們接觸生活中的“風雨”,這對幼兒的成長是不利的,也會削弱他們在生活中的抗挫能力。
二、歸因:幼兒生命教育何以如此
在訪談中我們看到,目前的幼兒生命教育存在一種窄化的取向。生命教育應是對生命整體的理解和認識,而非僅僅對生命的保護。即使是保護,也不僅僅是來自他人的保護,而應該讓幼兒學會自我保護。那出現(xiàn)生命教育窄化的原因何在呢?
(一)家庭缺乏對幼兒生命教育的正確認識
今日的中國家庭尤其是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家庭,普遍存在溺愛孩子的現(xiàn)象。家長通常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而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感受。孩子大多處于被保護的狀態(tài),幾乎沒有選擇的機會,接受的都是經(jīng)過父母過濾并且是父母認為有益的東西。其實,回避疼痛和快樂成長并非是一回事,而只有經(jīng)過疼痛后才能體會到不痛的快樂。父母剝奪了給孩子受挫的機會,這些在溫室培育的生命,其生命能有幾分活力、幾絲韌性?
獨生子女的個人成長背景、父母落后的教育觀念以及教師不科學的教育理念等成為幼兒生命教育窄化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背景下,“保護”成了教育的關鍵詞。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應該從幼兒的成長來考慮,安全教育其實只是生命教育中的一條教育“底線”,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應當更加豐富和多元化。
(二)現(xiàn)實社會忽略對幼兒生命教育的關注
由于受強大的科學主義取向的影響,現(xiàn)實生活處處被科學知識所包圍,孩子失去了自我理解和想象的機會,沒有了浪漫的幻想,喪失了原本的童真,生命活力慢慢萎縮。在有些幼兒園甚至還存在一些扼殺孩子個性的教育方式,這些都是與“生命教育”背道而馳的。
生命教育內(nèi)涵的窄化,還受到現(xiàn)代科技傳媒文化虛無性、去文化性的影響。柏格森認為生命是一種綿延。生命不只是實體性的東西,更是一段活潑、自由、充滿創(chuàng)造性和可能性的綿延。存在的過程是一種時間的過程,而本質則是對靜止不動的事物的一種邏輯判斷,它應在這過程結束之后出現(xiàn)。因此,生命的空間不能靠冰冷的知識來充斥填塞,生命是在自由的狀態(tài)下展開自己的過程?,F(xiàn)代科技傳媒文化所展現(xiàn)的是物質性、數(shù)量化、可重復性的生命,這樣的生命觀被抽空了精神的文化內(nèi)涵,只是一個空洞的生命符號,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此外,受強大的傳統(tǒng)文化束縛和現(xiàn)實壓力的驅使,幼兒園僅關注了生命的安全而忽略了真實生命的豐富與多元。教師在教育中不能充分發(fā)揮主動作用,無法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幼兒,無力投入過多的精力考慮教育藝術、關注兒童生命體驗等問題,而把工作重心放在生命安全上。此外,當前的幼兒教育還存在小學化現(xiàn)象,小學的課程被提前到幼兒園來施教。受現(xiàn)存教育體制考試導向的影響,大多數(shù)家長認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幼兒園也開始將幼兒學業(yè)的考核標準小學化。家長只求功利目標的達成,而忽略了孩子相對隱性的良好品質的培養(yǎng),在某種程度上急功近利,只重視結果,不注重過程。在家長看來,更多關注孩子所謂顯性、可見的 “素質”,重視孩子知識的獲得與技能的習得,這從客觀上給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帶來了困難。
三、應然取向:解放兒童,關注整體
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應從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內(nèi)容等方面進行關注。從具體內(nèi)容來看,幼兒的生命教育需要促進幼兒對“生”之靈動的體驗,為幼兒提供認識與體悟人的誕生、成長與發(fā)展的機會,關注對自然起源和演變的探究。幼兒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幼兒學會珍愛、保護自己的生命,同時尊重和珍愛大自然和其他生命體。無論是哪個階段的生命教育,都應該關注生命的三維,即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幼兒生命教育也應從幼兒的生命意識、生命品質和生命態(tài)度三方面展開。
(一)幼兒生命教育的目的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幸福、完整的生命個體。教育的目標是生命教育的內(nèi)在主線,生命教育應該解決培養(yǎng)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普遍意義上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yǎng)“成功”的人,而衡量“成功”的標準是對社會貢獻的大小。由此衍生的生命教育的標準和目標在于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良好品行、同情心和被人尊重。人們所謂的成功往往是利他的,側重于個人對他人與社會的貢獻,忽視個人自身的感受——幸福。正是這樣的觀念導致人們衡量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尺度走向片面、單一,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幾乎就是如此平面,如同動漫、小人書中的人物,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宇宙英雄奧特曼,就是破壞地球的怪獸……原本豐富多彩的人生、繽紛絢麗的自然被簡化成黑白乏味的零星片斷,厚重的生命由此愈來愈單薄,本真的個我(尤其是自我價值所在)愈來愈模糊,蘊含著知、情、意、行的完整生命逐漸被肢解,乃至外化、物化、異化,直至走向反生命。而幼兒生命教育的愿景應在于培養(yǎng)快樂的個體,而不是培養(yǎng)社會的工具。
(二)幼兒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
生命教育應該是對一個生命整體的教育。沒有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形態(tài)便失去了基礎;沒有精神生命,個體如同行尸走肉;沒有社會生命,個體終將孤獨乃至枯萎。因而,完整的生命教育包括生死觀教育、安全教育、生命品質教育和快樂教育等。
幼兒生命教育和成人生命教育大體趨于一致,只是兩者的側重點和方式有所不同。幼兒生命教育重在生活規(guī)范教育和快樂教育,并由此逐步引入生死觀教育。就整體而言,筆者認為當前幼兒生命教育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
1. 生死觀教育
與各年齡段的生命教育一樣,幼兒園需要通過活動來喚醒孩子們的生命意識和生命情感,其核心是生死觀教育。在幼兒期應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命意識、正確的生命態(tài)度,讓他們用仁慈、懇切、同情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生命;引導幼兒關愛生命、欣賞生命,產(chǎn)生對生命敬畏與生命珍惜的情感體驗。只有建立了這樣的意識和情感,孩子才會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關愛他人的生命,甚至把一切看作有生命的存在,激發(fā)他們主動保護生命的使命感。同時,生命教育中也應該討論一些關于死亡的問題,并盡量使用恰當?shù)姆绞綉稹?/p>
2. 品德與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期是交往品質形成的關鍵期,生命教育應關注生命品質的教育,涉及到精神層面有關自信心、同情心、分享、誠信等問題。人從出生伊始就會遭遇到許多挫折,但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期盼著能把孩子一直放在“保溫箱”里,希望他們不受一點挫折,導致現(xiàn)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較低。應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重視其心理教育,加強他們心理承受能力。盧梭主張自然教育,提倡尊重自然,順應孩子天性??鞓肥呛⒆犹煨灾械囊徊糠?,童年應當是人一生中最無憂的時光,教育首先要使孩子體會到生命中的快樂,才能談得上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3. 安全教育
幼兒園把工作重心放在安全問題上并無不妥,因為生存是生命活動的基礎,生命保護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幼兒是弱勢群體,對危險毫無知覺,但安全教育不等同于保護教育,更不能成為最終和唯一的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中應將保護分為兩種,一是讓個體接觸危險的保護,另一種是避免個體接觸危險的保護。對幼兒來說,適當?shù)伢w驗危險是需要的。然而,在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中,成人出于對生命的擔憂,對幼兒實施的更多是替代性保護,缺乏直接體驗危險、化解危險的應急能力培養(yǎng),長此以往,幼兒容易形成依賴的性格,這是不利于他們成長的。為此,教師應在幼兒生命教育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清晰地教給幼兒遇到自然災害或突發(fā)事件時的應急措施。
(三)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
1. 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生命教育
在幼兒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教育的方式與技巧。有人主張利用童話式的比喻或游戲,有人主張使用真實的情境體驗,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需要將藝術性與科學性二者巧妙結合,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需要藝術,生命教育更需要藝術化的智慧。在生命教育中處理人文理性(藝術)與工具理性(科技)之間的沖突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教師在表述科學概念時應具有藝術性,應在幼兒理解的基礎上運用藝術的語言,教育方式的運用也應結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具體的教育情景,讓孩子在情景中理解生命的生與死,體會生活的艱辛與幸福。因此,幼兒生命教育應回歸兒童,回歸童真、童趣,回歸自然。現(xiàn)存的幼兒生命教育往往傾向于讓幼兒從動植物的生死歷程中了解生命,這使得幼兒常常無法區(qū)分自然生命和人類生命。生命教育應讓幼兒從認識自然生命過渡到認知人類生命,從關愛自然生命轉變關愛人類生命,讓幼兒體驗動植物之生命與人之生命的差異,從而了解人類生命的意義及其與宇宙生命之間的聯(lián)系。幼兒通常在觀察到動物死亡后的第一反應是:它們不能見到“父母”了,這是因為對于幼兒來說父母是最親密的。我們可以很好地捕捉這一契機,幫助幼兒將對動物死亡的認識過渡到對人類死亡的體認,進而學會珍惜親情,珍視自我和他人的生命。
2. 重視生命教育中榜樣的作用
在幼兒生命教育中,“他人”的榜樣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榜樣的作用是在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觸動中自然發(fā)生的。如今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大多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認為“被愛”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因此,需要在生命教育中引入“他者”的視角,讓幼兒學會關愛他人。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是由內(nèi)向外的,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彪娨暽显羞@樣一則公益廣告,媽媽給自己的媽媽打水洗腳,這個畫面被兒子看到了,他就學著媽媽的樣子,也給媽媽打水洗腳,由此可見,家長的身教比言傳更能夠影響幼兒,從而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他的生活中。
3. 多方力量推進生命教育的實施
幼兒生命教育不僅僅是幼兒園和教師的工作,它需要來自家長和社會多方的關注,以大家的合力共同推動整個社會生命共同體的發(fā)展和相互融通。教師、家長和社會作為幼兒的“重要的他人”是幼兒生命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因此,幼兒園可以建立幼兒家長學校,向家長介紹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長參與生命教育的積極性,與家長一起推動幼兒生命教育;開展針對教師的生命教育,豐富教師的生命教育知識,激發(fā)教師的教育智慧;借助社會力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健康幼兒與特殊幼兒接觸,培養(yǎng)他們關愛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識。
【參考文獻】
[1] 文雪.論生命與教育[J].教育導刊,2002,(5):10.
[2] 王煒. 正視幼兒生命教育[J]. 教育導刊,2005,(7):1.
[3] 廖小龍,趙俏華.走進挫折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4,(4):24.
[4] 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4:208-245.
[5] 錢永鎮(zhèn).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9-1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探尋學校教育中的‘幽靈” (課題編號:08JC880017)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羅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