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娟
摘 要:提高初中課堂教學效果,需要教師用心設計新課導入,為提高教學課堂效率奠定基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能使課堂生動而有效。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教學效果
課堂是學習的課堂,更是生命的課堂,需要教師去激活。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永恒課題。
一、新穎的新課導入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于課堂教學來說也不例外。新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對課堂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用心設計新課導入,掌握好的導入方法,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實驗導入新課
初中物理教材在許多新課的開始安排了小實驗,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用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小實驗來導入新課,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講液體的壓強時,可以讓學生先回家做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個薄塑料袋直接接在水龍頭上,用細線扎緊,然后打開水龍頭,看到塑料袋很快就會破裂,水從裂縫處噴出來。課堂上聯(lián)系學生做過的小實驗,引導他們分析塑料袋破裂的原因,從而導出液體壓強這一概念。講摩擦起電時,用經(jīng)摩擦帶電的塑料勺或塑料梳子靠近水龍頭流出的很細的水流旁時,會看到水流發(fā)生了彎曲,這樣就導入了帶電物體能吸引輕小物體這一課題。學生自己動手做小實驗導入新課,不但能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引起興趣,明確探求的目的與方向,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實驗技能。
2.日?,F(xiàn)象導入新課
學生對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都很熟悉,但現(xiàn)象所揭示的自然規(guī)律并沒有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用生活中的現(xiàn)象導入新課,有時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講“壓強”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一個人在爛泥地上走和在爛泥上墊一塊木板后再走,兩種情況下,陷入泥里的深淺是否一樣?為什么?由此導出本課要討論的問題──壓強。又如:講“慣性”的時候,可以舉汽車起動、制動、拐彎時乘客有傾倒等日常生活現(xiàn)象來導入新課。
顯然,用日常現(xiàn)象導入新課達到的效果,是無論多么美妙的語言都替代不了的。教師應抓住學生對日常生活現(xiàn)象有好奇心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使課堂教學生動、有效
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許多教師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而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
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講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實。用好,即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或根據(jù)教學的需要,或針對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用活,體現(xiàn)在解放思想、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用實,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學得主動、扎實,富有成效。
例如:學完“物體的浮沉”這一節(jié),處理書上的習題“如何區(qū)分水和鹽水(密度大約為1.1×103kg/m3)”時,筆者沒有局限于書上給定的器材(一支鉛筆、一塊橡皮泥),而是讓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利用學過的知識,設計實驗進行區(qū)分。
學生在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后,提出了很多不同原理的方法。其中有一組同學提出:用彈簧測力計、細線吊著同一個物體分別浸沒在水和鹽水中,比較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大小,示數(shù)較大的那杯為水,另一杯則為鹽水。方法提出后,同學們都表示這是可以的。于是筆者讓學生進行了實際的判斷,給了兩組器材,第一組:分度值為0.1N的彈簧測力計、體積為10cm3的小鐵塊;第二組:分度值為0.1N的彈簧測力計、體積為150cm3的物體。實驗完畢,第一組的同學意外地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吊著10cm3的鐵塊浸沒在水和鹽水中時,兩次的示數(shù)幾乎是一樣的,根本無法區(qū)分哪杯是水、哪杯是鹽水;而第二組的同學兩次實驗示數(shù)卻明顯不一樣,因而比較方便地判斷出了哪杯是水、哪杯是鹽水。
針對不同的實驗結(jié)果,筆者又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計算、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第一組實驗中,鐵塊兩次受到的浮力差F浮=0.1 ×103kg/m3×10N/kg×10×10-6cm3=0.01N,而這個數(shù)字用分度值為0.1N的彈簧測力計是無法顯示出來的;第二組實驗中,兩次的浮力差F浮=0.1×103kg/m3×10N/kg×150×10-6m3= 0.15N,此示數(shù)用分度值為0.1N的彈簧測力計是可以顯示出來的。
做完這個實驗,在引導學生進行小結(jié)時,學生感悟道:“設計實驗時,不僅要考慮到理論的正確,還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器材,確保實驗的可操作性。”而這恰恰是學生在進行實驗設計時很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試想,這樣一道習題,如果僅僅就題講題,學生的思想能有這么多火花嗎?但經(jīng)過這樣的加工、創(chuàng)作后,無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還是學習的成效方面,都上了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張憲魁.物理課堂教學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周勇,趙憲宇.新課程說課、聽課與評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唐曉杰.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