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華
學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講就是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德育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內容內化成學生的自覺行動,從而指導學生的日常行為,完成學校教書育人的任務。目前學校的德育工作過于關注制度化的方案,而忽視了日常生活對德育的孕育作用。我們知道,剛性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柔性的日常生活更有其特定的功能,只有剛柔相濟,充分發(fā)揮柔性的日常生活的特定功能,把學校德育工作日常化,這樣的德育工作才是完美的德育工作。
一、學校生活的日常化分析
1.學校的日常生活容易暴露學生的天性。學生的生活本身就具有日常性,他們還不適應制度化的生活。踏入學校以后,在不得不過的制度生活中,他們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抑,但學生時刻都在尋找時機釋放自己的天性。從另一角度看,學生不可避免地要將學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帶入學校生活之中,在學校生活中表現(xiàn)出日常生活的慣性。正是因為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的本性得以暴露,使人與人得以真實相會,避免了諸多遮蔽、掩蓋和面具。在學校生活中,學生本性的顯露使得學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這一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意義。首先,學生在相對剛性的學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氣息,使學校生活有了一些“屬己”的成分,進而獲得一點安全感和文化的適應感。其次,學生的本性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各種品性的學生無遮蔽地相互作用,通過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性行為等機制,道德教育與道德學習悄然發(fā)生。第三,在日常性的學校生活中,學生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外在化,但這一過程不會是單向的,對象化的,同時也有內在化,外在的環(huán)境和人必然會與外在化的本質互動,進而豐富、發(fā)展這一本質。
2.學校的日常生活與道德時刻有聯(lián)系。在具有日常性的學校生活中,學生將他人當作是與自己一樣的人,這就必然導致對他人的“感通”與尊重,而這正是道德發(fā)揮作用的方式。當然,這種與道德的時刻照面,有時并不一定是刻意為之的,可能以自動化的、習慣化的不假思索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恰是道德與人融為一體的一個階段。在學校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人與人由陌生變得熟悉而有相互依戀的感情,變成了一個“熟人社會”。如果說陌生人之間的倫理是一種理性倫理,比如公正、公平、禮貌等,那么“熟人社會”內部成員之間的倫理則具有顯著的情感性。學校生活中,學生之間通過日常的和制度性的交往,已經(jīng)變成了熟人,人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也是情感關系。一個學生對另外一些與自己共同生活的學生的關心、牽掛、體貼對自己是一種真實的道德情感體驗和自我教育方式,對對方也是一種真實的道德情感體驗和道德教育過程。
3.學校的日常生活與教育的無意識性。正是因為學校生活的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天性的自然顯露,并以道德作為調節(jié)彼此之間關系的主導因素,所以學校生活所具有的日常性對師生人格的孕育具有無意識性。這種無意識性有兩層含義:一是不是有意為之的,二是接受影響也是不知不覺的。大家在一起生活,雖然不可避免地會對別人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但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為了教育別人。另一方面,每一個人都在這種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著各種影響和教育,雖然這種接受有主體非自覺的選擇和過濾。日常性所附帶的教育性是“無意為之”的,是按理所當然的生活要求所獲得的效果,這對受教育的一方不構成額外的精神和心理負擔,受教育者也是在不知不覺中吸收教育滋養(yǎng)的,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為。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影響,與有意識的影響相比有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而且,這一過程是長期的,所以這種教育的有效性是可靠的。
二、發(fā)揮學校日常生活德育作用的策略
1.有所不為。學校教育“有所不為”的方面很多,包括:(1)個人交往。個體學生在學校中會自然交往,與一些學生比較親密,與另一些學生相對疏遠,這都是正常的現(xiàn)象,學校教育最好不要橫加干涉。(2)自由支配時間?,F(xiàn)今的學校教育將學生的時間切割成不同的塊分給不同的學科,再加上各種補習活動,屬于學生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另外,本該屬于學生自由支配的課間和家庭時間,也被學校教育過多侵占了。這是十分不科學的。(3)日常生活的范式。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自然范式和倫理行為模式,學校教育對此應該持尊重的態(tài)度,不能用自己所倡導的生活范式和行為模式來規(guī)訓、主宰學生的日常生活。(4)學生游戲與語言方式。學生有自己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游戲和語言方式,成年人不能以自己喜歡與否作為標準來進行取舍與改造。
2.有所為。“有所為”包括以下幾方面:(1)對學生日常生活總體上應順其自然,但也并不排斥適度干預。但干預應該用在問題和危機出現(xiàn)的時候。(2)日常生活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其不露痕跡性和效果的扎根性是任何有意為之的活動所不具備的。學校教育可以吸取這些特點,通過借用日常生活的形式來實施自己有目的的教育。學校教育的很多活動可以采取學生所喜歡的學生方式來進行,借助學生天性樂意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來影響學生,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和影響。
總之,德育始終是一個社會的大課題,要扭轉德育工作的薄弱局面,收到良好的德育實效,不但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努力,同時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從而實現(xiàn)德育工作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