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治與德治論

      2013-04-29 13:23:01胡北苑
      理論觀察 2013年7期
      關鍵詞:自然法道德

      胡北苑

      [摘 要]本文從道德的視角思考法的起源和精神,并進一步地反思在法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道德是如何作用于法的,最后試圖從社會的具體歷史進程中尋找二者之間的契合點。

      [關鍵詞]道德;法;自然法;法的精神

      [中圖分類號]DF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084 — 02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問題。法律源初道德,二者作為社會規(guī)范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致力于社會秩序的維護。

      1 法的起源

      孟德斯鳩認為,人最初是極其怯懦的,什么都會使人類感到害怕以致逃跑。在這種狀態(tài)之下,每個人都有著濃重的自卑感,生存是其第一需要。為了生存,人類期待進入社會生活,因為一旦進入到社會群體中,軟弱的人就能感覺到安全和力量,正如馬克思曾言,“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存在的動物”?!?〕但是,就人而言,獨立行動是其本性,一旦他們失掉自身軟弱的感覺,就期望著相對獨立和自由的生活。不僅如此,他們對需要的渴望還會促使其將社會的主要利益掠奪來自己享受,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行為一些有可能利己損人的事情,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因此,就需要一些類似公德等社會規(guī)范來約束人類,將之容納在社會這個群體中,并使社會這個機器有效運轉。摩萊里也認為,在單獨一個人軟弱無力、嬌柔敏感的情形下,對恐懼的克服和需要的滿足,必然會增強他們相互間的這種道德引力。

      孟德斯鳩〔2〕還認為,自然法在所有這些規(guī)律之先存在著,是單純淵源于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人類在自然狀態(tài)所接受并遵循的一種規(guī)律,雖然,這其中滲透著唯心主義色彩,但還是有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人,既是“物理的存在物”更是“社會的存在物”,“受到千百種的情欲的支配。這樣的一個存在物,就能夠隨時把他的創(chuàng)造者忘掉;上帝通過宗教的規(guī)律讓他記起上帝來。這樣的一個存在物,就能夠隨時忘掉他自己;哲學家通過道德的規(guī)律勸告了他。他生來就是要過社會生活的;但是他在社會里卻可能把其他的人忘掉”,為了進一步地約束人類,將人們參差不齊的觀念和行為約定在一個社會規(guī)定的底線內,就好像把人納入到了一個既定的圓圈內,而人則必須在圓圈內活動才有其相對的自由一樣,“立法者通過政治的和民事的法律使他們盡他們的責任〔3〕”,法律產生了??梢?,最初的人是通過“道德的規(guī)律勸告”約束人類;然而,道德作用的發(fā)揮依賴行為主體的內心信念、道德觀念和良知,不具有強制性,不能有效地制止違反道德的行為。為此,社會機器出于整個社會秩序和諧的需要,將道德理念強制性地灌輸到法律中,規(guī)范個體行為的最低底線,法律從原初的基本道德〔4〕當中衍生出來了。正如博登海默所說的那樣,那些被視為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當原則,在所有的社會中都被賦予了具有強大力量的強制性質。由此可見,法律最開始是作為具有強制力的道德形態(tài)來約束人類,維護社會秩序;道德是法的原初。

      2 法的靈魂

      在社會演進的過程中,上層建筑不斷地修訂自身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道德和原始的法律在制約社會時,逐漸演繹成為社會的風俗習慣〔5〕,滲透到人類的意識里,有效地運轉著社會機器,人們愈發(fā)感到在維護社會秩序時道德的軟弱性和法律的有效性。當原始社會的酋長制過渡到奴隸社會的完全的階級對立時,人類的不平等表現(xiàn)得更加巨大,被統(tǒng)治階級的人格遭到肆意的踐踏。人數眾多的奴隸處于社會的最低層,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奴役,他們絲毫不能感受到政治的寬和與民事的自由;他們看見社會的幸福,而自己卻不是這個社會的一員;他們看見奴隸主的心靈有可能提高發(fā)展,而自己的心靈卻不斷地遭受壓抑,沒有一種情況可以像這樣更使人感到和牲畜所處的狀態(tài)相近似了。他們一無所有而無所畏懼,自然就是社會的敵人。統(tǒng)治階級深切地感受到這種包圍自己的不安和政權的不穩(wěn)。法的制定實施可以幫助他們將自己的意志灌輸到社會中,經由國家機器,鎮(zhèn)壓和管制不安的奴隸;經由法,統(tǒng)治者站在國家的立場上進行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宣示,確認他們提倡的道德準則,維護他們需要的道德原則;經由法,統(tǒng)治者將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到人類普遍的精神世界中,每個人關于是非善惡的價值觀念開始被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同化或部分同化。

      社會在一天天成長,國家已在不知不覺中壯大,法也“從自發(fā)的、不加規(guī)定的集團條例到習慣法再到道道地地的法律”〔6〕日臻成熟。法越來越紛繁玄妙,開始以獨立的人格呈現(xiàn)世人,以致于奧斯丁〔7〕能夠提出“‘法律一詞或所謂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是命令”的觀念,將法律與道德進行嚴格的區(qū)分。但實質上,道德作為法的原初,由始至終地伴隨著法律的成長。雖然,法律的成長使其開始脫離道德相對獨立,但在其本源、內容、原則等方方面面無不體現(xiàn)著道德的因素。時至今日的法律在強調正義的精神時正是貫穿了古往今來的道德基線,雖然道德這個基線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發(fā)展,但法律也與之在不停地上升、深化。道德是人們關于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念、原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而法之所以為法的表征和得以實現(xiàn)的動力正是道德的基線“正義”?,F(xiàn)代的強制理論把社會存續(xù)本身當作目的,道德是社會的重要粘合劑,一旦公共的道德瓦解,社會將因此崩潰,因此,一個社會的存續(xù)必然需要法律對于道德的強制?!?〕內在的道德要求,出于社會秩序和諧的需要上升為外化的法律,直接指向人的行為和對行為的干預,“內心的應當”上升為“外在的必須”。道德是法律的內容、實質;法律是道德的凝固、外化。不僅如此,法律的制訂者將自己精神世界里的“應當”和“不應當”滲透于立法時,客觀的法制法規(guī)也注入了主觀的情感因素和道德理念,而變得不在那么客觀,法律不再是純粹的技術、抽象的法規(guī),其立法司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滲透著道德作用的痕跡,也就不再是奧斯丁所認為的那樣純粹的、沒有什么雜質的法。

      道德與法律相映射。個體的道德境界越高,社會的精神風貌越好,法律要求的底線也就相應地與之抬升,道德成為法律高下的尺度之分;而法律也滿滿地寫著人類“應當任何”和“不得任何”,背后是如影隨形的道德理念。道德是法律的靈魂。

      3 德治與法治

      法是國家制定并強制執(zhí)行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強制性、明確性、機械性等特點,在本質上屬于他律性規(guī)范,其功能重在“抑惡”;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tǒng)習慣和良知調整行為的規(guī)范,具有非強制性、不明確性、靈活性等特點,在本質上屬于自律性規(guī)范,其功能重在“揚善”。二者作為調整社會成員言行舉止的社會規(guī)范,各有千秋,構成了社會歷史進程中相伴齊驅的治理社會的兩種方式。

      法治強調使用法律制度治理國家,運用強制手段約束人的行為,屬于政治建設;德治強調通過說服教育勸導人,形成道德的社會氛圍管理社會。法治與德治,并行不悖,相融于社會的具體歷史進程中。古往今來,無論是古代的“德主刑輔”還是當代的“依法治國、以德治國”都無一例外地證明了二者缺一不可地治理社會的重要性。法治的重要性早已通過西方社會的有序秩序和繁榮昌盛不證自明,在此不在詳述。關于德治,孟德斯鳩曾言,刑罰可以防止一切邪惡的許多后果,但是刑罰不能鏟除邪惡本身,因此,德治是非常必要的。為了維持帝國的太平,古代中國的立法者們“把宗教、法律、風俗、禮儀都混在一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道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品德。這四者的箴規(guī),就是所謂禮教。中國人把整個青年時代用在學習這種禮教上,并把整個一生用在實踐這種禮教上”,〔9〕所以古代中國才能夠被治理得很好。同時,博登海默還指出,任何可被用來維護法律權利的強制執(zhí)行制度是無力適用于純粹道德要求的,由此可見德治對于治理社會不僅是重要的還是必要的,法律能夠調整的范圍是極其狹隘的,許多社會不容許的不道德行為〔10〕很難通過法律的制訂和實施,這個盲區(qū)就需要道德的協(xié)調。道德作為法的原初和靈魂,與法有著本質上的相似性,道德即是自覺的法律,與法律存在著天然的內在互動機制,這也進一步地決定了德治能夠與法治并存不悖的本質屬性。

      2001年11月20日,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自古以來,我國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一意推行儒政,導致中國古代道德過度的法律化,致使協(xié)調社會秩序的天平失衡和社會的衰微。到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淪喪推動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流失,一些追求進步的思想家片面地、全盤地否定中國的儒學思想,否定中國的德治,主張全面西化,主張純粹的法治。反傳統(tǒng)主義伴隨著封建王朝的墮落日漸上風,在很長時期內影響了很多國民。解放后,出于發(fā)展生產力的需要實施了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的春風帶來西方先進的管理思想也帶來西方“重法忽德”的不良影響。德治的忽略,致使違法犯罪的現(xiàn)象日益增多,“道德失范”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德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個問題,德治的提倡能夠在社會上醞釀出民間的監(jiān)管機制,使人民自覺地同各種不良行為作斗爭?!耙婪ㄖ螄?、以德治國”的提出正是對德法關系的充分理解,正是二者在協(xié)調社會秩序方面在新時代下的歷史結合,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具體表現(xiàn)。

      4 結語

      柏格森認為,通過理性,通過每一個人分享理性,哲學家才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看到人類的至上尊嚴和所有人都應該得到的要求尊重的權利。而這種理性擴展開來,就是趨于完美的道德理念,這種理念散布在復雜的規(guī)則和普遍性的探求之中,上升成為一種具有潛移默化的道德境界。當然,據恩格斯看來,沒有什么絕對的、永恒的、至上的道德,但這畢竟可以是我們在當時追求的一個境界。這便是道德,永無止境的、至上的追求,也唯有借著它方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努力地向著人類理想的理性社會靠近,向著更崇高的文明世界靠近。

      〔參 考 文 獻〕

      〔1〕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法學教材編輯部,西方法律思想史編寫組.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4〕曹剛.法律的道德批判〔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5〕鄧正來.法律與立法二元觀〔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

      〔6〕任志安.自然法:法律與道德之間〔J〕.學習與探索,2001,(04):54-57.

      〔7〕于政泉,李福巖.法律與道德關系新論〔M〕.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6):86-87.

      〔8〕唐凱麟,曹剛.論道德的法律支持及其限度〔J〕.哲學研究,2000,(04):61-67.

      〔9〕劉國立:論道德的不同層次與法律的關系〔M〕.法學雜志,2002,(03):51-52.

      〔10〕H.L.A.Hart,Law,Liberty,and Mora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責任編輯:陳玉榮〕

      猜你喜歡
      自然法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西塞羅的自然法思想解析
      法治對當代中國的價值
      基于“自然法”的預習任務支架設計的研究與思考
      西方正義論的發(fā)展脈絡梳理
      人民論壇(2016年25期)2016-09-28 11:39:38
      從道德法則到自然法權
      洛克公民社會財產權視角下的中國房產稅改革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凌海市| 灵寿县| 霍州市| 潢川县| 五峰| 安远县| 彩票| 克东县| 铜鼓县| 南雄市| 闽侯县| 金乡县| 股票| 仪征市| 博爱县| 宁南县| 临颍县| 咸丰县| 乐山市| 衡东县| 楚雄市| 太原市| 临夏县| 沾化县| 沅陵县| 黎平县| 海南省| 靖西县| 逊克县| 许昌市| 黄浦区| 抚宁县| 介休市| 泉州市| 株洲县| 牙克石市| 罗田县| 永胜县| 临颍县| 肥东县|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