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摘 要]感恩是每個人基本的道德素質(zhì)和品質(zhì)操守,懷有感恩之心對于構(gòu)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和諧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應在青年特別是青年大學生中實施感恩教育,通過加強感恩教育促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為國家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教育;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119 — 02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笔侵腥A民族的一項傳統(tǒng)美德。在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感恩作為每個人基本的道德素質(zhì)和品質(zhì)操守應在全社會廣泛提倡。當前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應推行感恩教育,通過感恩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一、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感恩就是對他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即感激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對自然、社會和他人所給予的恩惠和幫助由衷認可,并做以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或行為是感恩的真諦所在。在新時期高校德育教育的重點應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高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正是加強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等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成人”為出發(fā)點,讓學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養(yǎng)“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這是高校德育的重點,也是感恩教育必須加強的重要原因。
(一)推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當代大學生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肩負著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因此,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培養(yǎng)他們回報社會,奉獻力量于國家的意識,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感恩教育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能夠讓大學生懂得自己的成長是父母養(yǎng)育、社會接納、國家培養(yǎng)的結(jié)果,并培養(yǎng)他們的報恩意識。感恩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識,養(yǎng)成換位思考的習慣,想事做事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多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的事情。感恩教育意義在于不僅可以讓大學生“知恩”,更能培養(yǎng)他們“圖報”的責任感。通過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反省自己,正確定位自己,懂得自己的責任,樹立奉獻于他人、社會、國家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推行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交際能力和構(gòu)建良好人際關系
交際能力的高低和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大學生畢業(yè)走向社會后適應社會的能力。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善待他人的行為,是良好的人際交往的重要內(nèi)容。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一定是善待他人、有誠信的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容易獲得人們的信賴和尊重,能夠構(gòu)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推行感恩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對于他們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夠較快較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將有很大幫助。
(三)推行感恩教育可以促進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
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無外乎就是要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友好相處。構(gòu)建和諧社會首先要正確處理索取與給予的關系。感恩教育正是教育人要懂得獲得的同時要知道回報。開展感恩教育不僅要教育大學生懂得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他人的幫助之恩,更重要的是要他們把這種感恩之心擴展到社會以及自然界。要通過感恩教育,樹立起知恩圖報的社會風范,讓世界充滿友愛,進而實現(xiàn)自我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如果大學生都能學會感恩,學會報答,就會把他們的愛心奉獻給父母、老師、同學,奉獻給天下人。建設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感恩之心將有效改善人際關系,較大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人人都會感恩,都會“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這樣的社會就是和諧社會。
二、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xiàn)狀分析
改革開放,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讓中國社會迸發(fā)了巨大活力,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特別是當代的大學生他們生長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各種思潮都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受拜金主義、個人至上思想、享樂主義的影響,以及家庭父母的嬌慣,一些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在社會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意識膨脹,對待親情、友情、師生情漠然,不懂感恩、不會感恩。主要表現(xiàn)為:
(一)親情意識淡薄
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一出生他們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倍受溺愛,在他們成長中,父母傾其所有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更為他們提供了萬人寵愛的生活氛圍。在這樣特殊的環(huán)境中生長,使得他們在潛意識里形成“人人為我”的思維定勢,視父母、長輩的培養(yǎng)為應該應分,把父母為其所作的一切看成天經(jīng)地義。在生活中他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對父母的辛勞不知體諒,不懂恩,不感恩。
(二)師情意識冷淡
親情意識淡薄、唯我獨尊的習慣反映到校園中來就是師情的冷淡。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眾星捧月的家庭環(huán)境,使得大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多尊重少。二是學校教育重知識的傳授,輕思想道德教育。高等教育中“一手硬、一手軟”的現(xiàn)實,使得部分大學生道德水準不高,情感冷漠。三是高校的收費制度,使得大學生有花錢買教育付費買勞動的心理。高校學費制度改革之后,一些大學生認為既然繳了學費,學校和老師理所當然應付出勞動。由于這種心理的存在,一些大學生對于老師的辛勞,沒有感恩之意,行為上對老師尊敬也不夠。
(三)社會責任意識不強
大學生是今后國家各項建設的生力軍,承擔著較大的社會責任。但當前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強,報效社會、報效國家的意愿較弱。這主要是因為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使得他們對社會的要求是人人為我,缺乏感恩報恩的意識。二是受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一些大學生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上過分地強調(diào)個人私利,而忽視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社會利益的存在。三是由于社會中還存在著好心沒有得到好報、幫助別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報答現(xiàn)象,使得一些大學生對做好事當好人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對于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在認識上產(chǎn)生了偏差。受此影響,個別大學生處理社會問題和人際關系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三、高校實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以認知教育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感恩意識
從認知層面上講,感恩意識的前提是要讓學生了解“恩”,體會“恩”,感恩教育為其它一切教育活動提供了思想動力和力量支持,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學科教育無法替代的。只有認識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才能將其融入平時的思想教育中去。要引導學生知恩,并捕捉日常生活中自已受到的恩惠,從而使他們懷感恩之心,行報恩之舉。把感恩親情教育納入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通過德育工作者在課堂上設置一些貼近生活、平實、感人的親情個案來教育大學生,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并把這樣的教育延展到生活中,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從生活的細節(jié)中感受他人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并引導大學生也要同樣關愛他人,通過情景在現(xiàn)、喚醒記憶、換位思考等途徑,點撥學生知恩。
(二)以情境教育為載體,激發(fā)學生感恩情感
所謂情境教育,就是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和感恩社會等情境,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對于高校而言,要積極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資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種人際互動情境或社會生活情境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和感染,以激發(fā)他們的感恩情感。感恩情感與感恩品質(zhì)的形成需要他人的贊賞與首肯。在家庭生活中,子女的一句細心問候、一杯熱茶,家長不適時機地給予肯定與感謝。在肯定與感謝中,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更能深刻感受到為他人服務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其感恩父母、回報父母之心。只有從小形成了對父母的感恩意識、感恩情感與感恩品質(zhì),學生才會形成感恩朋友、感恩教師、感恩社會的意識、情感與行動。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是很難做到感恩老師、感恩朋友、感恩社會的。教會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感恩,心懷感恩而不去表達猶如包裝好的禮物卻沒有送出去,所以,我們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更要教給學生表達感恩的方式與方法。學生把對父母、老師、朋友、社會的感恩,運用恰當?shù)姆绞脚c方法表達出來,且這種表達能夠受到來自他人的肯定與支持,才能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感恩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成為學生繼續(xù)感恩的動力,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這“余香”使學生感受到助人的快樂,成為學生繼續(xù)助人的動力。在感恩實踐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所擁有的一切,感恩表達越多,就會有越多的快樂和滿足,從而使其內(nèi)在的感恩意識、感恩情感上升為感恩品質(zhì)、付諸于感恩實踐.
(三)以實踐教育為手段,內(nèi)化學生感恩品質(zhì)
實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道德意識,讓學生心懷感恩,行感恩之事,通過實際行動感恩父母,師長,朋友,社會,祖國。要引導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去報恩。要把感恩教育納入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才中來,這樣能讓感恩教育與現(xiàn)實生活直接對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推動大學生做感恩之事,這樣感恩意識才能進他們的耳,入他們的心,產(chǎn)生情感體驗,轉(zhuǎn)化他們的內(nèi)在品質(zhì)。
可以說,人的一生都離不開感恩:感激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銘記老師的教導之恩、感謝朋友同事的幫助之恩、接受子女的贍養(yǎng)之恩。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節(jié)日紀念慶?;顒?,側(cè)重于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國慶節(jié)、青年節(jié)等重大紀念日和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教師節(jié)、老人節(jié)等。引導大學生記住身邊曾經(jīng)支持和幫助過自己的人,增強其感恩意識,培養(yǎng)其感恩行為。也可以引導學生抽出更多時間參加到社會公共服務中去,用參加為社會公共服務來回報社會更多的人,要通過這些實踐教育來內(nèi)化大學生的感恩品質(zhì)。
(四)加強教師自身修養(yǎng)充分發(fā)揮教師和輔導員的身教示范作
開展感恩教育既要重視課堂的知識傳授,更要注意教師的身體力行的示范。教師在進行感恩教育時,既要言傳,更要身教。身教示范是最具體、最形象的感官教育,具有榜樣示范引導的作用,可以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吧斫讨赜谘越獭?,所以作為教師或者輔導員要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在開展感恩教育中做到言行一致。要在教學和生活中,常懷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事,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會知恩和感恩。除了應發(fā)揮教師的身教示范作用外,還應將感恩教育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懷。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