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洪
摘要:高效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追求的目標。目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還存在滿堂灌的現象,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如何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一直是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結合筆者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進行了研究做一些簡單建議。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歷史 高效課堂 構建
在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中構建高效課堂是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快速掌握歷史知識、全面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的有效手段。以下是本人自己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對高效課堂的構建提出自己的幾點認識。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中,往往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導致課堂教學變成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是注重教學本身,而不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評價也只是以成績的好壞為標準。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教師在教學中起著引導的作用,只有將“教”與“學”結合起來,才能使課堂教學高效進行。要想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進而構建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
二、課前明確學習目標
在歷史教學中把教學目標告訴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在上課前組織思維,在學生頭腦中提供可以掛靠要點的鉤子。這不僅激活了學習過程,并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去獲取所要求的結果。教學重點是教學目標賴以貫徹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確定為教學目標。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根據教學目標,恰當地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確立為教學重點。在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后,才能更進一步的構建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
三、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
無論是全班討論,還是小組討論,重要的是教師應讓學生都參與討論,將自己融入討論中。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討論。
首先,讓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不要只是讓健談者或成績優(yōu)秀者有發(fā)言的機會,在課堂討論時不善言談的學生或學習落后的學生,可能不喜歡和不參與課堂討論,對他們來說,發(fā)言也成了相當艱難的任務。因此,教師應為他們發(fā)言、參與討論創(chuàng)造機會,開始時讓他們就一些不太難,不需長時間發(fā)言的課題發(fā)言,善于發(fā)現他們發(fā)言中的閃光點,并給予表揚或肯定,增強他們的信心。
其次,鼓勵學生做出貢獻。以認可、肯定、欣賞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反應,鼓勵他們?yōu)檎n堂討論做出貢獻。
再次,教給學生參與討論的技能。學生不參與課堂討論,很可能是因為缺乏交流技能,因此,教師要教給他們交流的技能,如何時發(fā)言、發(fā)言時間的長短、怎樣傾聽他人發(fā)言、怎樣評定他人的看法、如何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等。
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樂趣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親身體驗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重要特征,這種體驗表現在由學生的身體性活動與感性經驗而產生的意識,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動用全身感覺器官,用腦思考、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手做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誘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讓他們在體驗中理解、歸納、總結和掌握知識,教師在此過程中應扮演組織者、管理者的角色。如在講述八年級歷史上冊《辛亥革命》時,關于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你怎么看?”這一問題時,學生對此各執(zhí)己見,筆者靈機一動改變了教學思路讓學生當堂辯論:“辛亥革命之我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大家熱情高漲,積極參與,每個人都當了一回小辯論手,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通過這次辯論會,學生不僅有了讓他們自己滿意的答案,掌握了應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習習慣,掌握了學習方法,為以后如何學好歷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
歷史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首先,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其信息量大、動態(tài)感強、形象生動等優(yōu)勢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使歷史課堂教學不如新天地,給人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歷史教學中要善用多媒體教學,不讓要讓學生動起來,還要讓歷史人物動起來,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如教學“香港與澳門的回歸”時,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香港與澳門被列強侵占的經過,然后再讓學生結合教材了解港澳回歸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教給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明了教給學生方法比知識更為重要,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教給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引導學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歸納相關知識點。
六、采用開放式的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的教學環(huán)境隨時可能會發(fā)生變化,特別是學生的認知變化更為復雜。在封閉性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但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重點是活躍學生的思維,并開放式的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來,這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歷史課堂教學要以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探究為主,教師的講解為輔,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綜上只是筆者在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中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和做法,筆者深信只要我們樹立新課程教學理念,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不斷嘗試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一定會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達到初中歷史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冰.讓課堂“活”起來 讓學生“動”起來——我看初一歷史教與學[J].考試:教研版,2009(7).
[3]朱曄.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探討[J].現代閱讀,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