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長玲
一、案例展示
案例一:(投影)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農業(yè)生產景觀圖(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6頁圖5,4)及簡介
我國的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廣人稀。那里建有許多國營農場,進行大規(guī)模機械化生產,主要種植小麥等(圖A)。青藏高原地勢寒冷,山地草場廣布,人們從事粗放的放牧業(yè),主要放牧藏綿羊、藏山羊和牦牛等(圖B)。
一組問題:(略)。
案例二:(投影)香港高榕公司西蘭花基地分布示意圖(下圖)及情況簡介
基地主要種植西蘭花,西蘭花種子全部由日本提供,成品主要銷往日本、東南亞。種西蘭花所用的肥料全部由高榕公司根據土壤性能配制提供,生產過程中所用農藥全部由高榕公司根據日本對13種農藥的壁壘提供。基地按緯度確定各基地出菜時間錯開,此經營方式為候鳥式經營。
一組問題:(略)。
二、教學案例分析與教學反思
案例教學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最顯著的特色之一。運用案例進行課堂教學可使學生學習情境與實際生活情境碰撞,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這既是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案例一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6頁的兩幅農業(yè)景觀圖(三江平原的種植業(yè)、青藏高原的畜牧業(yè)),通過對這兩幅圖的挖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下列幾點:(1)農業(yè)生產具有地域性和季節(jié)性的特點。(2)農業(yè)生產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來獲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3)農業(yè)的主要區(qū)位不同是因為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不同。(4)可以改造不適宜欲業(yè)生產的自然因素,使之適宜農業(yè)的發(fā)展。(5)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在減少,市場的影響力在加強,國際市場的變化正強烈地沖擊著我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布局和農業(yè)結構。
案例二是我自編的一個案例,也是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這個案例來自我們身邊的生活,學習這一段內容時,我校附近正好有一大型蔬菜基地(香港高榕公司)落戶,蔬菜基地的建立使當地許多種糧地變成種菜地,許多糧農變成菜農,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這個蔬菜基地為何建在徐州?它是一個獨立機構,還是一個分公司?它的經營理念是什么?其蔬菜銷往何處?可否把它作為一個鮮活的教學素材?基于這些思考,我有目的地走訪了這個蔬菜基地及其負責人,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并把它編成了案例。通過對這個案例的分析挖掘,學生們感覺到學習地理很有用,熱情很高,使用效果非常好。
這節(jié)課的教學案例設計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我選取的案例主要從現有條件出發(fā),充分利用教材,努力挖掘生活中鮮活的內容,并且采用了“提供背景材料——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探究——拓展延伸”的開放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激活內在需求并主動進入“調用已知解決未知”的認知活動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體意識得到強化,探究欲望空前高漲,他們感覺到自己不是在學教材給定的知識,而是在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而教師也不是在教“地理知識”,而是在就“農業(yè)生產的安排”與學生作一次深入的交流。
其次,我選取的案例,雖然學生早已熟悉,但他們并不一定思考過這些生活中的實例與地理知識有什么緊密的聯系,因此設計題目時我針對學生這方面知識上、思維上的空白提出問題,把生活與地理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感覺到地理就如同身旁常見的事物一般鮮活。
另外,我在運用這些案例時,不是把自己放在先知者的權威地位,而是融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共商共討,共改共評。教學中始終將學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性,學生的學習完全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的。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為學生提供背景條件、智力支持的引導者,一個積極的鼓勵者和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