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麗 郭巍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代大學生群體感恩意識缺失現象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在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現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原因,為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理論基礎。
大學生感恩意識現狀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yǎng),也是人之常情。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些古訓告訴我們的就是要感恩,然而,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如今卻日漸為當代大學生所遺忘。如何讓大學生成為懂得感恩的人,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現狀
1.對父母的養(yǎng)育缺乏感恩之心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如果對父母缺乏關愛敬重之心,那與養(yǎng)狗養(yǎng)馬沒什么區(qū)別的。然而有些大學生進入高校后,脫離了父母的約束,從高度緊張的學習中解放出來,便開始追求物質享受,放縱消費,購買高檔商品,甚至通宵達旦地上網,沉迷于電腦游戲,荒蕪學業(yè)。在面對父母訓斥的時候,這些學生不但不知悔改,還嫌父母多事,不懂年輕人的生活,絲毫不體諒父母的感受。此外,在對389名在校大學生的無記名問卷調查中發(fā)現,86.1%的大學生與父母通電話從未問過父母的身體、生活狀況;有26.3%的人從未在節(jié)假日主動問候父母;有73.8%的人不知道父母生日;有12.7%的人認為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不應該全部由子女承擔。
2.對老師的教育缺乏感恩之心
葛洪說:“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意思是開明的老師對我恩重如山,簡直勝過了天地的博大,比我的父母付出的還要多啊。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無不凝結著老師的辛勤勞動,然而現在很多大學生對老師并無感恩之意,上課玩手機、吃東西、說閑話、無視老師的存在時有發(fā)生;下課見了老師連招呼都不打,形同陌路已不是個別現象;有的學生把老師的幫助完全看成理所當然,事后連句“謝謝”都不說;還有些學生由于自己不努力學習導致考試不及格,反而怪老師監(jiān)考嚴、出題偏,甚至在網上對老師進行人身攻擊。這些學生根本不懂“飲水思源”的道理。據調查統計,近73%的大學生從未在教師節(jié)問候過自己的老師,有87%的學生中學畢業(yè)后未曾與老師聯系過。
3.對國家的陪育缺乏感恩之心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長成才,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也應該努力擔負起自己的使命,以祖國的強大和繁榮為己任。國家的富強與人民的利益息息相關,大學生能在大學安心讀書,得益于政府的管理、人民軍隊的保衛(wèi)和國家財政的投入,對于部分大學生來說還得益于國家的擴招政策。然而有些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失去了學習動力,缺乏奮斗目標和責任感、使命感;缺乏艱苦奮斗和忘我的奉獻精神;有些大學生對國家的關懷表現得比較冷漠,對他人的資助不思回報,對國家助學貸款不予償還。在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中有僅有32.6%的學生對政府的資助心存感激。對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有76.5%的學生抱怨社會不公,而多數大學生都缺乏到基層服務的意識。
二、大學生缺乏感恩意識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當代中國的大多數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后能夠有出息。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舒適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父母們不管經濟有多拮據也要滿足孩子的種種需求,不僅為子女提供好物質條件,而且對他們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使本來應為雙向互動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成為僅是父母對子女單方面的付出,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太考慮別人的感受。在與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談話中我了解到,一部分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所有生活瑣事都是父母幫他們精心安排好的,而他們只要乖乖的學習考上大學,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久而久之父母的付出在他們看來都是應該的,毫無感恩之情,這樣的學生一旦離開父母的庇護很容易迷失方向,將來也不會主動回報他人和社會。
2.學校因素
感恩并非與生俱來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但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許多孩子從小學入學之始,就成為分數的奴隸,在學校里受到學校和老師表揚最多的往往是學習成績優(yōu)秀和在各項競賽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從而讓追求分數成了他們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動領域。雖然在課堂上學生們也曾讀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但由于缺乏專題的感恩教育使學生心中未能形成強烈的感恩情懷。高校德育課更以陳舊呆板的說教、單一的教育形式,使道德內容與生活實際嚴重脫節(jié),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不能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因此,高校德育課往往被大學生忽視,以為學好專業(yè)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3.社會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社會競爭壓力加大,人們?yōu)楣ぷ魃疃疾▌诼?,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日益減少;相互猜忌、誠信缺失日益增多,變得逐漸疏遠和冷漠。當代大學生置身于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他們不懂得要去感激父母、感激師長、感激社會,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對父母、對師長、對社會的感激之情。此外,一些不良的文化、網絡環(huán)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給感恩意識以很大沖擊。例如,網上充斥著色情暴力、低俗娛樂新聞和對“紅色經典”的“惡搞”等。這些價值觀的不良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造成感恩意識的缺失。調查中,39.6%的學生認為在我們的社會現實中,做好事不一定被感恩而更容易被誣陷;43.5%的學生認為關注慈善事業(yè)的有錢人寥寥無幾;78.5%的學生認為從農村考出來的學生極少數愿意回到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的建設做一些貢獻;同為“洋節(jié)”,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大受國人(尤其是大學生)的青睞,而感恩節(jié)卻幾乎無人問津。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的社會感恩氛圍不濃,這種氛圍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形成十分不利。
總之,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勢在必行。通過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現狀的調查及其成因的分析,采取有效途徑加強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提高大學生感恩意識,切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師的重要職責。
參考文獻:
[1]趙艷紅,范雯婧,鄭治.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原因及對策[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138-140.
[2]王玉娟.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成因分析[J].黨史博采,2009,(11).
基金項目:河北聯合大學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