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妮
摘 要:在歷史課程改革過程中,史料教學的重要性將越來越突出,是實現(xiàn)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有利于轉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三個方面闡述了史料教學的教育價值,并舉出具體教學案例體現(xiàn)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史料;史料教學;高中歷史
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歷史學科的高考試卷體現(xiàn)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點,那就是題目的設置依托大量的史料閱讀與理解,因為材料解析題能夠培養(yǎng)和考查學生深層次的能力,拓展歷史的思維,形成一定的史學素養(yǎng),所以高考試卷對它情有獨鐘,幾乎是沒有史料無以成題。如何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如何正確運用各種史料進行教學,突破教學內(nèi)容的重、難點,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談談我對于如何運用史料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幾點思考。
一、通過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材中的史料作為學生對某一歷史課題研究的資料,有時并不能全面反映歷史人物、事件。這就既需要教師補充恰當?shù)氖妨?,又可讓學生在課后通過查找史料增加了解。通過史料創(chuàng)設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現(xiàn)豐富多彩的歷史場景,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氛圍之中,大大縮短學生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距離。學生見的材料多,儲存的知識就寬,看問題的視野就不局限于教材了。
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開辟新航路》中“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這一問題時,運用了三段史料并設置了問題:
材料一: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領巴爾干、小亞細亞以及克里木等地區(qū),從而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國軍隊肆意搶劫商旅,而且帝國當局還規(guī)定對過往商品課以重稅。這實際上等于堵死了這一條重要的商路。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fā)現(xiàn)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chǎn)生》
材料三:基督教與歐亞其他廣泛傳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滲透著普救主義。十字軍的多次東侵,就是受著傳教精神鼓舞的。熱心于航海事業(yè)的冒險家們動機除了企圖奪取香料外,便是發(fā)動新一次十字軍運動,傳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吳于廑等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試從這些材料找出新航路開辟有哪些原因?教師提出富于啟發(fā)性的問題,以促進學生展開更加積極的歷史思維活動,激發(fā)他們學習和探索歷史的興趣。
史料不止是文字史料,還有不少生動形象的圖片、圖畫等,用好這些史料也是必要的,比如在課堂中設置“圖說歷史”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中去,讓學生用心去體會和感悟歷史。
二、運用史料“以史導論”,培養(yǎng)思維能力,全面認識問題
史料引入高中歷史教學,就是希望學生明確歷史的結論并不是武斷的,也不是強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為依據(jù)的。在教學中,教師有效運用史料,為學生營造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情境,這樣便使學生通過多則史料前后聯(lián)系,相互考證,從而讓學生從史料中來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形成歷史意識。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二《羅斯福新政》時,就可以運用有關史料,就羅斯福新政進行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材料一:羅斯福至多是一個改良主義者,新政不是一種社會主義,只是資本主義的續(xù)命劑?!男抡闹饕康?,是恢復及挽救美國傳統(tǒng)的私有制度及競爭制度?!姓J現(xiàn)行社會制度中的病點,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沒有希望把它全部撲滅后再來建造。新政只要把資本主義已銹了的車輪,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轉動,這是資本主義的還魂劑,不是資本主義的致死藥。
——馬星野:《美國新政成績之總檢討》,《新中華》4卷17期(1936年9月)
材料二:誠然,新政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記,12年來美國的工人階級和黑人從羅斯福總統(tǒng)手中所得到的經(jīng)濟保障和政治權利比從美國歷史上任何其他總統(tǒng)手中所得到的都多,這還不夠說明羅斯福總統(tǒng)的對內(nèi)政策是一種高度民主進步的政策嗎?
——喬冠華:《民主的巨星墜了》,《新華日報》1945年4月20日
上述材料是當時我國學者對羅斯福新政的不同評價,肯定者中評價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比如,馬星野從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羅斯福新政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方面的作用;喬冠華則從社會民主的角度,肯定了羅斯福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民主行為,這幾段史料有助于學生全方位地看待羅斯福新政。
三、應用史料探究歷史,形成創(chuàng)新精神
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提供豐富史料并鼓勵學生分析史料,在
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所得的信息和已儲存的知識為基礎,鼓
勵學生克服傳統(tǒng)思維定勢的缺陷,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引導學生設想新方法、新概念,提出新觀點,從而使認識或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愛丁堡大學歷史學教授狄金森先生認
為,通常的看法與真實的歷史過程并不一致。在對“光榮革命”的認識上,就可以使用這樣一段新材料,以顛覆性的視角重新認識光榮革命。
2011年9月《光明日報·1688:一場真正的現(xiàn)代革命?》中這樣認為:事實上,雖然詹姆斯二世在荷蘭執(zhí)政威廉率軍登陸后逃離了英國,并未與其正面交戰(zhàn),但英國民眾主動發(fā)起的暴力行動和他們對詹姆斯二世的反叛浪潮在英格蘭開始爆發(fā)并迅速波及英倫三島。這種大眾的暴力行動過程相當激烈,大規(guī)模的武裝沖突不可避免而且相當持久。
這段材料以新視角說明了英國的“光榮革命”并不是和平的政治改變。我們通常認為,英國的光榮革命之所以“光榮”,是因為一小撮政治精英以政變的形式改變了英國的政治局勢,并沒有發(fā)生流血事件,但材料卻以新視角告訴人們,光榮革命時不僅流了血,而且還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持久性沖突。有利于學生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認知,而敢于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探究歷史的真相。
以上是我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有關史料教學的三點粗淺的思考。總之,借助史料的搜集、分類、解析、運用等各種形式的史料教學活動,以引導學生轉變歷史學習方式,密切與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改革傳統(tǒng)的、以“教師、課堂、教科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起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廣闊性,使學生初步形成自主研究歷史的能力。
參考文獻:
龔愛琴.在史料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歷史教學問題,
2005(2).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第七十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