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發(fā)亮
摘 要:新媒體以其傳播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交互性強等突出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本身帶來了雙重的影響,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要提高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一是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及時改進教材體系和內容;二是要求教師必須及時了解新媒體信息、擴大知識面;三是教學過程中對新媒體信息必須堅持客觀分析;四是必須適時改變教學方式。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295-02
信息是人們知識的來源,也是影響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因素。在以信息傳媒為紐帶的現實社會里,迅速發(fā)展的新媒體技術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捷。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介質,利用計算機、數字電視機、手機等終端,為人們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1]。目前,門戶網站、博客、微博、微信、手機、iPad平板電腦等各種類型的新媒體在我國均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當今世界,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最為重要的來源。新媒體以其傳播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交互性強等突出特點,對人們的思想、行為產生著巨大影響。大學生是新媒體應用最為密集的群體。新媒體對他們的影響日益加深,這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本身帶來了雙重的影響,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在某種意義上說,挑戰(zhàn)更大。因此,探討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就成為一個無法回避且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的積極作用
1.新媒體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和形式。新媒體的存在,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息量,有利于克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單3調、教師信息不足的局限,豐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素材;憑借網絡傳播的文字、畫面、視頻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更具有藝術感染力和時效性。
2.新媒體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地位。學生主動利用新媒體,可以開闊視野,及時了解時政、歷史及社會新聞,獲取各種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對各種問題的看法和見解。這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主體性地位的發(fā)揮。
3.新媒體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便利的途徑。只有真實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的方法固然有很多,通過新媒體與學生直接溝通聯系,瀏覽學生論壇、學生的個人博客等無疑是很重要的方式。而且通過網絡更能對學生知情、知性、知心,了解得更加真實。同時網絡還可以把有限的課堂教學不能完全講透的問題講透。這可以說是一種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
4.新媒體有效地提升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新媒體實踐是一種新型的人類實踐方式,又稱為“虛擬實踐”。新媒體實踐所塑造的新型網絡人才群體,在未來的網絡文明時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進入網絡以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解讀諸多社會難題,這為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無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的挑戰(zhàn)
1.教師知識的有限性與新媒體信息的無限性、快捷性沖突帶來的挑戰(zhàn)。一方面,教師的知識是有限的。無論教師知識面多廣,他也不能掌握與專業(yè)相關的所有知識。另一方面,新媒體信息量大、來源途徑眾多且更新及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對知識信息不了解或了解不準確,學生則立即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載體掌握。這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帶來了巨大的知識壓力。
2.教學內容的政治性與新媒體信息的混雜性沖突帶來的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質上是一門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課,就是要通過教育和教學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政治觀,其政治性特征明顯,方向十分明確。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這門課程的教學就是要學生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必然性,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并達到擁護和支持黨的領導的目的。而新媒體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其中不乏有很多不良信息和政治觀點,這些觀點主觀性和片面性較強,加之很多社會不良現象不斷充斥網絡,這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很大,也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說服力和實效性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感覺教學越來越艱難。
3.教學的相對滯后性與新媒體信息的多樣性、快捷性沖突帶來的挑戰(zhàn)。目前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分為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就課堂教學而言,無論是傳統(tǒng)口授還是多媒體教學都有很大的不足,教學課時量不能滿足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本身無法全面掌握教學相關性知識,學生課后主動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因其政治性特征明顯幾乎無法實現。就實踐課教學而言,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家高校具有很好的實踐教學經驗,實地調研操作起來不僅困難重重,而且實踐教學的作用遠遠沒有學生通過網絡的見聞給其帶來的影響大。新媒體信息不僅多樣化而且更新及時,使得教學跟不上新媒體的步伐。
三、關于應對挑戰(zhàn)的幾點建議
由于新媒體信息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一定沖突,挑戰(zhàn)十分明顯,因此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
1.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及時改進教材體系和內容。在改進教材體系上我國目前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幾乎每年都做了更新與校正。但是在個別觀點上還存在很多不足,說服力不夠強。如《概論》教材在講解“社會主義民主、自由、人權”這一部分時,書中寫道:“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公有制為主體,從經濟基礎上鏟除了金錢對自由的束縛”[2]。這里的“鏟除”二字用得不恰當,因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尤其是初級階段,金錢仍然對自由存在很大的束縛,鏟除金錢對自由的束縛只能說是社會主義的一個目標。因此,教材內容要根據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及時更新,力求更加準確、具體,增強其說服力。
2.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現實性。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豐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深刻豐富,是否能夠反映時代的變化、特點和要求,是否能夠釋疑解惑,對教育效果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敢于正視那些因社會變化發(fā)展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努力以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回答這些問題。增強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就是要反映學術界研究的前沿問題和最新動態(tài),以及反映學生思想變化的實際。在教學中,要剔除過時的、落后于社會發(fā)展的陳舊教學內容,吸收理論和實踐發(fā)展的最新成果,把現代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和人文思想納入教學內容,增加富有針對性和現實性的內容。
3.教師必須及時了解新媒體信息、擴大知識面,實現理論與最新實際的有機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論必須緊跟實際才具有說服力。教學內容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而且還需具備豐富的人文社會及歷史知識。新媒體時代信息量大而且更新快捷。教師也許沒有掌握或沒有來得及掌握的知識,學生極有可能通過新媒體早已知曉。因此,教師必須及時了解新媒體信息、擴大知識面,及時用黨的理論方針政策來解釋最新的現實問題。
4.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教學中對新媒體信息必須堅持客觀分析與正面引導相結合的方法,且不可嘩眾取寵,盲目跟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課堂教學之成敗,不僅取決于教學的技能和課堂上的發(fā)揮,更取決于教師對理論本身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盵3]理論的徹底性在于理論直面實踐和解釋現實的能力。教學中的“道理”要以教學內容和方法為支撐。教學過程中,對所涉及的網絡信息問題,要能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方法去客觀、全面、辯證地分析和把握。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在客觀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正面引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對新媒體中的負面信息,要搞清問題的成因,以問題的解決為主,不可人云亦云、嘩眾取寵、盲目批評。
5.轉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側重點,使其與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銜接起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側重點放在介紹和傳授知識上.著重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側重點應放在深化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重點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回答和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疑難點,消除學生理論上的困惑。同時,積極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科學思維能力。這就在教學的方向上與中學銜接起來,層次上的遞進,理論深度的加大,增強了理論的說服力,促進教學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6.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時改變教學方式,課堂教授、多媒體與新媒體教育有機結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而且要改變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是必需的,沒有這種教學方式,學生的理解就不深刻。多媒體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些在課堂講授中用語言不能全面、清晰描述的教學內容用多媒體來表達是很生動的、有效的,可以很好地增強理論的說服力。課堂教學中及時借助新媒體或者直接進行新媒體教學不乏也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要構筑新媒體教學的平臺,加快高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并進行規(guī)范管理.
參考文獻:
[1]王學儉,劉強.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2]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