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亞
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數學課堂不應僅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應是學生“生活”的樂園。讓生活走進初中數學課堂,適應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個性發(fā)展的需要,讓所有的初中生都能在數學課堂中接觸生活、感悟生活,學習生活中必需的數學,才能更好地實踐課改精神,推進課程改革,促進素質教育。因而我們的數學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積極地進行數學學習,讓師生之間共同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在數學新教材的教學中如何使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呢?我們發(fā)現(xiàn)可以扣緊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實施: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導入
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yōu)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和安排得富有藝術性,必能吸引學生,引發(fā)興趣,燃起智慧火花,開啟思維閘門,收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
例如在學習用多邊形拼設地板這一課時,筆者就問:“同學們吃過蜂王漿嗎?見過蜜蜂的蜂窩嗎?見過人民廣場嗎?可愛的小精靈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體結構的蜜蜂蜂窩,建筑師們也用磁磚鋪設建造了很多雄偉美觀的廣場,你想知道這其中的奧妙嗎?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磚怎么鋪而沒有空隙嗎?你看到過的鋪設地板的磁磚是什么形狀的?”問題一提出,馬上引起學生的興趣,緊接著演示奇妙的正六面體結構的蜜蜂蜂窩和一些用磁磚鋪設的著名廣場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邊形拼設地板的數學原理。使學生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本節(jié)課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學生能理解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很多學生愛上數學課,是因為他們覺得上數學課好玩有趣,貼近生活且富有挑戰(zhàn)性。而討厭數學的同學一般是因為覺得數學枯燥難學。為了使每個學生學好數學,學習過程要盡量生活化。數學課堂不應僅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應是學生“生活”的樂園。而課堂教學是學習過程的關鍵,是優(yōu)美樂章的“主旋律”,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設計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的生活化語言,降低了難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語言,讓學生倍感親切,加上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所以學生記憶深刻,學得扎實。使學生不再害怕數學,不會覺得數學難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不但要緊扣課程標準,而且更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組織教學活動。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中最生動的年華,愛動是學生的天性,若能圍繞學生的活動來展開課堂教學,由學生身邊的事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親切度與感召力,可使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活動。
如筆者在教學“軸對稱的認識”時,不同的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進行軸對稱圖形的設計:有很多學生想到了我們中國民間的剪紙——先將紙對折,在折痕的一邊剪下一幅圖案,打開即得一個軸對稱圖形;有的同學想到了做墨跡——取一張質地較軟、吸水性較好的紙,在紙的一側滴上一滴墨水,將紙打開并鋪平,所得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同時又有同學想到了針刺——將一張紙對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圓規(guī)當作針,在紙上戮出一個漂亮的圖案,然后將紙打開得到的也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由此而知,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閱歷,得到的也就是不同的軸對稱圖形。再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實現(xiàn)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本質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fā)現(xiàn)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三、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數學題目
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仿佛是動聽的“交響曲”。精心設計題目,提供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理解、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通過知識的應用,問題的解決,可使學生親身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作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和應用意識。
在統(tǒng)計初步的“成功與失敗”“機會的均等與不均等”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戲,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投硬幣”“猜紅白球”和“搶30”游戲,學生積極性很高,主動參與探究實踐學習;通過計算彩票的中獎率,學會用概率解決生活中抽獎問題,學會正確對待各種促銷活動。
又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組的應用時,通過課件演示增補了“利率問題”“打折問題”這一節(jié)課,先創(chuàng)設一個小商店,筆者當營業(yè)員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單價,讓學生扮顧客進行購物活動,師生互動,課堂氣氛熱烈。在活動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去理解商品的進價、售價和利潤等,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結合教材進行觀察和討論,“利潤是如何產生?”及“每件商品的進價、售價和利潤之間有何關系”等問題,這時學習商品的進價、售價和利潤等已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當學生理解了商品的進價、售價和利潤等后,同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對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銷售,以及打折銷售的商品中顧客是否真正獲利?于是又激起了學生的探求欲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終主動參與學習實踐活動。如果能在平時的課堂中不斷實踐和體會該法,必能很快就會發(fā)出感嘆:“學數學是一種樂趣!”
總之,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將數學與生活實際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
(作者單位:貴州省福泉市牛場鎮(zhèn)友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