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鬼子是個會講苦難故事的作家,苦難伴隨著他的生活也伴隨著他的作品?!渡衔绱蝾呐ⅰ肪褪且黄湫偷目嚯y敘事小說,作者把他充滿悲憫與關懷的目光再次投注到底層平民身上,但他創(chuàng)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書寫平民的苦難本身,他關注的是生于社會底層的平民們的精神風貌與心靈世界,他不僅要展示他們生之艱難,更要揭示他們心之悲苦與靈魂的掙扎,他要引領讀者去窺透苦難背后的人性變異與社會心理。
關鍵詞:鬼子 平民視角 人文關懷
鬼子是個會講苦難故事的作家,苦難伴隨著他的生活也伴隨著他的作品。他認為,“人生其實就是在穿越一條長長的苦難的隧道,窮人是這樣,富人也是這樣,因為這里的苦難指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生存的苦難,而是包括了情感的苦難,以及靈魂的苦難。尤其是靈魂上的苦難。人生都是如此,何況文學呢?所以,我也一直覺得,苦難永遠是文學里的一個很重大的命題,只要文學還存在,只要文學里還離不開人,苦難在文學里的意義就應該是無窮無盡的?!盵1]《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就是一篇典型的苦難敘事小說,作者把他充滿悲憫與關懷的目光再次投注到底層小人物身上,引領讀者去窺透苦難背后的人性深度。
一、平民視角
鬼子的小說一貫關注底層平民的生存狀態(tài),鬼子認為“平民的苦痛是最接近本質的一種苦痛,是那種一刀見血的苦痛。關注底層的苦痛是悲憫里最人性的一種情懷?!盵2]《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也是如此。小說以小女孩“寒露”的視角,講述了因母親偷肉、父親出走導致寒露遭遇懷孕、墮胎、失學等諸多不幸的人生悲劇。小說不僅情節(jié)曲折,而且內容貼近世俗生活,具有震人心魄的魅力。
鬼子在敘述故事時,完全將自己融于人物的靈魂之中,他不動聲色地引領讀者隨著寒露去體驗她的生活,去感受她的悲苦,從而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底層平民的生存況味。
“我的遭遇是我的父母造成的。”小說開篇一句就奠定了全文的敘述基調,冷靜、理智,寒露以第一人稱口吻道出了自己所有苦難形成的原因,而正是這句悖于常理的冷酷話語震撼了讀者的心靈。寒露的悲劇源于她下崗的母親偷了賣肉的一小塊臟兮兮的肉,母親想小小地改善一下伙食這一微不足道的愿望卻讓這一家人承受了無比沉重而又殘酷的懲罰。母親被當成小偷,丟了人,父親憤而出走,母親瘋了一般地尋找父親,寒露的悲劇從此開始。寒露的悲劇是一個小人物的悲劇,作為一個未成年的初中女孩,寒露背負的生活壓力未免過于沉重,連她的父親都無法承受選擇了逃離家庭,連她的母親都無法承受選擇了自殺,而寒露卻要背負著一切的痛苦、羞辱繼續(xù)前行。
鬼子的很多小說都像《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一樣,關注的是這樣一群弱勢群體。陳思和曾評價其《被雨淋濕的河》“是近年來青年作家里很少見的具有現(xiàn)實震撼力的作品”,閱讀時“被作家對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矛盾的大膽揭露和批判精神所感動”,他還指出鬼子的小說《學生作文》“是對現(xiàn)實的巨大穿透,生活的本相由此充分地展示出來”。[3]
的確,從《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我們同樣能感受到這種震撼力與批判精神,同樣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社會使命感與責任感。在《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女孩寒露所遭遇的一個又一個苦難向我們昭示了鬼子的創(chuàng)作旨向,他要引領讀者去思考底層民眾的苦難境遇與生存狀態(tài),思考被扭曲的人性的善惡與異化。
二、人文關懷
鬼子創(chuàng)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書寫平民的苦難本身,他關注的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平民們的精神風貌與心靈世界,他不僅要展示他們生之艱難,更要揭示他們心之悲苦與靈魂的掙扎?!拔夷切≌f要的只是女孩默默承受苦難的那么一種過程。對于迎面而來的苦難,父親選擇了逃避,母親選擇了死亡,只有她,一個未成年的女孩卻在默默地承受著,就是到了最后,面對馬達的來信,她也不管是憂是喜,只管勇往直前。我曾在很多地方說過,這小說我要表達的,是有關苦難之下的一種野草般的生命力。”“我們能表達的只是生命過程中的掙扎,以及這種掙扎的不一樣的結果。輝煌是人生,平庸其實也是人生?!盵4]
“野草般的生命力”,說得多好,寒露真的像野草一樣,無論風霜雨雪,無論電閃雷擊,她都以其弱小的身軀扛著。父親離家出走,就像家的天塌下來一樣,“你就這樣丟下我們,我們怎么辦呢?”母親不知所措,她一心只想找回寒露的父親,聽說他出現(xiàn)在旅館里,她就每天晚上帶著寒露去旅館找。寒露的作業(yè)要趴在旅館前面的小石凳上寫;深夜十二點,在別的孩子已酣然入睡的時候,寒露還要陪著母親,在旅館空蕩蕩的樓道里,一間屋一間屋地找尋父親。當母親要踩著寒露的肩膀偷看每個房間里有沒有父親時,小說寫道:
我沒有做聲,我咬了咬下唇,就朝門框邊蹲下了身子。剛開始我沒有多少吃力的感覺,我緊緊地抓著前邊的門框,蹲到第五個第六個的時候,腰骨里就有了一些不同了,開始好像只是有一些難受,慢慢地,就發(fā)熱起來了,就像有一條毛毛蟲鉆在腰骨的肌肉里,又熱又辣。我發(fā)現(xiàn)只是咬住下唇已經(jīng)沒有用了,我就暗暗地咬起了牙來,咬得格格地響,但心里卻對自己說,踩吧踩吧,只要能找到父親,母親就是把我的腰踩斷了,我也會忍住的。
但淚水卻怎么也忍不住。我的淚水在暗中悄悄地流著,流了一個房門又一個房門,但母親卻一點都沒有發(fā)覺。
這個剛剛上初中的女孩,這個應該被父母呵護在手心里的女孩,她就這樣一路忍著,晚上找父親,白天在課堂上打瞌睡,她忍著;為了維持家里的開銷,她晚上去發(fā)廊打工,遇到客戶的騷擾,她忍著;被馬達強奸了,她忍著;不幸懷孕了,墮胎的疼痛與羞辱,她忍著;母親自殺了,孤獨無助的恐懼,她忍著……寒露就這樣用自己弱小的肩膀扛著一切苦難和悲痛,但她沒有倒下,在母親自殺身亡后,在一個人發(fā)送了母親后,她孤獨地踏上了尋父之路。
小說讓我們看到了作家鬼子對底層小人物的人文關懷,他以自己敏銳的洞察力探尋到現(xiàn)實社會的本質,他讓讀者不僅看到人性之惡,也感受到人性之善。父親的冷酷無情,母親的軟弱自私,廠長的虛偽世故,馬達的無恥獸欲……他們像“吃人者”,吃掉了寒露的天真與快樂。但是,相反,鬼子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冰冷中的一絲絲溫暖,發(fā)廊老板娘給寒露提供打工的機會,電臺無償為寒露發(fā)布尋人啟事,老師同學在寒露母親自殺后自發(fā)給她捐款,三輪車老大爺不僅無償幫寒露運送她母親的遺體,還委婉地給她留下了一點兒零錢……
可見,在《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鬼子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復雜的社會,一個冷酷與溫情并存的真實的社會,他像一個冷峻的醫(yī)生,沉靜地解剖著社會與人性,他的目光敏銳地穿透人的心靈,他關注的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苦難本身,而是苦難背后的人性變異與社會心理。
注釋:
[1][2][4]姜廣平:《直面人民在當下的苦難——與鬼子對話》,文學教育(中),2011年,第10期,第5-7頁。
[3]陳思和:《不可一世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258頁。
(張樂樂 黑龍江省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15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