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成為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著名大學孜孜的追求。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下的灌輸式教育、機械式訓練、標準之答案和現(xiàn)行的社會、家庭因素,造成學生依賴心理嚴重,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理性的批判精神。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接受外界傳達給他的信息時,學生便擁有了鑒別真?zhèn)?、明辨是非的本領,便擁有了“批判的武器”,不但有益于減少了學生管理的工作量,也是黨的十八大提出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題中之義。
[關鍵詞] 學生管理;大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是中國現(xiàn)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在給清末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投水自沉后兩周年寫的紀念碑銘。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成為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著名大學孜孜的追求。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批判的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fā)展就不可想象”。從2010年的“搶購食鹽風波”等新聞事件到高校中傳銷詐騙手段的興起,再到近期世界末日給大眾包括高校的學生造成的恐慌,這無不凸顯了社會和高校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缺失。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和現(xiàn)行的社會、家庭因素,造成學生依賴心理嚴重,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理性的批判精神,創(chuàng)新性和開拓意識。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在接受外界傳達給他的信息時,學生便擁有了鑒別真?zhèn)?、明辨是非的本領,便擁有了“批判的武器”,這個目標的達成不但減少了學生管理的工作量,也是黨的十八大提出教學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題中之義。
一、開拓視野,構(gòu)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要獨立思考和批判態(tài)度的養(yǎng)成,必須要有強大,全面,專業(yè)的知識做保障,這也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礎。因此要引導學生在合理的知識架構(gòu)中建立強大的知識庫,建立敏捷的搜索引擎。而讀書,尤其是讀經(jīng)典名著則是訓練智慧的一種最佳方式。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倡導者朱永新教授強調(diào):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積極引導學生在學好專業(yè)課的基礎上,盡量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架構(gòu)中的廣度和深度,為獨立思考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搭建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實踐的平臺
獨立思想的缺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的平臺。高校通過精心搭建合作、交流、評價的平臺,引導大學生進行團隊展示、自我體驗、群體交流,從而使大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在評價與被評價的過程中學會判斷與鑒別,在欣賞與被欣賞的過程中感受思辯的情趣,在分析、歸納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辯證地看問題。通過將大量的思維活動與豐富的實踐活動相結(jié)合,讓大學生認識思辨的意義和價值,逐步使自己的思辨能力得到增強。我們要培養(yǎng)出來擁有科學精神的人而不但是擁有科學知識的人,培養(yǎng)的是孜孜追求真理和思辨精神的青年,而非盲從而沒有自己獨立思想的莽夫。
三、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行為方式
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建立自信,真正接納自己、認清自己,從而積極地調(diào)動潛在思維能力,擺脫思維上的依賴性和惰性,能動地接受并自行開展獨立思考能力訓練。不要遇到問題都要向老師或者同學尋求幫助。讓學生明白對家人要獨立,萬事向父母求助不僅扼殺自己鍛煉成長的機會也徒增父母負擔和擔憂;對老師要獨立,老師只是陪伴一時,只是授人以漁,一味點頭相信只是簡單的服從,自然也不能理解老師的微言大義;對朋友要獨立,朋友是需要理解和給予,而不是無限的索??;對成績要獨立,太看重成績不僅很累,人也會變得功利。
四、積極引導學生多元化思考
“多元思考法”就是每件事情不要期待只有一種答案,而應多方面思考,創(chuàng)造多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性。習慣多元思考法的人,不論面對任何問題都能從不同角度與觀點分析,則即使再大的難題,也能找出解決辦法。當前,大學生的思想問題越來越復雜,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抗挫折能力越來越弱,求學、求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教師要有效地運用身邊的案例,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進行多元思考,正視現(xiàn)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五、學生管理者應主動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
打鐵還得自身硬。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需要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教師要具備較強的思辨能力,即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辨析。學生管理者要主動獲取知識,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站在更高的層面,熟悉相關學科基本知識和理論,把握事物的起源、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趨勢,教會學生如何用正確的方法探究問題,“授之以漁”,以自己的廣博的知識、及安全帶任何、思辨的能力、高雅的情趣、民主的觀念、敬業(yè)的精神、務實的態(tài)度以及對學術(shù)的敬畏和對真理的追求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產(chǎn)生示范效應。
多年來,“知識就是力量”啟蒙了中國人,但是不是也禁錮了不少人的思想。迷信知識,崇尚權(quán)威是獨立思維能力的一大枷鎖,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不但是要有知識積累,也需要我們交給他們思維的方式。當今社會,市場極其活躍,社會分工細化到我們想不到的一些領域,一切可以通過商業(yè)定制,從衣食住行到你的日常思維。思考日漸萎縮,批判性的思考更見稀缺。唯有培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獨立的、批判性的思考習慣遍及社會,才能在這個變革、危機錯綜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達成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李靖國.教育學生學會獨立學習[j].西北建筑工程學院:高等建筑教育.1986年04期(27-29)
[2]周景顥.對“獨立思考”的思考[j].武漢大學: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87年03期(49-50)
作者簡介:閆蕾蕾(1983—),女,山東鄒城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