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藝術學提升為門類學科的背景下,在教育評估指標體系中提出了符合藝術學科特色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非文獻計量指標”,如藝術作品的公開展覽、演出和上映,藝術作品的權威收藏,藝術實踐項目和學術聲譽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并對其定級依據(jù)和內涵作了論證性的界定。
[關鍵詞]藝術學門類學科 評估 非文獻計量指標
[中圖分類號] G6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7-0031-03
把藝術學提升為學科門類,是對藝術學歷來創(chuàng)造性實踐,多樣化學術成果的肯定。藝術作為人類文化形態(tài)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極富創(chuàng)造性思想的實踐與其他人類探知世界的方式(如文學、歷史、科學等)具有同等的學術價值,并且賦予了人類對各領域的認知和革新的極大啟發(fā),確立了藝術學學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和學術成果多樣性的主要核心價值。因此,引領學科發(fā)展方向的評估體系作為高等藝術教育學科、專業(yè)構建與發(fā)展、教學研究、教師職稱等方面專項認定和評價的風向標,應逐步走出文學或其他綜合性學科的共性體系,構建符合藝術學科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和學術成果多樣化等核心價值的評估體系。其中“指標體系”是教育評估的主體,在制定評估體系標準時,應本著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定性評價根植于人的經(jīng)驗,旨在利用專業(yè)群體的集體智慧形成準確的判斷;定量評價主要是將教育計量學、文獻計量學、情報計量學運用到學術評價當中,用客觀數(shù)據(jù)對學術進行完善的方式。指標體系的構成必須因學科性質而異,其構成要素一方面直接影響評價的科學性,另一方面也引領著學科的未來發(fā)展方向。藝術學科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教育三位一體的學科特質決定了其學術評估體系的構建必須在符合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體現(xiàn)出藝術學科門類的核心價值。
國外藝術學評估體系,在解決學科建設的專業(yè)特色和規(guī)范、科學評估標準之間的矛盾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經(jīng)驗。其中澳大利亞的“文獻計量指標”(Bibliometric indicators) 和“非文獻計量指標”(Non-Bibliometric indicators)分類評估模式對我國藝術門類學科評估具有借鑒意義。“文獻計量指標”是以發(fā)表的各種文獻著作(定期刊物文章、專論、書中的章節(jié)、會議文獻、專利等)為基礎,以及這些文獻著作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主要屬于定量范疇的評價。“非文獻計量指標”則適用于創(chuàng)造性藝術學科的“具有可論證的科研成分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包括視覺藝術家、工藝家的展覽,建筑師和設計師的建筑或創(chuàng)造,劇作家、舞蹈家、演員、音樂家的公開演出等內容,主要屬于定性范疇的評價。針對藝術學科規(guī)律特點、體現(xiàn)學科核心價值而制定“非文獻計量指標”,并對“非文獻計量指標”進行標準化分類界定,將是解決當下藝術門類學科特色與標準化評估之間矛盾的最優(yōu)解決方案。
2004年8月教育部頒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下文簡稱《評估方案》),高校評估逐步進入了規(guī)范化、科學化、制度化和專業(yè)化的發(fā)展階段。但是該《評估方案》指標體系中所設立的8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和38個觀測點對藝術類高等院校的適用情況未作任何補充說明,期望將具有明顯定量特征的指標體系適用于各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評估工作中。這一《評估方案》并未彰顯高等藝術院校的辦學特色與學科特征。雖然2006年9月教育部又印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對部分重點建設高等學校及體育類、藝術類高等學校評估指標調整的說明》的通知,但通知中所做的調整極其有限,僅提及師資隊伍與教學效果2個一級指標中的部分內容。2012年年初,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啟動了第三輪全國學科評估工作,不同學科的分類評估初現(xiàn)端倪。指標體系中突出學科特色,對藝術、體育、建筑等單列指標體系,藝術學門類指標體系中開始突破性地出現(xiàn)了具有定性特征的主觀評價指標——“學科聲譽”一級指標,由學科聲譽調查專家根據(jù)學術聲譽、社會貢獻、藝術創(chuàng)作貢獻等印象,參考評估簡況表中《學科簡介》一欄作出評價。
藝術學提升為門類學科,這是一個對以往將藝術學統(tǒng)攝于文學門類尷尬境地的糾正。學科評估體系也在2012年啟動的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出現(xiàn)了單列的藝術學門類指標體系,但是“創(chuàng)造性”、“實踐”和“成果多樣化”等學科核心價值,“去文學化”趨勢等方面仍沒有得到充分的彰顯。藝術活動的多元化格局與單一的評估標準極其不匹配,“非文獻計量指標”的介入是擺脫帶有明顯文學或綜合性學科特色評估體系囿限的有效手段,在原有定量的“文獻計量指標”基礎上,應對藝術學科具有可論證的學術成分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分類體現(xiàn)在“非文獻計量指標”中,并在評估指標體系設置中對其內涵和等級評定標準進行界定,以下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四類。
一、藝術作品的公開展覽、演出和上映等
藝術作品在其學科范圍內獲取公認、擴大影響的方式主要依靠各類協(xié)會組織、學術機構、藝術場館等舉辦的展覽、演出、公映等,該種公開展示其學術造詣的行為應與文學、醫(yī)學和理工等學科出版學術專著和發(fā)表論文具有同樣的性質,都是對其在專業(yè)領域內學術成果的梳理、總結和公開發(fā)行。因此藝術作品的公開展覽、演出和上映等也應分層、分類體現(xiàn)在評估指標體系中。
論文與學術專著在藝術學門類學科評估中并不能全面概括其學術實踐,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成果多樣性的藝術作品公開展覽、演出和上映與論文、學術專著在教育評估中價值是對等的,它們都是在其學科領域內學術觀點的表述方式。將藝術作品的公開展覽、演出和上映等完全納入學術評估體系,就務必得對各種展覽、演出和公映等進行分級,形成類似于“文獻計量指標”中針對論文劃分級別的一級學術期刊、核心學術期刊等級別,根據(jù)級別標準在評估體系中給予相應的權重比例。
二、藝術作品的學術性收藏、保護與應用
藝術作品被藝術館、相關研究院等機構收藏、保護并應用行使公共藝術教育與傳承發(fā)展職能是對其藝術價值與學術含量的肯定,因此藝術作品的學術性收藏、保護與應用在學術評估指標體系中也應給予類似專利、發(fā)明等學術成果的同等待遇。藝術館、相關研究院在梳理、保護、傳承和更新屬于自己族群的歷史記憶、文化經(jīng)驗與意識形態(tài)時,作為一個建設與聯(lián)結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載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被收藏與保護的藝術品是行使諸多職能的最基本單元。如中國藝術研究院對我國代表性戲曲、戲劇和音樂創(chuàng)作等的學術資料性收藏;中國美術館對近當代著名畫家名作的收藏等都是對藝術作品價值與學術含量的肯定,是對文化形態(tài)的傳承、保護與應用。美國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在《文明的沖突與社會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早已一針見血地指出,未來國際間的競爭不僅僅是政治和經(jīng)濟領域的競爭,更是文化領域的競爭。而各藝術館等機構收藏和保護的作品樹立的文化印跡則可認為是競爭的最基礎陣地。
但是當下我國的藝術館和研究院等學術機構沒有完善的行政管理系統(tǒng),建章立制的工作普遍滯后;隸屬關系也較為復雜,文廣系統(tǒng)、文聯(lián)系統(tǒng)、民政系統(tǒng)、新聞出版系統(tǒng)、美協(xié)、高校、藝術研究創(chuàng)作機構等均有涉獵,因此需要對眾多的藝術館等進行級別劃分后,才能將藝術品的學術性收藏作為學科評估的“非文獻計量指標”。
三、體現(xiàn)創(chuàng)新能力的藝術實踐項目
藝術作品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方式具有多元化特征,如城市空間中的公共藝術景觀、地標性的建筑、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宣傳片、音樂曲目創(chuàng)作、戲劇戲曲劇目等。這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藝術行為作為藝術學科學術造詣的直接成果轉換,在學科評估體系中應直接與社會服務聯(lián)系起來。把藝術僅僅定義為一出劇目、藝術館里的一幅畫作、雕塑或者是美學家著作中的文字描述是極其狹隘的,藝術實踐自始至終都是人們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智性方式。人們所共知的事實是,在人類的文字還沒出現(xiàn)之前,繪畫、舞蹈、音樂就已經(jīng)作為人們交流與記錄的方式之一。而且當下藝術實踐成為與我們的生活關系極為密切的一種語言,建筑、影像、音樂、舞蹈、設計、公共藝術等藝術實踐項目都體現(xiàn)了藝術較語言文字更直接的信息傳遞和審美情感升華功能。
鑒于藝術實踐項目類型繁復,在將其納入學術評估體系之前可將其分門別類為項目建設、成果轉化、創(chuàng)造設計類等,對其全面梳理定級。
四、學術聲譽
將學術聲譽納入評估指標體系的做法由來已久。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自2003年開展世界大學排名以來,學術聲譽在其評估指標體系中占據(jù)40%;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發(fā)布的2011年世界大學學術聲譽排行榜,對世界大學學術表現(xiàn)進行了全面的全球性調查;國內較為知名的教育服務機構網(wǎng)大公司引進《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大學評估方法和標準,自1999年來開始發(fā)布國內大學排行榜,在其評估體系中學術聲譽權重占15%。
學術聲譽是這一時代的軟實力象征,是歷來強調學術心靈追問的藝術學科的“非物質遺產(chǎn)”,是進一步提升高等藝術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質量的保證,更是促進高等教育發(fā)展指向的重要評價指標?;谒囆g學科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成果多樣性等核心價值,其學術成果不同于其他學科,并不能夠完全用量化的“文獻計量指標”來統(tǒng)計和衡量。
參照QS學術聲譽指數(shù)標準和方法,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從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獲取活躍的期刊等訂閱數(shù)據(jù),從銳德商訊公司(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的分支數(shù)據(jù)庫Mardev-DM2獲取學術和圖書館引用記錄,訪問各領域權威從業(yè)人員等。但是對藝術學科而言,學術聲譽評估指標僅僅參考數(shù)據(jù)庫中的引用次數(shù)等量化指標是嚴重抹殺藝術學學科特性的,必須針對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和成果多樣性等特征新增“非文獻計量指標”。
[注1]主辦與承辦單位級別不一致時,取最高級別評定。
[注2]參選(演)的遴選范圍、年限跨度、選用(參演)率等只在同級別展覽、演出和公映中進行對比評定;且同一成果多層次獲獎時,按最高層次和獎項計一次評定。
[注3]屬于民辦公助,屬于國家事業(yè)性單位的范疇,是理事會領導下的公益性機構。
上述具有代表性的 藝術學門類“非文獻計量指標”包括藝術作品的公開展覽、演出和上映,藝術作品的學術性收藏、保護與應用,藝術實踐項目和學術聲譽是緩解當下藝術門類學科特色與標準化評估之間矛盾的最優(yōu)解決方式。構建分層分類的動態(tài)化學術評估指標體系庫,在評估過程中根據(jù)學科特征,及時更新、優(yōu)化指標內容,既是對學術評估這一學科的深化發(fā)展,也是對評估對象學科核心價值的遵循。但是其評定標準的制定與完善任重而道遠,需要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與協(xié)會、學術研究機構共同努力將“非文獻計量指標”中涉及的藝術作品展覽、演出和上映、收藏機構以及實踐項目等內容分層分類進一步細化和界定。隨著藝術學門類學科的不斷發(fā)展,“非文獻計量指標”將得到不斷的拓展與豐富,今后將起到引領藝術學門類學科的發(fā)展與高等藝術教育未來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翁震宇.關于“藝術學”門類背景下的美術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的幾點思考[J].新美術,2011,(4).
[2] 曹意強.藝術學科的三套車[J].新美術,2011,(6).
[3] 顧麗娜,陸根書.澳大利亞科研評估體系介紹[J].理工高教研究,2006,(1).
[4] 張子康,羅恰.美術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5] 劉亞璋.當代藝術院校學術評估機制對藝術教學的影響[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2).
[6] 藍劍.美國專業(yè)教育質量認證制度對中國藝術院校評估工作的啟示[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院報,2008,(4).
[7] 劉曉紅.國外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對我國高教評估的啟迪[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8] 張玲.新聞藝術專業(yè)實驗室開放管理的探索[J].大學教育,2012,(6):109.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