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慧
摘 要:近年來,在安徽中考語文試卷中,多次出現了與病句有關的題型。有的是選擇題,有的是語段改錯題,有的是將病句修改和小應用文的格式放在一起考查。
關鍵詞:語段;錯題;修改;策略
本人對常見語病類型及應對策略作了一下歸納,整理如下。
題型一:成分殘缺
成分殘缺是最常見的一種語病現象,主要有兩種成分的殘缺形式。
1.主語的殘缺
句子主語的殘缺,往往是由于介詞的使用不當而造成的?!巴ㄟ^這次活動,使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加強?!边@句話中,有兩個小句子,其中“這次活動”和“同學們的合作意識”都可以作為該句的主語,但是這兩個詞前面分別加了“通過”和“使”這兩個介詞,原本的主語名詞變成了介賓短語,無法作為主語。這種病句的修改只要將影響主語的介詞刪掉就可以了。如,上句刪掉“通過”和“使”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了,原句變?yōu)椋骸斑@次活動,使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加強?!敝髡Z為“這次活動”。第二種改法為:“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加強。”主語為“同學們的合作意識”。
2.賓語的殘缺
賓語殘缺的句子,在謂語動詞后面還有相應的或長或短的短語,有時我們會把這些短語誤以為就是該句的賓語,其實這些短語是賓語的修飾性定語。修改這類題目,我們要先看謂語部分,相應的謂語動詞往往都有與其搭配固定的對象名詞。如“開展……活動”“增強……意識”“出現……現象”等等。如,“農村中小學生存在營養(yǎng)不良、上學困難、孤獨等?!痹摼涞闹鞲蓱恰皩W生存在問題(現象)”,而句中的謂語“存在”后面并沒“問題”或“現象”等賓語,因此屬于賓語殘缺,應改為:“農村中小學生存在營養(yǎng)不良、上學困難、孤獨等問題。”
做好成分殘缺題的第一步,是找出句子的主干,即主謂賓。第二步找出病因。第三步對癥下藥。
題型二:搭配不當
搭配不當的形式較多,有如下形式:主謂搭配不當、動賓搭配不當、關聯詞不當、修飾語和中心語搭配不當。
1.主謂搭配不當。如,“她那舍己為人的精神品質,常在我腦中浮現?!边@句話中“品質”不能用“浮現”,“浮現”的應該是具體的形象或事物。
2.動賓搭配不當。如,“走在鄉(xiāng)間小道,我聽得見稻子成熟的味道,看得見農民喜悅的笑容。”這句話中,“味道”應是“聞到”,而不能“看見”。
3.修飾語和中心語搭配不當。如,“劉翔不僅擁有矯健的步伐,還擁有一張高大帥氣的臉。”該句中用“高大”“帥氣”修飾“臉”,我們知道“高大”是用來修飾身材的,不能修飾臉。
搭配不當的病句現象比較常見,考查的幾率較高。這類病句的修改比較簡單,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要注意積累,在平時的語言交流和寫作中要注意用語的規(guī)范性。
題型三:語序顛倒
具有這類語病的句子有兩種特點。
1.句子當中往往含有并列的多個動詞、名詞或修飾性成分。這些動詞反映了人類認知事物的先后順序和規(guī)律。如果是名詞并列,這些名詞往往存在大小或尊卑關系。如:“許多本省的技術人員都愿意去大城市發(fā)展?!北揪渲械闹髡Z“技術人員”前面有兩個修飾性定語“許多”和“本省的”,但是“許多”被放到“本省的”的前面,就成了“本省的”修飾性定語,而不是修飾“技術人員”。這樣的題目在修改時,依據修飾誰就放到誰前面的原則。
2.一個句子中的分句之間存在某種關系,要么遞進關系,要么因果關系。我們要按照因在前,果在后的原則將其重新排列。
題型四:重復贅余
重復是指一個意思用兩個詞語或句子表達,造成語意的多余,雜糅。詞語重復的往往是表示數量、范圍或程度的詞,修改這類病句采用“刪”的方法。如,“莫言的小說價格大約50元左右。”句中的“大約”和“左右”都表示價格的范圍,只要留取一個就可以了。句子雜糅則遵循“簡”的原則,也要“刪”。如,“癌癥得病率高的原因是人們不好的飲食習慣和污染環(huán)境的結果?!边@句話中只要刪去“的原因”或“的結果”即可。
題型五:前后不一致
如果一個句子中出現了“是否”“能否”“成敗”“好壞”等兩面詞,就要分析該句是否存在兩面和一面不一致的毛病。如,“思維是否敏捷,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本渲械摹八季S是否敏捷”是兩種情況,而“關鍵”是一種情況,前后不搭配。遇到這樣的病句,只要將前后調整一致就可以了。即“思維敏捷,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或改為“思維是否敏捷,是學生能否學好數學的關鍵”。
題型六:其他類
1.分類不當。如,“今天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了黃瓜、青菜、豆芽、草魚等蔬菜?!逼渲械摹安蒴~”不是蔬菜,屬歸類不當,應刪去。
2.否定不當。反問句是用肯定的句子表達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句子表達肯定的意思,最容易造成否定不當的問題。如,“禁止”“切忌”“無時無刻”等,這些詞極易造成否定不當的病句。
3.不合邏輯。如,“教室里,安靜得連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睒O度夸張,我們不可能聽見針掉在地上的聲音。
病句的成因還有很多種,無論哪一種,我們在修改時都要遵循“對癥下藥,改小不改大”的原則,不能改變原句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