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俐
近年來,隨著國際教育交流的增進,以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為代表的國際閱讀測試項目逐漸進入我國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視野。PISA與語文中考面對的測評對象都是15周歲的在校學生;PISA的每套試題冊和大多數(shù)省市語文中考每張試卷的測試時間同為120分鐘(完成閱讀部分均需半小時左右)。因此,PISA測評與初中生學業(yè)評價存在比較研究的價值。從測評的內容標準可以看出“測什么”;從試題特點的分析可以探究“怎么測”。以下分別從內容標準和試題特點兩個方面分析比較PISA測評和我國的語文中考測評。
一、PISA閱讀測評的內容標準與試題特點
1.PISA閱讀測評的內容標準
PISA界定閱讀素養(yǎng)是學生為取得個人奮斗目標,形成個人知識和潛能及參與社會活動,而理解、運用書面材料的能力。閱讀理解的過程由五部分構成:提取信息,初步理解全文,能夠更具體完整地理解文本,思考和評價文本內容,思考和評價文本的形式。PISA將閱讀情境分為四種:為了個人應用而閱讀;為了公共應用而閱讀;為了工作而閱讀;為了教育而閱讀。在文本類型方面,PISA2009在“連續(xù)性文本”和“非連續(xù)性文本”基礎上增加了混合文本(mixed text)和多重文本(multiple text)兩類指標。在文體類型上,PISA2009重新界定篇章的類型(text type),除描寫、記敘、說明、議論、指令五種文體之外,新增交易型(信息交換、溝通)文體。
2.PISA樣題特點分析
(1)樣題示例
以PISA2009閱讀素養(yǎng)測評樣題《學生看法》為例,這一單元包括了5篇簡短的議論文,都是學生們關于太空研究的一些看法。單元由一段引導材料和3-5個問題構成,引導材料包括文本、表和(或)圖表,問題針對上述材料的各個方面。節(jié)選該樣題閱讀文本中某兩位觀念相左的學生觀點如下:
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因饑餓和疾病而瀕臨死亡,但我們只關心未來的發(fā)展。當我們試圖忘記這些人而繼續(xù)向前時,我們漠視了他們的需要。每年,大公司都將大筆金錢投入到太空事業(yè)的研究。如果將這筆用于太空探索的金錢,改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而并非用在貪心的人身上,廣大人民的苦難必定得以減輕?!×?/p>
忽視太空探索的好處人類將遭受重大損失。深入了解宇宙及其起源的機會十分寶貴,不容錯失。對其他天體的研究已讓人明白到地球的環(huán)境問題,假如不控制我們的活動,那么不知地球將來會何去何從。研究太空旅行有間接的好處。激光和其他醫(yī)學治療方法的發(fā)明可以歸功于太空研究。很多物質如特氟龍(Teflon)都是人類為了太空探索所研究出來的。這些太空研究所創(chuàng)造的新技術,給所有人都帶來直接的益處?!渭?/p>
以上短文是由畢業(yè)班學生所寫的,請參考內容并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想想這5名學生所表達的主要看法,你最認同哪一位學生?
學生姓名:試用自己的文字,以你自己和這個學生的主要觀點,來解釋為什么你選擇這個學生。
(2)特點分析
①與內容標準呈現(xiàn)高度一致性。從該樣題可以看出,文本材料的閱讀情境可以歸類為教育。組成這個單元的幾篇短文都是連續(xù)文本,但是他們彼此是相對獨立的,為了評價的目的被并置在一起,因此在文本形式上屬于多重文本。文本提出了觀點和建議,并試圖說服讀者接受,因此在文本類型上屬于議論。樣題是典型的評價和反思問題,這個任務要求學生利用他們自己的知識和信仰來評價作者提出的論點,比較文本的內容而不是形式。學生要得分的話,就要證明他們理解了某個作者提出的主要論點,并通過提供自己的支持性論據(jù),或總結或介紹作者所提出的論據(jù),為某個作者的立場辯護。
②按照PISA閱讀素養(yǎng)六級分層的闡述,達到最高水平層級的學生應該“能領悟各種措辭語言,能表述文本要旨和精細的理解”,比如“精確地評價和建立假設,能運用專門知識,能提供反例”。
二、中考閱讀測評的內容標準與試題特點
1.中考閱讀測評的內容標準
語文中考目前的評價標準是由課程標準替代的。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情境沒有相關闡釋。文體類型新增了“非連續(xù)性文本”,并提出了“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的要求。文本類型的表述不甚清晰,依據(jù)“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被分為:簡單的議論文、新聞和說明性文章等科技類作品;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類作品。
課程標準并沒有對閱讀認知要求分布的重點進行闡釋,至于標準中提到的重視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具體包含哪些內容,亦不明確。內容標準決定了試題考查的知識點及其絕對難度或認知要求,也決定了整個試卷覆蓋的內容領域、內容主題、每個內容主題的知識點的比例。以天津市2012年語文中考的數(shù)據(jù)為例來看,閱讀認知要求按所占分值依次是詞句理解、內容探究、要點概括、文意把握,作品感受。
2.中考閱讀典型題目特點分析
(1)典型題目
以天津市2010年初中生學業(yè)水平考試課外現(xiàn)代文閱讀為例,文本材料《冬天的芭蕾》是當代作家韓靜庭的散文,設題4道,均為主觀題。
文章第二自然段表現(xiàn)了冰燈的哪三個特點?請簡要概括(3分)
為什么說“冰燈的生命是永恒的”?冰燈又帶給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悟?(4分)
文中畫線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3分)
作者為什么“執(zhí)拗地”“時時”想著哈爾濱的冰燈?請從文章內容和寫法兩方面進行分析。(6分)
(2)特點分析
①從文本類型選擇上看,中考閱讀偏重連續(xù)文本,偏重連續(xù)文本中的文學作品。天津市2003-2012年語文中考課外現(xiàn)代文閱讀均為散文或小說這種文學類文本。其中,文學作品的選擇又偏重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小說;語料選擇偏愛個人情境,只有2篇是公共情境(2003年《駕車慢行》和2007年《酸甜咸淡說和諧》)。
②從閱讀能力層級上看,占比最多的是理解能力的考查。現(xiàn)代文閱讀《冬天的芭蕾》中的第三道題目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閱讀核心能力,即使考生脫離文本閱讀也可以拿到高分。這從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語文中考偏愛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詞句豐富含義、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第四道題目涉及文本內容與形式的反思、評價,屬于高層次閱讀能力的考查,具有一部分開放性。
三、比較與分析
1.不同的閱讀測評訴求和能力考查要求
PISA閱讀測評著眼于學生將來的生存挑戰(zhàn),著眼于學生的終生學習,打破了傳統(tǒng)閱讀測驗從認知或經(jīng)驗角度來測試學生閱讀能力的做法。從文本內容選擇上看,PISA測評從學生將來要面對的成人生活的角度來考慮,盡可能地再現(xiàn)對真實生活的模擬,考查學生運用語言知識和思維能力的表現(xiàn)、掌握閱讀關鍵能力的狀態(tài),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PISA樣題《校園暴力》,涉及大部分學生都或多或少地目睹或親身經(jīng)歷過的校園霸凌造成的人際困擾。該文本取自日本教育部學校調查報告,學生讀來并不陌生,但又會很震撼,是非常不錯的直面現(xiàn)實、獲取信息、引發(fā)思考的閱讀材料。同樣以公共關系話題作為素材,天津中考2007年(非課改卷)課外現(xiàn)代文閱讀選擇了《酸甜咸淡說和諧》,這是一篇時政類文章,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開篇,話題嚴肅博大,論據(jù)跨越古今中外,學生要對“君甘臣酸”“和而不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顯然超出了初中生心智水平,對初中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個挑戰(zhàn)??梢姡谋具x擇的差異,體現(xiàn)了不同的閱讀測評訴求和能力考查要求。
在PISA閱讀能力層級(四級以上)示例的闡述中,可以看出對學生發(fā)現(xiàn)“隱藏信息”、閱讀“不熟悉的文章(或是理解較為偏僻的知識)”、進行“精確(細致)地評價(理解)”這樣的測評結果預設。由此,把測評本身作為學生閱讀能力增長的一個過程便具有了極大的可能性。語文中考由于目前沒有一個獨立的閱讀能力檢測體系以及閱讀能力指標,因此閱讀能力檢測的內容和層級,必然不太清晰。目前普遍使用的“理解”“分析綜合”和“探究”并不是閱讀能力特有的指標,而且以這三者作為閱讀的能力層次,在理論上依然存在很大問題。首先是原來語文能力劃分中的“鑒賞評價”能力是否應該也是閱讀能力中的一個層次?其次,“探究”作為閱讀的“最高”能力,在學理上依然存在問題。
2.測量的行為目標與閱讀核心能力的契合度
PISA閱讀的紙筆測驗按照評價能力要素,巧妙設置情境,借助選擇題和開放性的簡答題,多方面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如對文章內容、觀點和表達形式的看法;整合文章各處的語段信息,甚至整合兩個文本(圖表)信息做推論;整合文本信息,對重新設置的生活情境加以判斷、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些都關涉閱讀核心能力的評價。被多位比較者引用的PISA2009樣題中《涂鴉》的問題設計語,確實非常成功地解決了不同地域(層次)學生語文學科知識儲備的差異問題。樣題《涂鴉》問題三:
我們可以討論一封信件敘述的事情(它的內容)。
我們可以討論一封信件寫作的手法(它的風格)。
不論你同意哪個作者的論點,你認為哪一封信寫得比較好?請根據(jù)其中一封信或者兩封信的寫作手法來解釋。
這樣的題目設計使不同層次和閱讀經(jīng)驗的學生都有比較接近的起點,提高了考查學生閱讀核心能力的效度。
反觀語文中考閱讀,以天津卷為例,部分題目偏離閱讀測評目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偏愛把語言積累與運用的考查和對文本的解釋結合起來。如2003年第21題:“‘春風撫摸大地,像柳絲的飄拂,體貼萬物,像細雨的滋潤這一句子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江南春風的什么特點?”再如2007年(非課改卷)第26題:“結合你的感悟,說說你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同的理解。”即使不閱讀文本語料,學生也有可能在這一題中得到滿分。
第二,考查目標向寫作表達能力偏移。對于閱讀題,特別是某些開放題的命題設計,有學者認為部分題目考查的是寫作而不是閱讀。其背后的原因有二:一是中考語文試卷不是閱讀專項測評,注重整體性,此類命題注重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概括內容、組織語言,用簡潔、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二是閱讀教學長期以來注重讀寫結合,在題目設計上以感想類、列舉文本外信息類居多,與閱讀文本本身的關系較為松散,而且評分標準往往定為“言之成理即可”“能自圓其說即可”等,由于開放度太大,最終往往偏離了閱讀測評的目標。
四、結論與啟示
PISA與語文中考呈現(xiàn)出的不同特點植根于閱讀測評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以及測評技術等方面,帶給我們如下啟示:
1.完善閱讀測評的內容標準及能力層級
內容標準是評價標準中的一個基本維度,反映評估項目(或是該學科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學習目標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其基本特征包含兩方面:一是陳述學生要知道的內容;二是陳述學生應該能做的事情。
我國語文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有待完善,其內容更接近于階段性目標,在閱讀領域對學生的認知要求也并不十分明確。王榮生教授指出:“語文課程標準的研制,要把重心放到課程目標的支撐研究上,放到課程內容的目標指向研究上,尤其要做好具體項目的研制這一基礎工作?!遍喿x評價的內容標準必須清晰、明確。
2.關注閱讀核心能力的評價
要在明確語文考試核心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測試目標的研究,使測試內容的框架更為清晰合理。當素養(yǎng)內涵、能力結構不清的時候,測試目標就難以清晰化,測試框架就無法有效制定。如何將閱讀核心能力結構與具體的測試題目結合,要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1)明確測量的行為目標圍繞閱讀核心能力;(2)挑選的材料貼近生活、符合學情且具有合理挑戰(zhàn)性;(3)考生表現(xiàn)的相關行為目標可測并且屬于閱讀能力考查相關內容領域,明確其閱讀能力層級;(4)試題要基于對文本材料進行分析、解釋和評價;(5)使開放性試題達到合理的開放度。既要能夠實現(xiàn)閱讀測試目標的達成,又要體現(xiàn)對閱讀核心能力和學生閱讀經(jīng)驗水平的科學預測和有效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