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情感培養(yǎng)
西藏波密縣多吉鄉(xiāng)小學 達瓦曲珍
郵編:860300
情感培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情感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的。語文教學過程不只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也不只是探索作者思想觀點的過程,還是感受、領悟、體驗情感的過程,只有加強情感培養(yǎng),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語文情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涵,陶冶學生的情操,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我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粗淺的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
一、教師要發(fā)揮情感培養(yǎng)中的主導地位
語言是情感最直接的表達形式,人們總是通過語言來交流思想、互相了解以及溝通情感,教師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飽含情感的語言便是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的主要途徑。為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情感培養(yǎng)目標,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藝術(shù)。在課堂上教師要以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和熱情來面對學生,將教材中蘊含真摯情感的內(nèi)容準確的為學生表達出來,要注意保持語言的簡潔、生動、形象,不要矯揉造作或肆意縱情,力求“言盡而旨遠,言簡而意豐”,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辟準確的措辭、繪聲繪色的講述去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使學生在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并通過教師的語言在頭腦中描繪出一幅幅逼真的圖景,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低年級中的語文形象化教學
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很大部分還是具有具體思維的特點。我們必須重視這其中的“具體 ”的特點,特別重視語文的形象化教育,但如果我們認為形象化教育就是說到蘋果時就給學生看蘋果,那這樣的理解就太淺顯了,形象化教育應該要比這包含更多的內(nèi)容。比如 ,給學生講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我們可以簡單地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地表明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這樣的教學問題在于學生對于這種講解是理解了,卻很難將這話深入到骨子里去, 不會對這話有自己的認識和在思想上的升華。
從上述一段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的教育缺乏情感,平淡,不會引起學生的注意,那么我們怎樣做出不同效果的課堂設計,讓語文課堂中某些語言精練的內(nèi)容形象化的教育表達出來,例如,滂沱大雨過后的早晨,可以讓學生觀察花壇里那在夜雨中被雨水打落的花朵。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便觸景而出。這樣具體的情景再現(xiàn) ,使學生在看到一個句子時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聯(lián)想生活中的實際場景,將自己置入那樣的場景中去體會相關內(nèi)容,也能讓學生對那些內(nèi)容中所表達的思想,生活感悟產(chǎn)生極大的共鳴,進而產(chǎn)生認同感,接受語文 、喜愛語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課文分析中的情感培養(yǎng)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
首先,教師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在飽含激情的狀態(tài)下進入學習。依據(jù)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語文文本蘊涵豐富情感因素的特點,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的情境,可分別采用以下操作策略:運用背景音樂烘托,幻燈、多媒體展示等手段,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體味課文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實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課本劇表演、小品表演等營造體驗情境的方式;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開展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同樣可采用以組回答的形式等營造一種競爭合作的情感氛圍。
其次,情感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準確的感悟教材課文的情感,并實現(xiàn)情感升華。學生想全面、正確的領悟文章情感的前提是學生必須詳細的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教師要與學生一同對文章分析和理解。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文章的背景環(huán)境就是“大年夜”,一位小女孩在寒冷的“大年夜”赤腳在街邊賣火柴;她在別人都在家里吃各種大年夜食物的時候擦然火柴幻想著屬于自己的“大年夜”食物;最后,她在別人都熱鬧慶祝的“大年夜”中凍死在街頭,文章中的所有描述都是緊緊地依托在“大年夜”這個背景基礎上。學習過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都是如何度過大年夜的,學生通過回顧自己的大年夜經(jīng)歷,在對比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凄慘遭遇,就會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深層含義,抓住了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刻同情窮苦人民的悲慘遭遇,和對當時社會不滿”的思想感情,抓住了文章的感情脈絡,才能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互動和碰撞。
四、在閱讀教學滲透情感培養(yǎng)
朗讀是表達情感的途徑,情感的表達是朗讀的前提,因此說“三分詩,七分讀”。朗讀傳情,以情去讀,關鍵在于朗讀時要含情、動情。在教學中,教師應啟發(fā)學生運用比較、推測、想像、品嘗等方式,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作者之情。
例如,《七顆鉆石》是新教材中選入的一篇童話,故事的情節(jié)很簡單,但“愿愛心像大熊星座一樣普照人間”的主題,值得學生用一生的時間去領悟與實踐。我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就很好地考慮到了愛的教育的滲透。水罐的神奇體現(xiàn)在哪里?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神奇的變化?帶著這些疑問,讓學生聽課文錄音,學生一下子就被帶到童話所營造的情境中。小姑娘對母親的孝順之愛、對小動物的憐憫之心、對陌生人的愛,母親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生的希望留給孩子,這種種交織在一起的情感,讓學生認識到,其實愛不僅僅是親情之愛,它無處不在,愛在媽媽可口的飯菜里;愛在老師諄諄的教誨里;愛是你失敗時朋友的一句真心的安慰;愛是你迷茫時量在心頭的明燈;愛是災難來臨時,素不相識的人伸出的援助之手;愛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精魂……愛能創(chuàng)造奇跡。大愛無言,人間有義,閱讀鑒賞的過程實質(zhì)上也使學生完成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五、豐富教學內(nèi)容,陶冶學生情操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增強學生對文章的親切感,根據(jù)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及實際學習需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增刪,通過激發(fā)興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來激活教學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好方法。
例如《黃山奇石》是一篇自讀課,學生對自讀課往往重視不夠,而在學習寫景狀物類的文章時,令學生向往的不是單純的文字描述,而是在通過作者的描述了解景點的相關知識之余,能看到一些生動形象的畫面,使其產(chǎn)生一睹為快、身臨其境之感。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本課在導入時采用了啟發(fā)誘導策略,在教學中穿插大量圖片,并輔以適當?shù)恼Z言說明,使學生產(chǎn)生偷悅、激昂的情緒,對名山更是贊嘆不已。從而協(xié)調(diào)了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需要之間的關系,達到了引發(fā)學生的快樂——興趣激情的目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熱愛祖國山川的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隨著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中的情感教育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重視,因為情感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社會生活中最直接的體驗,而小學生的情感體驗比較少,相應價值觀還未完善,語文教育作為人類思想的基礎教育課程理應承擔起對學生情操培養(yǎng)的任務,小學的各項啟蒙教育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產(chǎn)生深遠影響,只有在小學階段形成正確的情緒表達能力、健康的審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情感體系,才能為日后形成科學、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情感培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