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高峰
【摘要】 目的 探討單邊外固定架可吸收螺釘治療四肢不穩(wěn)定骨折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26例采用單邊外固定架配合可吸收螺釘使四肢不穩(wěn)定骨折變成穩(wěn)定性骨折,外固定架對斷端軸向加壓,術后均獲得10-21個月隨訪(平均156個月),患者主觀滿意度評價臨床療效。結果 26例四肢不穩(wěn)定骨折均達到解剖復位,定期X線檢查,術后均獲得骨折全部愈合,未發(fā)生骨折再移位,切口均一期愈合。結論 單邊外固定架可吸收螺釘治療四肢不穩(wěn)定骨折固定牢靠,術后骨折愈合快,關節(jié)功能恢復良好,是一種創(chuàng)傷小、安全有效、操作簡便的方法之一。
【關鍵詞】 單邊外固定架;可吸收螺釘;四肢;不穩(wěn)定骨折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5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858-02
單邊外固定器治療四肢骨折,特別尺橈骨、脛腓骨易受直接暴力損傷,如重物撞擊、車禍等引起嚴重軟組織損傷的開放性、粉碎性、復雜的斜形、粉碎性不穩(wěn)定骨折。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采用單邊外固定架配合可吸收螺釘治療四肢不穩(wěn)定骨折26例,使四肢不穩(wěn)定骨折變成穩(wěn)定性骨折,外固定架對斷端軸向加壓,該類型骨折可獲得和維持骨折復位,且操作簡單,隨訪觀察表明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齡19-65歲,平均427歲。直接暴力損傷16例,間接暴力損傷10例,開放性骨折2例。骨折類型:斜行、螺旋骨折17例,蝶形骨塊粉碎骨折11例。骨折部位:上肢18例,下肢8例,就診時間2小時-2天。
12 上肢手術方法 常規(guī)傷肢備皮,手術在臂叢麻醉下進行,取仰臥位,患肢綁扎氣囊止血帶,常規(guī)皮膚消毒、鋪單后,中上段骨折常規(guī)應用上臂前外側縱行小切口,下段骨折應用后側縱行小切口,合并橈神經損傷者,采用前外側縱行切口以便探查神經。術中首先清理骨折斷端血腫肉芽組織,將肱骨、橈骨干骨折復位,斜行螺旋型骨折用鋼絲捆扎固定1-3匝,有蝶形骨塊者先用可吸收螺釘將其固定于近或遠端,使粉碎不穩(wěn)定性骨折變?yōu)橄鄬Ψ€(wěn)定性骨折在上臂外側行單臂外固定架固定。鉗鈍性分離直達骨皮質,將定位外套及管芯插入切口頂住骨皮質,取出管芯,用錘子輕敲外套管,使套管的尖端固定于骨皮質。鉆孔時鉆頭長度適宜,擰入長度合適的特殊固定螺紋釘,長度超出對側骨皮質大約1個螺紋為準。依次置入4根平行固定釘,固定釘應與骨干縱軸垂直。下段鉆孔時應避開橈神經的走行以防損傷,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縫合傷口。
13 下肢治療方法 麻醉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脊麻(也可根據(jù)情況采用局麻)借助C型臂或床頭X線機進行操作,如無上述設備,也可采用局部有限侵入手術在直視下協(xié)助復位[1],患者取仰臥位。開放性骨折先予以創(chuàng)口徹底清創(chuàng),去除失活及血供差的組織。用生理鹽水多次沖洗,再用雙氧水、淡碘伏沖洗,根據(jù)情況延長或另行小切口,顯露骨折端,將粉碎劈裂的骨折用可吸收螺釘行有限內固定,使粉碎不穩(wěn)定性骨折變?yōu)橄鄬Ψ€(wěn)定性骨折。由小腿前內側進針,在骨折的近端和遠端的合適位置各做2處約1cm長的縱切口。切口之間的距離為15-35cm。用血管鉗鈍性分離直達骨皮質,將定位外套及管芯插入切口頂住骨皮質,取出管芯,用錘子輕敲外套管,使套管的尖端固定于骨皮質。鉆孔時鉆頭長度適宜,擰入長度合適的特殊固定螺紋釘,長度超出對側骨皮質大約1個螺紋為準。依次置入4根平行固定釘,固定釘應與骨干縱軸垂直。對創(chuàng)面難以閉合者,盡量用軟組織覆蓋骨創(chuàng)面或橋形、舌形、肌蒂瓣轉移等方法一期閉合創(chuàng)面,避免骨組織裸露,防止術后骨壞死二期植皮,根據(jù)污染程度及創(chuàng)傷程度放置引流管。
14 術后處理 術后要抬高患肢,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3-5天,預防釘眼感染。釘眼皮膚用75%的酒精每天滴2次,術后24-48h拔除引流管,觀察骨折端的穩(wěn)定及針眼情況,必要時給予調整和處理。3d后開始進行手指、肘關節(jié)、膝踝關節(jié)伸屈功能鍛煉,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jié)僵硬。治療期間注意釘?shù)榔つw消毒保持清潔干燥,2周傷口拆線后出院并繼續(xù)指導功能鍛煉。
2 結 果
21 26例四肢不穩(wěn)定骨折均達到解剖復位,定期X線檢查,術后均獲得10-21個月隨訪(平均156個月),骨折全部愈合,未發(fā)生骨折再移位,切口均一期愈合。
22 并發(fā)癥 本組主要為針眼淺表感染,共1例,換藥后感染消失。固定鋼針松動1例,經調整后未造成明顯不良后果。所有病例無一例發(fā)生血管、神經或醫(yī)原性肌腱損傷等并發(fā)癥。
3 討 論
單邊外固定架治療閉合性骨折時,外固定架通過加壓、牽引及中和位固定幾種施力方式,利用力學原理達到骨折整復、固定牢靠的目的[1]。不一定嚴格要求遵從先閉合復位、在復位困難或復位不佳時才采用切開復位的規(guī)則,應該要根據(jù)骨折具體情況而定。對術前估計閉合復位較困難,特別是對多段骨折、粉碎骨折、螺旋骨折等骨折閉合復位困難時,應行切開復位。固定針應避開病灶、創(chuàng)面,固定針應在傷骨的中軸進針,同一平面平行,與骨干縱軸垂直;在上下骨折端至少要各穿2根固定針,兩針間距不應<30cm,從而使骨折獲得良好的復位,且增加其穩(wěn)定性,嚴格控制鉆頭及固定針的深度,避免神經、血管的損傷,外固定架為髓腔外固定,要達到最大的力學穩(wěn)定性、減少杠桿作用,要求外固定架越靠近骨骼越好,以距皮膚1-2cm為宜[2]對于粉碎性骨折,通過可吸收螺釘或鋼絲的有限內固定,使其變成橫形、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有利于骨折端的解剖對位,為外固定架縱向加壓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這樣不但手術時間縮短,復位成功率較高,同時可避免因閉合復位時反復操作導致骨折端進一步損傷。在采用切開復位時要根據(jù)骨折的不同類型及復位難易程度選擇切口大小,一般均采用小切口,以滿足復位為度。本組采用可吸收螺釘固定的有限內固定,消除了骨折斷端再移位的不穩(wěn)定因素,從而變不穩(wěn)定性骨折為穩(wěn)定性骨折,再加上外固定支架的作用,內外結合固定牢固,26例四肢不穩(wěn)定骨折均達到解剖復位,術后均獲得10-21個月隨訪(平均156個月),骨折全部愈合,未發(fā)生骨折再移位,切口均一期愈合。外固定架具有結構簡單輕便、材料強度可靠、操作靈活簡便、力學穩(wěn)定、功能齊全等優(yōu)點,在治療四肢骨折方面已被認可[3]。良好的外固定手術應達到復位滿意,固定牢固,操作簡單[4],切口小,創(chuàng)傷輕,骨膜剝離少,骨折斷端血運破壞少,使骨折部醫(yī)源性的破壞降低到盡可能少的程度[5]。單邊外固定架可吸收螺釘治療四肢不穩(wěn)定骨折,二次手術拆除外固定架無需麻醉等優(yōu)點[6],其適應證有了進一步擴大,己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脛骨干的閉合骨折,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7]。并發(fā)癥本組主要為針眼淺表感染,共1例,換藥后感染消失。但內固定術后感染或感染性骨折者,常需去除內固定[8]。
綜上所述,單邊外固定架可吸收螺釘治療四肢不穩(wěn)定骨折固定牢靠,術后骨折愈合快,關節(jié)功能恢復良好。是一種創(chuàng)傷小、安全有效、操作簡便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李文峰,侯樹勛,章亞東,等單側外固定器治療四肢骨折的適應癥和并發(fā)癥的探討[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00,2(4):212-214
[2] 鄭男生,黎早敏,林堅平,等外固定支架生物學固定在脛腓骨骨折中的應用[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4,6(4):474-475
[3] 李文鋒,侯樹勛,章亞東,等單側外固定器治療四肢骨折的適應證和并發(fā)癥探討[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00,2(4):212-214
[4] 李忠,王大偉,楊曉飛,等單臂外固定器法聯(lián)合加壓螺釘固定治療脛腓骨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02,8(1):53
[5] 王亦聰BO與AO的不同之處[J]骨與關節(jié)雜志,2002,17(1):3-5
[6] Temple J,Santy JPin site care for preventing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external bone fixators and pin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4,(1):CD0045-51
[7] 元向同,朱海濤,蔡國強,等小切口復位單側外固定架固定術治療脛腓骨骨折療效探討[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2,10(9):872-873
[8] 王培剛,劉仲,陳富楊,等組合式外固定器治療內固定后骨折不愈合[J]中華骨科雜志,2001,(21):573
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