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
摘要:任何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因此需要我們在閱讀時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和深刻的感悟能力,這樣才能從作品中透視出文章的意蘊和所要體現(xiàn)的時代背景。本文試圖從《蜀道難》一詩中,縱觀李白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特色:新奇的想象力、驚人的藝術夸張手法、磅礴浩大的氣勢,通過對蜀地山川秀美山河的描繪,表達詩人對祖國大好江河的滿懷激情和無比熱愛,同時又流露出他對當時軍閥割據局面的深深憂慮。
關鍵詞:李白 詩歌 藝術特點 夸張
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性格豪放不羈、感情愛憎分明、想象力高深莫測,他繼承和弘揚了前代浪漫主義詩人的創(chuàng)作成就,通過驚世駭俗、不拘一格的筆墨,抒發(fā)詩人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猶豫、徘徊,心中無法排遣的憤懣、憂慮,同時對當時腐朽的封建社會及黑暗政治進行了猛烈抨擊。以下我們將分析《蜀道難》這首詩中李白的創(chuàng)作特點。
一、《蜀道難》創(chuàng)作背景
開元十八年,三十歲的李白因為在地方懷才不遇,于是第一次只身來到繁華的長安城,他認為自己滿腔才華,可凌駕相如之上,朝廷又在廣納賢才、廣開才路,必然會有自己施展的空間。他滿懷熱忱地在長安拜見了當朝宰相張說,竟然遭到了一番愚弄,張說父子嫉賢妒能,有意將李白幽禁在終南山玉真公主別館。李白苦悶至極,多次奔走于王侯將相之門,卻無人收留他。后來幾乎誤入歧途,幸得友人陸調搭救。李白落魄潦倒之時,那些達官顯貴的子孫們盡管碌碌無為,卻扶搖直上,仕途得意。李白以身許國、懷才抱玉,卻投報無門,最后敗興而歸。《蜀道難》創(chuàng)作背景,恰恰就是李白第一次入長安的經歷。
二、從《蜀道難》看李白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特點
(一)大膽的夸張
在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夸張是最常使用的表現(xiàn)手法,夸張往往會給予讀者心理和生理以極大的刺激,既能使事物的本來面貌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同時又產生了強烈的力量和動人的藝術效果。在《蜀道難》這首詩歌中,李白恰恰很好地運用了這種夸張的手法,充分體現(xiàn)了蜀地山川的巍峨險峻,通過夸張手法的運用,對山、水、情、事等進行淋漓盡致的刻畫和描寫,突出了山水的本質特征,在人們面前呈現(xiàn)出一種比原來的形象更加豐滿和具體的姿態(tài),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震撼效果和深刻的感受。現(xiàn)實生活中,其實不存在這種“連峰去天不盈尺”的景象的,但在藝術作品中卻可以采用,這是藝術家們的權利,既不歪曲事物的形象特征,同時又達到一種“夸而有節(jié),飾而不誣”的藝術魅力,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和客觀事物的真實形象,通過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生動、真實、立體、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二)神奇的想象
表現(xiàn)事物形象的基本手法就是想象,它是藝術構思的靈魂,所謂“規(guī)矩虛位,刻鏤無形”,就是將藝術形象從無到有,通過豐富的想象力,成功地表現(xiàn)出來。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風以極高的評價“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碧迫艘蟋幰苍@樣評價李白的《蜀道難》,可謂是“推奇又之奇”。二人都認為在李白的詩歌中,具有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可以用“縱逸”來形容,簡直是超乎人的想象力,層出不窮、變幻莫測,他的想象空間遼闊深遠、無所能及、忽而白晝、忽而月夜、忽而深谷、忽而高山,詩人縱橫馳騁,借助于這種奇特、自由而又豐富的想象力,將蜀道山川間的黃鶴之飛、六龍回日、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超乎尋常的藝術形象,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同時在自己的詩篇中,通過對這些藝術形象的組織和再現(xiàn),很好地詮釋了作品主題,詩歌也因此產生了一種飛騰神奇、直抵九霄的氣勢。
(三)濃烈的感情
想象和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都是在詩人的駕馭和主觀情緒支配下進行的。作家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必須達到一種“觀海則意溢于?!?、“登山則情滿于山”的意境,這樣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才能達到一種鮮明、強烈的感情色彩的境界。縱觀《蜀道難》全詩,字里行間都有一種驚異、贊嘆的情緒流露出來。如詩的開始,就發(fā)出一聲驚嘆“噫——吁喊!危乎——高哉!”這種震撼人心的效果非常強烈的。其后通過描繪每一段具體的事物,每一句詩句都是詩人主觀感受的抒發(fā)。先描繪,后感嘆,在讀者心上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能更加清晰地認識自然事物的風貌。
(四)語言形式的靈活多變
作為樂府古體,《蜀道難》這樣的詩歌主題,并沒有嚴格限制韻腳、平仄、句數和字數,采用靈活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李白對這種詩歌體裁的特點能充分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使詩歌的語言風格和形式更加流暢生動、行云流水、活潑自由。全詩的句型長短錯落有致,這是根據內容而定的。長句的運用,是前半部分詩的主要特色,通過運用夸張手法,形象地表現(xiàn)出蜀道的高山險峻、氣勢恢宏、暢達奔放。而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來描寫劍閣的險象環(huán)生、跌巒起伏、跳蕩有力,通過這種語言節(jié)奏來釋放作者緊張驚恐的情緒。詩人正是通過這種千句一律、平平板板、縱橫崛奇的語言形式,表現(xiàn)出變化多端、動蕩起伏、充沛強烈的情感,將內心豐富的情緒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來。
(五)詩歌節(jié)奏的和諧靈動
《蜀道難》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音律和諧,從開篇的“使人聽此凋朱顏”到詩歌的后半段,韻腳都在隨著內容表達需要而發(fā)生改變,讓整首詩讀起來都動人、雄壯、極具詩歌的音韻美。七言句是句式的基本句,句式靈活多變,既有駢體,有著散文筆意,極好地服務于主題。詩人為了將蜀道之難更加突出的表現(xiàn)出來,寫下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同時在詩首、詩中和詩末反復三次運用,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蕩氣回腸、低回哀婉,寄寓了詩人對人生的無限感慨。
(六)鋪述中融入傳說和神話,使詩歌的縱深感增強
李白的詩歌,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在對蜀道的描繪時,將傳說和神話融入進去,使詩的意境更加豐滿,開篇連用一個夸張、兩個驚呼、三個感嘆,出語不凡,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在面對險峻蜀道時所發(fā)出的由衷的贊嘆。繼而詩歌又峰回路轉,開始鋪設蜀道的傳說和神話,“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詩人將筆觸伸向遠古時代,對秦地溝通、蜀國開國的歷史進行描述。“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詩人以空間為序,對中段的高峻險惡、北段的盤旋曲折進行了鋪述,最后集中筆墨對劍閣進行描繪,體現(xiàn)了天下雄關的恐怖崢嶸,既使詩的意境進一步拓寬,又涇渭分明,使詩歌的縱深感進一步增強。
三、結語
李白是我國詩歌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詩風自然、真誠、飄逸、雄渾,毫無矯揉造作,常常借助于雄偉瑰麗意境的描繪,折射出時代背景和詩人深沉的內心世界,對后代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作為李白詩歌中的代表作《蜀道難》,有著氣吞山河的宏偉氣勢,產生了扣人心弦的力量,其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一直以來都為后人所歌頌和贊美。
參考文獻:
[1]韓偉芳.《蜀道難》深度賞析[J]. 職業(yè)技術,2008(06):94.
[2]郭建偉,周梅.雄關蜀道真如鐵,詩仙當年從頭越——李白開元三至八年間由蜀道入長安說[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01):13-15.
[3]陳定宏.李白《蜀道難》寓意考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07):24-25.
[4]李平.談《蜀道難》的思想內容[J].文學教育(上),2009(03):75.
[5]溫虎林.杜甫蜀道紀行詩論略[J].甘肅高師學報,2010(0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