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秋
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它運用旋律、節(jié)奏、和聲、音色等各種音響來塑造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它是諸多藝術種類中最具感染力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而其本身也具有高效的美育價值。音樂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對美育教育影響深遠。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如何充分挖掘音樂的內涵,把美展示給孩子,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途徑。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美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實踐為主線的教學原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尤為重要。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盡量采用開放式教學,努力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新穎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沐浴在優(yōu)美的情境里,充分地感受美,情感得以激發(fā)和深化。
創(chuàng)設音樂教學環(huán)境,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喚起學生對美的注意,當學生進入一種特殊環(huán)境面對特定的審美對象,耳聞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滿新異性的事物,新鮮感便會油然而生。例如低年級教材中《大鹿》一課,內容和曲調都很簡單,講的是大鹿保護被追趕的小兔子,體現(xiàn)出了小動物之間團結互助的友愛之情。于是,根據(jù)內容從情感入手,我是這樣設計和安排的:課前在黑板上畫出一幅大森林圖案的背景,然后準備一些鮮艷生動的圖片,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鳥、房子、獵人等,把他們貼在以森林為背景的畫面上,學生一走進教室,仿佛置身于輕松、有趣、美麗的大自然之中,黑板上生動的畫面打動并吸引著每一雙眼睛。孩子們井井有條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轉睛地看著生動而豐富的畫面,可謂出神入化了,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組織教學的語言便進入正題。我輕輕地問:“同學們,我們來到了什么地方呀”?“美麗的大森林”。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回答。隨后我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發(fā)聲練習、節(jié)奏訓練……而是讓學生們講一講大森林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同學們躍躍欲試,豐富的情感激起活躍的思維,孩子們自由地暢想在美的世界里。他們的想法新奇各異,十分有趣,不知不覺中歌詞的內容已被學生們自己講了出來。在講故事的同時我在鋼琴上輕輕彈出了歌曲的旋律,在無意識中學生們接受了《大鹿》這首歌的曲調和歌詞,漸漸地唱會唱準并領悟了歌詞的意義。在孩子們全身心投入表演時,那歌聲、動作、表情無不表達出互助友愛、懲惡揚善的愛心。在這種愉快的氣氛中,淡漠了教師教的痕跡,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
二、表情演唱抒發(fā)美
唱歌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通過歌唱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旋律美、音質美、歌詞美、意境美。一首歌曲,從識譜到會唱到帶著情唱,有些需要感受,有些需要理解,有些需要表現(xiàn),往往在表現(xiàn)的時候更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差異。有的學生會很動情很投入,而有的則聲音極小無動于衷。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對音樂是麻木的,如果這時候老師以“不認真”為名斥責學生,那么我想他以后也許因此不愿開口唱歌。奧爾夫認為:“完全沒有音樂感覺的孩子是罕見的,幾乎每個孩子從某一點上都可以進行開導和促進”。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不同的角度去啟發(fā)、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音樂教材大多是文情并茂的作品,具有鮮明的美的形象,每一首曲子都能展示一副美的圖畫,給人以視覺美和聽覺美。教唱歌曲決不能單純教孩子唱會一首歌,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感受到美,受到藝術上良好的熏陶,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教學《嘀哩嘀哩》這首歌,為了讓孩子門感受春天的美,課前,我讓學生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上課時,我導言入題:“都說春天是五彩繽紛、百花齊放的季節(jié),那么,春天到底美在哪兒?小朋友,你們找到春天了嗎”?因為有過切身體驗,孩子們發(fā)言踴躍,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紹自己找到的春天。接著,用多媒體展示春天的景象,并富有激情地朗誦:山青了,樹綠了,小草偷偷的探出小腦袋,柳樹吐出了新芽,小鳥在枝頭上唱著動聽的歌,春姑娘把鮮花撒向大地。春天再次映入孩子們的眼簾,他們被這迷人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至此,學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并將這種情感帶到歌曲學習中,在美的情境,美的享受中學會了這首歌,真正體會到歌詞美,旋律美,春天更美。
三、欣賞教學感受美
樂曲欣賞是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聽覺聆聽音樂作品,從中獲取音樂美的享受,滿足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樂以其音響的魅力,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變化,抑揚頓挫,迂回曲折,在動與靜、高與低、快與慢、緊與松的對比組合中無一不蘊涵美的因素,顯現(xiàn)出它獨有的魅力,從而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們感情的波瀾。它以其音響本身的美,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陶冶他們的情操。
如欣賞《黃河大合唱》中的“保衛(wèi)黃河”,在聆聽的過程中讓學生用音樂要素對旋律進行分析,作品中起伏的旋律,緊湊的節(jié)奏,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強,感覺中華民族的崛起就像黃河之水一樣洶涌澎湃,一往無前。學生用音樂要素對作品邊分析、邊體驗、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接受潛移默化的感染,培養(yǎng)學生鑒賞音樂的素質。在欣賞教學中,學生只有理解音樂情感,這對學生理解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應把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貫穿于欣賞教學的始終。
又如欣賞管弦樂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細膩的筆觸,為人們刻畫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樂曲顯得格外優(yōu)美寧靜。把月落前江面甜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細致入微。從那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洄曲水、花影層疊、水云深處、漁歌晚唱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樂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將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層層漣漪的湖光山色演繹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聯(lián)翩,猶如一幅幅清麗淡雅的水墨丹清在你眼前徐徐展開,令人陶醉,仿佛把你帶入這美麗的春江去暢想,去遨游。此時此刻,樂曲的魅力與學生的心靈在碰撞、在交融,獲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與此同時,教師因勢利導見機而行,指導學生在今后欣賞音樂作品中,要多聽、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領悟、去體會樂曲所表現(xiàn)的音響美、音色美、配器美、和諧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四、指導學生創(chuàng)造美
為了在音樂課中以美悅情,我們要常常為孩子創(chuàng)設多變的情景。培養(yǎng)濃厚的情緒,激發(fā)豐富的情趣,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音樂活動中賞心悅目、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美,感受美,并去創(chuàng)造美。《小雨沙沙沙》是一首活潑的兒歌。歌曲學會后,教師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恰靜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讓學生參與即興創(chuàng)造。有的孩子扮演小雨,有的孩子雙手手腕相靠,掌心相對,托在下巴外,作種子發(fā)芽狀,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在音樂的伴奏下,孩子們翩翩起舞,不僅感受了美,更表現(xiàn)了美。學生通過自己編排表演,既興趣盎然地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創(chuàng)造能力和審美觀。
綜上所述,學校的美育教育,是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動力,是培養(yǎng)人格的工具。做為學校美育傳播者的音樂教師,應該讓學生主動去感受、體驗、觀察、比較、分析,明確自己在課改中的位置。教師不僅要挖掘音樂教材中美的各種因素,而且還要善于啟發(fā)誘導學生以美導行,使他們在學校美育教育活動的實踐當中,自己去認識美、體驗美、掌握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