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紹東
父親的背桶
故鄉(xiāng)有很多的事難以忘懷,因為故鄉(xiāng)的記憶里有快樂、有童年。童年的故鄉(xiāng),它一直躲在歲月的底部,活在人們的心坎上。在我的記憶歲月中,鄉(xiāng)情、親情碼了一層又一層,其中父親的背桶就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父親今年76歲,看著他那佝僂的背,我就會想起當年父親背過的背桶。雖然父親背過的大木桶早已日漸模糊,但我依舊能清晰地想起父親從前從遙遠的路途上背著大木桶邁著沉重而緩慢的腳步歸來的樣子。
老家地處山區(qū),不僅經(jīng)濟條件差,交通不便,干旱缺水是常有的事。沒有井水,沒有自來水,一年過了三、四月就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背水吃,一直要到雨水落地才告結(jié)束。為了節(jié)省時間,減少路途的來回,父親就請來木匠用羅漢松樹板一塊一塊地拼起來,箍了一支一米多高,直徑有50公分大小的大木桶,在老家又叫背桶,專門用來背水吃。一桶水一次可以裝兩挑水的量,足有七、八十公斤左右。這支桶一直跟隨父親了很多年,那時父親每背一桶水僅來回就要走一個多小時,所以背水就成了男人最重的家務勞動之一。然而父親卻不管路途多遙遠,總是堅強地背水回來。每次父親把拴住背桶的背板(一種勞動工具)卡到肩上時,感覺那就是一把貧窮落后的枷鎖。我家上下有八口人,再加上一些家畜,用水量是夠多的了。當時我們兄弟姊妹都還小,所以背大木桶的任務就落在父親一個人的身上,他每天都要早上一趟,傍晚一趟地背著大木桶踏著坎坷曲折的山路去背水。早晨,大多數(shù)人還在夢香之中,父親就已經(jīng)起床。當我起床時,父親已邁著緩慢而沉重的腳步背著木桶向家中走來了。黝黑的臉上滿是汗珠,墊被用的羊皮褂都讓汗水浸透了。就這樣一天要來回二次,可父親從不說聲“累”,脊背也慢慢被壓駝了,但他仍是那樣頑強地堅持著。從家到背水的地方大約有2公里,來回就有4公里。而且出門不是上坡就是下坎,回來時由于負重前行,沒走多遠父親就氣喘咻咻,頭上的汗水順著臉龐不斷地流下來,滴答滴答的汗水打濕了衣服,打濕了羊皮褂,也打濕了我的心??粗赣H的艱辛,我曾經(jīng)抱怨過祖先,為什么選擇這樣的居所,但是抱怨是無法改變現(xiàn)實的。有時我也背上一個葫蘆,屁顛屁顛的跟在父親后面去背水。那時還沒有塑料桶之類的東西,母親種植的葫蘆個大皮厚,是最好的裝水容器。通常我們就把成熟老透了的葫蘆拿回后曬干,一部分鋸成兩瓣當瓢用,有的就鋸開一個口子,然后用自制的像挖耳勺的鐵絲乘濕將瓤和籽掏干凈,將外皮刮干凈晾干,再加上一個與葫口相當大小的軟木塞子,有時就用玉米棒代替塞子,然后用篾編織一個外套,把葫蘆固定起來,拴上一股背索就成了運水的工具。家里人上山、下地,或者出遠門干勞動,都用他裝涼水解渴。雖然我跟父親每次背的水不多,但覺得自己也盡了一份力,感覺心情舒服。在老家那條背水路上,不知留下了父親的多少足跡和汗水,也留下了我辛酸的記憶。
改革開放后,家鄉(xiā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引來了自來水。這個曾哺育過我們?nèi)胰说拇竽就暗玫搅藦氐椎男菹?。背桶也從此改變了他的用途,被母親用來裝紅豆、玉米之類的雜糧。背水吃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背桶、背水葫蘆就成了歷史的見證。如今我離開老家已經(jīng)有20多年,不僅沒有挑過水,也沒有再看見有人用背桶或者葫蘆背水了。每天無論是進廚房,還是上衛(wèi)生間,打開水龍頭看著嘩嘩流淌的自來水時,我就會想起我們家的大木桶,想起我曾經(jīng)背過的葫蘆,想起父親曾經(jīng)走過的背水路,仿佛那就是父親從前的汗水……。
母親的千層底
自從母親離世后我就再也沒有穿過千層底的布鞋了,掐指算來已有32年。在我的記憶中,從我能下地走路,穿的就是母親一針一線縫制的千層底布鞋。是千層底為我鋪墊了舒適的路,是千層底伴隨我走過童年又步入了青年、中年。
想起母親做千層底,光是工藝就很復雜,每次母親總是把我們兄弟姊妹的破衣爛衫找來,拆出一塊又一塊的裱布,然后找來苦練子果熬成粥作為粘合劑,再把裱布一層一層的裱起來,曬干后再按照鞋樣的大小剪出鞋幫,然后進行加工。而鞋底則用干了的筍葉做襯,再用無數(shù)層的布疊加起來,然后用麻線一針一線的納均勻,一張千層底形成了,再把鞋幫上到千層底上就成了千層底的布鞋。
小時候的我雖然穿過草鞋,但從沒有光過赤腳,這全得益于母親對兒女的疼愛。那年月農(nóng)村人對于皮鞋根本想都不敢想,一年到頭能夠買一雙黃膠鞋(解放鞋)就是一種奢望,能夠有一雙剪子口的千層底布鞋就是一種滿足,直到我上高中時穿的仍然是母親做的千層底。一雙千層底布鞋有時候穿不了兩個星期就爛了幫、破了底,因為那時候縣城還沒有柏油路,學校每天出操跑的都是砂石公路。每個月回家時,看著從縣城回去的我穿著的是破爛的鞋,母親唯有的只是心疼,然后又在夜晚的煤油燈下,一針一線細膩地納出一雙新的千層底布鞋讓我?guī)稀:髞?,縣城里有了塑料鞋底,也有了旅游鞋、運動鞋……當我看到別人穿著這些嶄新、洋氣的鞋時,我就覺得自己腳上的千層底鞋太寒酸、太土氣了,做什么事兒都顯得底氣不足,就連籃球場上也不大愿意去。有一次回家,我小聲小氣地跟母親說,我想穿運動鞋,哪怕是塑料底的布鞋也行,母親說:“運動鞋很貴,我們家哪有錢給你買,我剛給你做了一雙布鞋,等穿壞了再說”。我覺得非常委屈,賭氣地穿著母親納的千層底鞋就回縣城上學去了,母親在身后喚我我也假裝沒有聽見。當我第二次回家時,母親小心翼翼地捧出一雙塑料底的松緊鞋來,我欣喜若狂,當即就把它穿上,而把另一雙母親新做的千層底給隨意丟在了床底下,現(xiàn)在想來,那時的我實在是太不懂事,也太不懂母親的心了。母親根本沒有做過塑料底的松緊鞋子,她是怕我在學校吃苦,怕我被別人看不起,就賣了家里的一只老母雞給我換回了塑料底、松緊布、黑呢絨布,還要多方討要松緊鞋樣,向別人請教制作方法,邊學邊做出來的。而母親納的千層底,則是她撫摸了不知多少遍、熬去不知多少個夜晚、經(jīng)過不知多少道繁雜的工序、手指上不知挨了多少針、凝聚了母親對兒子愛心的得意之作??!
30多年過去了,我有了固定的收入,又做了城里人,腳上的鞋子換了一雙又一雙,款式換了一款又一款,但我始終忘不了30年前母親為我縫制的千層底、松緊鞋。而今穿慣了運動鞋、旅游鞋、皮鞋的我多想再穿一雙母親當年一針一線縫制的千層底或是松緊鞋啊,而這樣的想法如今已然成了奢侈,因為母親早已離我而去!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每當我念到這句感念母親的名句時,我的眼前總會浮現(xiàn)出母親在煤油燈下熬夜為我縫制鞋子的背影,我的眼淚就會不禁簌簌落下,而如今每當我換新鞋時,我就會感到對母親有一種愧疚,就會想起母親,想起母親的千層底,想起母親的松緊鞋……
奶奶的火燒粑粑
不知不覺中繁忙而又緊張的一周就過去了,工作之余愛好單一的我陪孫子游玩就成了我的唯一“愛好”,有一個周末,我和愛人領著小孫子去逛超市,剛有一歲半開始咿呀學語的小孫子走到副食品柜臺前,看著琳瑯滿目的各種各樣糕點,一會指指這樣,一會又指指那樣,不知道要買什么才是最好的。最后為了滿足小孫子的喜好,只能每個品種選擇了一點,孫子高興了我們也就滿足了?;氐郊?,看著小孫子津津有味的吃著糕點,突然引起我對童年的回憶。
在我小時候,國家困難,物資匱乏,家庭貧困,吃糕點是一種奢望,想都沒有想過,偶爾吃到一分錢一顆的“水果糖”也就足夠滿足了,唯一希望的是能夠吃上奶奶做的火燒粑粑?;馃昔尉褪躯滛昔?,是把面粉做成餅后放到火塘的熱火灰里烘烤熟后就可以吃。六、七十年代,家里吃的糧食主要是玉米、小麥和大米。小春這一季生產(chǎn)隊分的糧食是麥子,麥子磨成面粉后吃法很多,可以搟成面湯,可以做成硬面的麥粑粑、可以調(diào)成漿攤成面餅、可以做成“面疙瘩”或捏成“面耳朵”,帶湯煮著吃。每年中秋節(jié)時各家各戶還用麥面自己做月餅,也叫麥粑粑,但這可不是那種硬面粑粑,而是用油來和面,加糖或蜂蜜,還嵌上核桃仁或者芝麻仁、紫蘇仁之類,兩面烤成的大酥餅,這是高級的麥粑粑,只有過節(jié)的時候才能吃到。但我百吃不厭的還是奶奶做的火燒粑粑,奶奶做的火燒粑粑總是又酥又香,還頂飽。那時候我們老家燒火做飯用的都是柴,家家戶戶都有火塘,奶奶就經(jīng)常做火燒粑粑給我們吃,奶奶做火燒粑粑很是講究,她總是先把麥面揉透并在揉面的水里放上一點點小蘇打,小蘇打不多也不能少,放多了烙出來的麥粑粑色澤放黃,吃了不經(jīng)餓,放少了燒出來的麥粑粑就會變硬,把麥粑粑放在鍋里兩面烙硬后,就趁熱放到火塘燒熱的灶火灰里慢慢地加熱兩面烘烤,經(jīng)過這樣炮制,純正的麥香味就會洋溢出來,吃起來非常爽口,那時候采用這樣的烘烤方式做出來的麥粑粑還別有一番風味。有時候奶奶怕我上學肚子餓,總要提前放一塊火燒粑粑在我的書包里,每當吃到奶奶做的火燒粑粑時我就感到很幸福。在我的記憶中,我小的時候,父母親出遠門趕集,沒有錢吃館子,只能帶著火燒粑粑,到離村較遠的地方干勞動,帶的也是火燒粑粑,只要帶著火燒粑粑,肚子餓時捧一口山泉就可以當飯吃,那時火燒粑粑是農(nóng)村人必備的干糧,就好似現(xiàn)在的方便面、面包、漢堡包。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一天天長大,小學畢業(yè)后離開了農(nóng)村,來到了縣城,讀完了初中、高中......直到參加工作,奶奶的火燒粑粑就是我最大的守候。
遺憾的是在我工作后的第三年奶奶便離開了我們。從此我再也吃不到那個還帶著記憶溫度的火燒粑粑了。奶奶走了,我相信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她再也不用做那些永遠也做不完的家務活,再也不用為我的溫飽擔憂了。盡管現(xiàn)在城市和鄉(xiāng)村的生活都很好,但身在都市,仍然戀戀不忘孩童時代的火燒粑粑,除了迷戀那在火塘里燒得橙黃噴香的粑粑外,就是享受這制作粑粑的過程?,F(xiàn)在面粉制作的各種糕點應有盡有,但我仍然無法忘記家里燒過麥粑粑的火塘,更無法忘記奶奶的火燒粑粑。
大叔的旱煙袋
大叔愛吸煙,但很少吸紙煙,因為他怕吸紙煙花錢,而且容易上火。所以大叔自從會吸煙后,他吸的都是自家栽種的旱煙,旱煙在我們老家又叫草煙。
每年栽煙季節(jié),大叔都會把家里通風向陽的菜園或者自留地拿出一塊來栽旱煙。大叔對自己栽種的旱煙很是講究,澆水、施肥、鋤草都是自己親自動手做。旱煙成熟后,采收、編串、涼曬、包捂道道工序都做得很認真。每到采收旱煙的時候,大叔就會扯兩根幾丈長的草繩,一端打成結(jié),平行地放在地上,將成熟的煙葉三五片一扎,夾在兩根草繩中間,然后將草繩交叉拉緊,用腳踩著,再夾煙葉,再交叉拉緊。待到草繩用完的時候,編好的煙葉也有兩丈來長了。然后在曬得到太陽的土基墻上定上釘子或者木樁,再把編好的將煙葉掛上去在太陽下晾曬,晚上再抬進來,如此往復。于是屋子里充滿了濃濃的煙草味,雖有些沖人,卻也有十足的男人味。喜愛旱煙的男人們無事的時候,也會到大叔家癡癡地看這些煙葉,一臉的期待。等煙葉完全曬干了,就從草繩上取下來,用蓑衣一卷,上面壓上土基或者石頭等重物,讓它回潮、成形,再扎成把,精心貯藏起來。做得好的,成了男人們吹牛的本錢。有客人來,便把那黑油油、油汪汪的得意之作拿出來秀一秀,品一品,其樂無窮。
讓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大叔的旱煙袋。小時候,在我的印象中,大叔常用的旱煙袋是豬尿泡,每年殺年豬,大叔都會把唯一的一個豬尿泡留下來,經(jīng)過用力的搓揉后裁剪開,曬干后就把剪成三寸左右長的旱煙包到里面,隨身帶著。他說這樣可以保持旱煙的干濕度,不會太潮濕也不會太干糙。每天,不論是上山放牛羊還是下田干農(nóng)活,大叔都會隨身帶著用豬尿泡包裹著的旱煙袋。只要有空或者遇到有喜歡吸旱煙的同伴時,大叔就會拿出用豬尿泡包裹著的旱煙卷上一支,吧嗒吧嗒慢慢品味,看著大叔有滋有味吸煙時的樣子,就好像他在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味旱煙給他帶來的人生樂趣。自從有了洗衣粉后,大叔的旱煙袋就換了,換成了洗衣粉袋子。每次家里的洗衣粉用完后,大叔都會把洗衣粉袋子拿去洗干凈,涼干后用來裝旱煙。每次大叔把剪好的旱煙裝進洗衣粉袋子后,他都會拿一、兩葉菜葉放進去。我曾經(jīng)問過大叔,菜葉放進去不是把旱煙弄潮了嘛。大叔說,塑料袋不通風不透氣,旱煙容易干糙,卷煙時只能拿報紙、小孩子用過的作業(yè)本來包裹,不然就卷不起來。但是用報紙作業(yè)本來包裹又不衛(wèi)生,而且還有怪味。如果放菜葉進去,靠近菜葉的旱煙就會變潮,就可以用來卷煙時作外面包裹那一層,吸起來就沒有怪味了,我真沒有想到吸旱煙還有那么多的講究。再后來,大叔的旱煙袋又換成了皮盒子,那是大哥在一次出差時特意給他買的。大哥說,洗衣粉袋子裝煙不衛(wèi)生,就買了牛皮做的煙盒,那個牛皮煙盒,中間還有一個隔層,也是用牛皮做的。大叔裝煙時就把干糙的裝在一邊,發(fā)過水有點潮濕的裝在一邊,然后用隔層隔開,從此大叔的旱煙盒里就再也沒有放過菜葉了。這個牛皮煙盒也就一直陪伴在大叔身邊,里面裝著大叔自己晾曬的旱煙,從沒空過。不論是去走村串戚、還是去耕田耙地這個牛皮煙盒都會在大叔的衣服口袋里裝著。直到大叔去世時,這個被大叔的衣袋磨得又滑又亮的牛皮煙盒才被家里人拿去連同大叔沒有帶走的東西一起燒掉。看著火堆里不斷冒著青煙的牛皮煙盒,大叔慈祥和藹的面容,又一次次地在我面前閃現(xiàn)。大叔一生勤儉持家,艱苦樸素的精神就會讓我感動。雖然旱煙袋和大叔一起走了,但大叔生前的種種畫面卻不會像旱煙袋一樣消失不見,將會銘記在我的心中,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