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祥
【摘要】本文立足于通用技術教學實踐,探索開展有效性教學的過程和方式,通過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使學生設計與實踐兩不誤。
【關鍵詞】設計 實踐 合作
通用技術作為高中教育的一門新興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設計和應用能力為主的實踐性課程,鼓勵學生求新、求異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合作交流。技術素養(yǎng)即技術語言運用和技術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在通用技術教學中要注重求新創(chuàng)異的精神培養(yǎng),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實踐,使學習過程豐富多彩。其實學生并不了解設計與實踐之間的區(qū)別,教師往往注重過程,但學生卻注重結果,希望自己的作品好看出眾。設計和實踐是息息相關的,但卻是兩個不同的活動。 技術試驗手冊上有個試驗是制作鳥巢,通過觀察學生畫一個鳥巢和做個鳥巢,事實告訴我們這完全是兩個不一樣的活動。設計是一種開放式的“非實物化”的活動,實踐則是面向目標并且“實物化”,繪畫是一種設計活動,制作是一種實踐活動。實踐活動:1.以產品為目標,2.利用自己的認知能力解決問題,3.需要特定的材料、工具和操作方法。設計活動:1.面向過程,2.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3.在已有的條件下使用開放性思維。 一個好的設計和實踐方案不僅可以讓學生進行設計和實踐活動,而且可以讓他們從中進行探索和學習。
我們可以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各種類型的作品刺激學生,并通過適量指導提供靈感。如在進行設計并制作板凳的活動中,學生認為一條板凳有什么好設計的,直接做不就得了。認為設計一條板凳一定很枯燥,不如去動手制作有趣。 如其所愿,讓他們分組開始制作,結果可想而知,教室馬上變成了戰(zhàn)場一般,場面一團糟,組員間配合分工松散混亂,大多數的組都不明確自己的方向在哪兒,要制作一條什么樣的板凳,可以實現什么功能,用哪些材料,材料之間用什么連接方式。適時喊停,學生和我相視而笑。接下來為他們展示各種的板凳,有普通的,也有樣式新穎的創(chuàng)意板凳,當然為了進一步打開他們的思維,還展示了一些折疊凳和組裝凳,指出可以作為板凳材料的木料、塑料甚至是布、線等多用哪些連接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想去設計,還讓學生明白了設計的重要性。學生從技術設計過程中慢慢學會了試想、創(chuàng)造,表達 、建立自信和自律,解釋和反映生活,體驗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開放新的學習途徑、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和做出明智的判斷,組內的協(xié)同工作,欣賞他人觀點。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語言特點,我們簡稱為數學語言、化學語言、物理語言。通用技術學科同樣語言特征鮮明,有自己的一些專業(yè)術語,通過設計學生對技術語言能有一定的了解,開始學著使用它,直至養(yǎng)成一種習慣。技術語言具有規(guī)范性、專業(yè)性,如在物理學中我們把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力叫壓強,在通用技術中稱為應力,技術圖樣的作圖要求,尺寸標注的規(guī)范性等。特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技術設計交流時,應注意多用技術語言交流,給學生提供一個耳濡目染的環(huán)境,學習從一門語言到熟悉一門語言,直至掌握一門語言,沒有比這更快的途徑了。僅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是不夠的,為提高學生運用技術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可以舉行作品設計交流會,通過設計理念的交流能使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和發(fā)展。
實踐和設計可發(fā)展不同的能力,但它們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形式,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及相互促進。所以,不能不放棄任何一次能讓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盡可能克服困難讓學生有機會動手操作。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形成和發(fā)展,離開了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操作的機會。利用課余時間制作臺燈、小板凳、相框、鳥巢等。從而加強學生實踐訓練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技術課程是以設計學習、操作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基礎教育課程 立足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立足于學生的“學中做” 和“做中學”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技術課程是在操作、行動中進行的課程。
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動作,學生在進行操作活動時總是需要有一定的動作原型來調節(jié)其行為方式。在鐵三腳架制怍過程中需要使用各種工具進行加工,如鋸割、銼削等,這些操作都有一定的規(guī)范和要求,同時需要一定的技巧。可利用多媒體展示工人師傅的操作進行適當地講解教會學生規(guī)范操作,了解“做什么” 和“怎么做” ,從而在頭腦中形成關于動作的完整的印象,讓學生正確模仿。
當今任何一項技術的革新和發(fā)明都來自于合作,閉門造車已是一去不返,教師要善于營造輕松自如的合作學習氛圍,降低學生與學生的合作中產生的意識焦慮,使學生之間愿意溝通愿意表達真實的思想感情。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技能,讓學生學會合作合作技能包括善于傾聽別人的觀點、意見并適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善于從別人的語言、行為中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和意向,并能據此對自己做出適當的反應和調整,善于堅持原則說服別人,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等。創(chuàng)設各種形式的合作機制,如組內合作、組組合作、師生合作。
為了成為健康快樂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成年人,學生必須有大量的有關于這四個領域的經驗。在通用技術的設計與實踐中,幫助學生在這四個領域積累豐富的經驗和鍛煉他們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