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蒂利希的文化神學探析

      2013-04-29 09:53:44葛斐然
      學理論·下 2013年6期
      關鍵詞:神學文化

      葛斐然

      摘 要:保羅·蒂利希是西方著名的神學家和哲學家。雖然他畢生的精力在于對神學系統(tǒng)的鉆研,但蒂利希研究的一個很大的興趣點始終圍繞“宗教與文化的關系問題”。他通過調(diào)和宗教與文化的關系,以揭示文化諸多表現(xiàn)形式中所蘊含的宗教因素。

      關鍵詞:蒂利希;文化;神學;終極關懷

      中圖分類號:B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8-0055-02

      面對當代人的生存困境,現(xiàn)代西方神學家們都試圖到基督教神學中尋找解讀的答案。蒂利希身份的特殊在于他身處神學和哲學的邊緣位置,他的著作大多數(shù)都不是純屬神學或純屬哲學的,但正因為他的這種特殊的身份,使其能對神學和哲學的關系闡釋得更加深刻。

      一、人類困境的宗教回答——終極關懷

      基督教神學在現(xiàn)代的興起是在新時代中對人的困境的宗教的回應。尼采曾說過,上帝的觀念是存在的最大障礙,對生命一切意志的斗爭都是以上帝名義發(fā)動的,于是,他提出“上帝死了”的口號。這里的“上帝”應理解為基督教價值觀的化身。于是,他提出了“重估一切價值”的口號,要批判一切流行的價值,推翻一切偶像,并提出了以“權力意志論”為標準的“超人”價值觀。他主張作為世界主體的人應該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意志的主人,成為世界的主人,要努力奪取權力,權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的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講,尼采一再宣布“上帝死了”是來意指以上帝或絕對理性的概念為基礎的基督教和理性派哲學的終結(jié)。尼采的這種價值口號一直被西方人本哲學流派所繼承著。

      然而,蒂利希對人存在困境的關懷是從人的生存焦慮角度出發(fā)的。法國存在主義的代表薩特說:“上帝不存在是一件很尷尬的事。因為隨著上帝的消失,一切能在理性天堂內(nèi)找到價值的可能性都消失了……因此人就變得孤苦伶仃了,因為他不論在自己內(nèi)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賴的東西。他會隨時發(fā)現(xiàn)他是找不到借口的?!彼_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是一種個人主義,而且存在主義中的主體是個體的人,是存在于生活焦慮中的人。蒂利希認為,“存在本身”通過每個個體的實有來證明自身存在的,只有存在本身才能使每個人擁有“存在的勇氣”。蒂利希把基督教神學看作具有深層價值意義的文化資源,“宗教是人類精神的一個方面”,他試圖對文化危機做出一個全新的詮釋。蒂利希認為,對于當代人們的這種生存焦慮導致的精神困境和文化危機,只有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宗教可以給人以終極關懷。

      蒂利希試圖從神學中找到人們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他指出,宗教是整個人類精神的深層家園。他將宗教的本質(zhì)解釋為對人的終極關懷。然而,處于科技不斷發(fā)展和理性超越的當代社會的宗教顯得愈加趨向世俗化,人們越來越忽視宗教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然而,蒂利希從宗教神學的角度出發(fā),始終相信宗教在當代世界中存在的重要價值。在他看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人類自身的存在價值和意義。蒂利希曾說:宗教,就該詞最寬泛、最基本的意義而言,就是它對人的終極關切。然而,不管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這正是宗教對人終極關懷的本質(zhì)體現(xiàn)。

      蒂利希認為,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理性精神解決的只是人們?nèi)粘I钪械膯栴},然而唯有無形的、廣義的宗教,才能從根本上真正解決人的生存問題,才是對人的終極的關懷。也就是說,人類是離不開宗教對其精神上的終極關懷的,如果人類的這種精神需求出現(xiàn)了狀況,而拯救精神,最終只能是宗教精神,而不是采用科學技術或是物質(zhì)的方法就能解決的。所以說,這種宗教可以解決人的本體性焦慮導致的生存困境,而西方現(xiàn)代文化危機單純是依靠科學、技術或物質(zhì)的工具不但無助于解決人們的精神存在問題,相反會使困境加劇。所以,從這方面來講,蒂利希的文化神學對于解決文化危機和人類困境的一種嘗試是具有深刻意義和價值的。

      二、宗教與文化的整合

      張志剛在他的《宗教文化學》著作中,關于蒂利希文化神學的思想的研究非常深入。他認為,蒂利希有意調(diào)和宗教與文化的關系,從文化的角度來闡釋宗教存在的合理性。蒂利希曾說:作為終極關懷的宗教是賦予文化的意義的本體,而文化則是宗教的基本關切表達自身的形式的總和??梢院唵胃爬?,宗教是文化的本體,文化是宗教的形式。但是,宗教在現(xiàn)代西方的社會中已經(jīng)不再屬于主流文化精神,取而代之的是科學、技術等,它們才是主流的精神,主宰著人們?nèi)粘I畹姆椒矫婷?。而宗教逐漸被世俗化,它在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漸被弱化。以往處于高高在上地位的宗教,與當下主流的文化精神卻格格不入。蒂利希認為西方文化危機的根本原因基于宗教與文化的這種對立與割裂。

      回顧當代西方思想史,20世紀前后的一些哲學家、神學家、歷史學家等都會從文化學的角度去探討宗教問題。如馬林諾夫斯基、韋伯、道森等都試圖從文化學的角度去闡釋宗教與文化的關系。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宗教是人類文化的繼承和延續(xù),它是與人類社會中的超自然和超驗的現(xiàn)實性相關的,從而使人類的相互關系繼續(xù)下去。在社會管理方面,宗教有可能成為最強大的社會控制力量,支配著人們的精神存在;在教義方面,宗教為人類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力,使人類成為命運的主人,從而消除了人們的苦惱。在馬林諾夫斯基看來,文化是在人類的需要基礎之上產(chǎn)生,而宗教是諸多文化現(xiàn)象中的因素之一。

      社會學家韋伯在其整個世界宗教系列比較研究中所確立的主題是:他視宗教為一種基本的文化特性,并揭示了宗教在西方近代文化轉(zhuǎn)型過程中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與作用。最后說明新教經(jīng)濟倫理對于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觀念與經(jīng)濟行為的決定性作用。

      蒂利希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西方文化危機,最關鍵就是要對文化與宗教的對立的現(xiàn)狀進行整合,他提出必須堅持的兩個原則:一是宗教為文化的實質(zhì),二是文化為宗教的形式。

      (一)宗教是文化的實質(zhì)

      在蒂利??磥?,宗教信仰是一種被終極關懷所支配的狀態(tài),而從傳統(tǒng)的意義上講,上帝就是這種終極關懷的內(nèi)在的代名詞。他著重強調(diào)的是,人如果為了尋求生存之道,他就必須全身心地投入一切,需要對其無條件地皈依。蒂利希在此強調(diào)的是,信仰體現(xiàn)的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是一種生存的力量,是一種生存的狀態(tài)。

      上帝是存在本身。在蒂利??磥?,上帝的存在不能被簡單理解為與其他存在物并列的一個存在物之存在。因為,若上帝是一個存在物,那他就會受制于有限性的約束。上帝也就不再是一個存在物,而是“存在本身”??傊倮_@樣界定上帝,在于強調(diào)上帝是存在的根據(jù)和存在的動力,是存在勇氣的源泉。

      (二)文化是宗教的形式

      蒂利希對文化并沒有做較為完整的定義。在蒂利??磥?,科學、哲學等都屬于文化的各種表現(xiàn)的形式。然而宗教與文化的關系是內(nèi)在和外在的關系,而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是內(nèi)在本質(zhì)與外在表現(xiàn)的關系。他為我們展示了一種現(xiàn)象,就是我們往往將宗教看為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它曾寄宿在道德的門下,為道德說教的辯護者,有時宗教又或是充當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又或者是充當著人們情感載體等角色。在蒂利希看來,宗教是不需要寄居于其他生存的門下,并且宗教本身就是人類存在的精神家園。

      綜上,蒂利希的觀點是,科學、藝術、哲學等都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從實質(zhì)上講都是宗教的表現(xiàn)形式。換句話說,無論何種文化的產(chǎn)物,或是內(nèi)在的人類精神的,或是外在的人類認知的,都是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改造,都是對人類的一種終極關懷。在蒂利??磥?,宗教與文化的關系可以總結(jié)為:宗教作為對人的終極關懷是文化的本質(zhì)體現(xiàn),而文化則是宗教得以體現(xiàn)的形式的總和。

      三、神學的俗化和文化的神化

      蒂利希的文化神學主要通過調(diào)和宗教和文化的緊密關系來消除二者的對立。張志剛認為,蒂利希對宗教與文化的調(diào)和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反映出來,即“神學的俗化”與“文化的神化”。“神學的俗化”是指,對于宗教而言,蒂利希首先是從現(xiàn)實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將神學研究引向世俗生活,他試圖重新確立宗教的神圣地位,闡述宗教的本義及其關注的對象,將宗教與文化聯(lián)系起來,拉近了宗教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宗教不再是至高無上的、無法觸及的精神存在,而是更加切近人類的世俗生活,是人類精神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文化的神化”是指,就文化方面而言,蒂利希則是從信仰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對文化形式賦予神學的詮釋。作為文化所創(chuàng)造的任何物質(zhì)的精神的財富,均是源于人類的精神需求,是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的體現(xiàn)。可以看出蒂利希開始萌發(fā)關注世俗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走向人類精神生活底層的大膽主張。“神學的俗化”,在蒂利希看來,不光表現(xiàn)為把神學研究引向一般意義上的世俗生活,而且還表現(xiàn)為正視世俗科學。他在神學研究中不僅積極主張吸取精神分析、存在主義等學科的重要成果,以便重新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符號的深刻含義。

      如果說“神學的俗化”是蒂利希為了調(diào)和宗教與文化的對立而走出的第一步,那么他的最終的目的是在此基礎上走向“文化的神化”。按照蒂利希的觀點,如要真正解除人類的生存困境,則必須消除宗教與文化之間的分裂,而想要消除二者的對立,不僅需要“神學的俗化”,更需要“文化的俗化”。在張志剛看來,從根本意義上講,蒂利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文語言探討思想史中的一大難題,即有限與無限的關系問題。綜上,蒂利希將文化賦予神化的結(jié)論可以概括為:無論何種文化產(chǎn)物,都是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的表現(xiàn)形式,都是存在于宗教之中的。

      四、結(jié)論

      蒂利希的文化神學認為,只有從宗教和文化上把當代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各種文化精神統(tǒng)一起來,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的精神分裂,消除文化危機,進而從根本上擺脫人類生存懷疑和空虛的困境。而張志剛對蒂利希的宗教哲學的解釋是具有現(xiàn)實主義傾向的、基于信仰主義立場的文化神學,或者在此意義上簡稱為“泛宗教論的文化神學”。所以,人類擺脫生存困境和最終歸宿是源于人的實踐力量之上的全面發(fā)展,而不僅僅依靠精神上的終極關懷。

      參考文獻:

      [1]張志剛.宗教文化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路易斯·P·波伊曼.宗教哲學[M].黃瑞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安德魯·迪克森·懷特.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zhàn)史[M].魯旭東,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基督教神學思想史[M].吳瑞誠,徐成德,奧爾森,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楊慧林.基督教的底色與文化延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6]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李修建,張云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神學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本雅明神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生成邏輯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誰遠誰近?
      斐洛論猶太神學的合理性意義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天主教新神學運動中的現(xiàn)象學視野
      哲學評論(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3
      康德對傳統(tǒng)理性神學的系統(tǒng)性批判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13
      双城市| 望谟县| 平果县| 福鼎市| 洛隆县| 习水县| 关岭| 岫岩| 抚松县| 许昌市| 林州市| 吉安市| 高阳县| 屏南县| 延川县| 宜兰市| 池州市| 吉安县| 南和县| 邹城市| 郁南县| 临安市| 冕宁县| 泽州县| 余干县| 陇西县| 唐山市| 武冈市| 陕西省| 皮山县| 固始县| 丁青县| 麻栗坡县| 济宁市| 石城县| 堆龙德庆县| 米林县| 亳州市| 贵港市| 伊春市|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