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茜
摘 要:道德教育在傳授學生道德知識、提高青少年道德認識的同時,必須注重發(fā)展學生的道德思維。當代大學生道德思維能力的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而復雜的工程。我們要根據(jù)“受教育者內部思維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轉變教育觀念,建立具有主體性特征的道德思維培養(yǎng)模式;要遵循“德育過程受多方面影響的規(guī)律”,構筑社會德育工作大平臺,形成培養(yǎng)青少年道德思維的合力。在充分吸收與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力圖對如何建設當代大學生道德思維能力這一特殊思維樣式做初步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道德;道德思維;大學生;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8-0384-02
一、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思維
(一)道德思維概述
從道德產生的角度看,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活動形式,道德產生于協(xié)調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需要。從道德本質的角度看,是人為滿足自身需要而創(chuàng)造出用以認識、肯定、發(fā)展、完善、超越自己的手段。按照唐凱麟教授的觀點,道德思維是主體依據(jù)道德感知而進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對道德對象的本質、特征、內部聯(lián)系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在此過程中,主體對道德實踐活動對象進行感知、判斷和推理,形成某種道德觀念和道德理念,并對自我的處境、道德觀念和理念進行內在的反饋和調適,從而使道德實踐活動順利進行[1]。黃富峰教授則認為,道德思維是一種與科學思維、藝術思維、宗教思維既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的特殊思維模式[2]。
簡而言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思維就是大學生們關于道德問題的思維活動。我們將道德思維定義為:關于人類個體與群體的相互利益關系的思維。這里有幾層意思要加以闡述,第一層意思,也是核心意思:道德思維的對象是一種關系,而任何關系都是相互的,因而是一種相互關系。第二層意思是,所反映的關系是利益關系,強調的是利益的損益。第三層意思是,這種關系是人類的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包括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綜上所述,道德思維是關于人類個體與群體的相互利益關系的思維。
(二)道德思維的形式
懂得道德思維的形式很重要,從理論上講,要做一件事,當然必須知道做這件事的方式。大學生的道德思維出現(xiàn)問題,通常與不知道道德思維的形式有關,也就是說,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不能夠運用道德思維的形式來指導道德思維,而造成道德思維缺失。
1.道德評價。所謂道德評價,就是當代大學生依據(jù)一定的道德觀念、價值標準等對一定行為、動機道德價值的估量與評價。這一評價的結果就是對行為動機善或惡、善的程度或惡的程度的判定。然而,要能正確地對事情做出評價首先必須弄清事情的價值,其價值的大小是怎樣,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考量道德價值。社會多元化價值取向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目標追求,使大學生在價值取向選擇上呈現(xiàn)多樣性。如在一組調查中,98%的學生認為考試舞弊是不光彩的,但在同一調查中,卻有52%的學生選擇在巨額重金聘請下會替人代考[3]。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雖然崇尚集體主義價值觀念在大學生中占主導地位,但社會消極價值導向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2.道德判斷。在具體的道德實踐中,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評價等都離不開道德判斷。道德判斷是指學生們即德育主體根據(jù)其所認可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規(guī)范進行的判斷。道德判斷能力直接制約著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活力和道德水平。道德評價與道德判斷實際上是同一過程的兩個階段,它們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
3.道德信仰。道德信仰,意思是大學生對某些道德觀念的相信和景仰。道德信仰是道德思維的一種最簡單、最快捷、最有效的形式。說到底,信仰就是一個人自我做主、保持人格獨立、勇敢追求和捍衛(wèi)真善美的精神。正是有著堅定的信仰,一個人才能在面臨沖突時有所不為,而在義之所至時,又必有所為。我們應當培養(yǎng)大學生追求道德的勇氣以及對真善美的向往。
(三)當代大學生道德思維的特點
1.當代青年學生自主獨立意識顯著增強,崇尚自我實現(xiàn),追求獨立人格。社會的變革和時代的變化,使常規(guī)被突破、無序性擴張和不可預見性倍增,多元文化思潮正在形成。大學生道德主體意識的增強是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對主體意識呼喚和培養(yǎng)的必然結果。據(jù)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分別有55.6%的青年選擇“做自己的事,讓別人去說”,11.6%的青年選擇“敢為天下先”為自己的座右銘,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青年自主意識的覺醒[4]。即青年在面對道德問題時強調個人在道德生活中的權利以及社會對個人應負的責任,他們不愿意一味地服從外界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而是試圖將道德成長納入自我發(fā)展的軌道。
2.大學生思想活躍,求新意識較強,善于運用多種方式獲取信息,但自身道德判別能力和控制力較弱。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我國與世界的交往和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受西方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影響的渠道和機會大大增加。大學生思想非?;钴S,他們求新求異的意識比較強,喜歡接受新事物、新潮流、新看法。但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大都采取說服教育、情感陶冶等方法,他們的共同缺點在于重傳遞,輕思考,忽視了價值的多樣性和對學生道德判別能力的引導。導致有些學生道德評判能力較弱、道德信仰不堅定。一些自主能力較弱、自我控制力較差的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特別是當自己的理想和對社會的理想與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矛盾時,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并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由于生活經歷的單純和價值環(huán)境的復雜,學生中不少人存在價值真空和道德失范。
3.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總體積極健康,但其道德價值認知容易出錯。黨和政府倡導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得到青年學生的廣泛認同。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同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認同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但是有些學生們在進行價值認知的時候,通常容易出現(xiàn)下面兩類錯誤:一是對價值視而不見,也就是看不到事物的價值。二是當有多個價值任選其一的時候,往往抓了芝麻,丟了西瓜。任何道德教育計劃,也總是以一種價值理論為依托,或總是反映了某一種價值理論。
4.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不夠堅定。道德信仰雖然是一種價值理念,但也不是純粹主觀的存在,需要一定的道德情景和道德信息的刺激的發(fā)動,需要有現(xiàn)實的道德內容與之相對應,才能釋放出應有的道德意義,顯示自身的存在[5]。在道德情景中的道德問題所負載道德信息的刺激作用下,就會激活德育主體的道德信仰,釋放出強烈的道德意義覆蓋道德問題,以強大的道德驅動力,對所面臨的道德問題進行整體的、直接的、本質的快速反應和把握,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抉擇,凸顯出道德信仰的巨大作用。學生們由于社會閱歷不足,思想還不夠成熟,容易受社會多元價值的影響,出現(xiàn)兩種極端。要么對道德事實表現(xiàn)出冷漠,沒有信仰,要么,道德信仰不堅定,隨著直覺思維不斷變化。
二、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思維的方式與途徑
(一)建立向導型的道德教育模式
為了避免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并且崇尚變化的大學生誤入歧途,少走彎路,我們的道德教育幾乎全部都是教師或成人代替學生做出選擇,而且,所選擇的又無非是一個或幾個單調的模式。其實,無論生命還是生活都沒有那么簡單。并且,這種要么“好”要么“壞”的極端二分式法的選擇方式,從根本上肢解了生活,學生也只會帶著“好”、“壞”的有色眼鏡去機械地理解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的一切活動都是以選擇為前提,沒有選擇就沒有道德活動。而道德領域中一切真正的選擇又是以自由為基礎的。那種迫于外界壓力,不能進行主動的自由選擇,只能等待他人和社會替你選擇的行為,其實根本不具有道德意義,無論這種選擇本身所指向的現(xiàn)實和未來多么有魅力。這種單調的道德模式灌輸方法只會讓大學生喪失選擇的外在自由和意志自由。因此教師的合理角色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是教育過程、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即建立向導型的道德教育模式[6]。
(二)創(chuàng)設開放型道德學習模式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社會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在學校德育實踐中,學校和教師應更具有開放的精神,對各種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以辯證的,歷史的態(tài)度進行評析,而不是以僵化的、教條的態(tài)度進行簡單的說教。同時,學校老師和學生間應建立民主對話關系。民主化教育教學也是開放型教學,這種方式表現(xiàn)為教師的職責越來越多的是激勵學生思考;除了正式職能以外,老師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主要采用平等對話、說服疏導、實際鍛煉、自我評價等尊重學生主體作用的方法。學生只有通過與教師的合作,才能建立起對教師的信任感;教師只有通過與學生平等對話,才能實現(xiàn)師生間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使教師了解學生的道德水平與心理矛盾,對癥下藥。
(三)組織實踐活動,進行對口教育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學校多組織實踐活動能夠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使他們增長才干,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活動溝通校內、校外生活,使學生在參與社會道德的改革中適應社會。學校在道德教育上的全部努力不外是改善學生的道德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思維從而使他們真正參與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動、校園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多進行對口教育,積極建立實踐活動與專業(yè)學習相結合、與擇業(yè)就業(yè)相結合、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增強實踐效果,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評價、判斷能力。
(四)多層次、寬領域、多渠道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它有別于正規(guī)課程,具有廣泛性、實踐性、非強制性和持久性等特征,故也可以把它放入道德教育隱形課程來討論。校園文化具有豐富的教育功能:以校風、學風、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人際關系等觀念形態(tài)和優(yōu)美、整潔、有序的生活環(huán)境陶冶人;以其特有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使生活于其中的每個個體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與既定文化發(fā)生認同,從而實現(xiàn)對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達到社會化的目的;對課堂教學起補充作用;在多元文化價值沖突中,對學生有導向功能;校園文化作為中介,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實現(xiàn)社會整合。因此,迫切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采取相應的改革,使校園文化功能日趨完善、多層次、寬領域,多渠道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形成大學校園文化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唐凱麟.道德思維引論[J].倫理學,2002,(7):14-16.
[2]黃富峰.論道德思維的特征[J].聊城大學學報,2004,(2):17-18.
[3]傅亮.論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價值取向問題[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2-3.
[4]燕國材.談談道德內化問題[J].中學教育,1997,(6):58-60.
[5]楊金森.培養(yǎng)中學生道德思維理論思考[J].道德與文明,2001,(6):9-11.
[6]袁小云.當前大學生道德思維探微[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