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芝梅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我一直在為我校語文學困生的日益增多而憂慮。在與部分語文教師交流中,我普遍感覺到她們對語文學困生學習的忽視。在一些老師的眼中,語文學困生是一群不可救藥的低智群體,往往對他們不加培育、澆灌、修枝、剪蔓,任其自由發(fā)展,結果造成優(yōu)生一天天好起來,學困生一天天“爛”下去的不良現(xiàn)象,班級中語文水平兩極分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一、定好一個轉化計劃
一個班里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是參差不齊的,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學習態(tài)度、檢測效果等綜合表現(xiàn)確定學困生名單,在此基礎上,從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心理健康問題、教師的教育方式方法、來自家庭的教育方法乃至社會影響等方面逐個去分析他們學習困難的原因,然后因人而異幫助學困生制定一學期的進步計劃,使之“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
二、把握三個轉化原則
激發(fā)興趣。教師合理的課堂教學內容、恰當?shù)慕虒W方法,是引導學困生參與教學活動以培養(yǎng)其活動興趣的前提。
激勵信心。我始終認為學困生的優(yōu)和劣是相對而言的,并且他們都處在運動和發(fā)展之中,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是要求進步和積極向上的。因此激勵學生的信心很重要,正所謂氣可鼓而不可泄。要充分發(fā)掘他們的閃光點,鼓勵他揚其所畏,克服不足。
循序遞進。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困生思維容量小、節(jié)奏慢的特點,在設置教學目標時要遵循漸進原則,由舊到新、由低到高,切不可跨大步或拔苗助長,否則適得其反。
三、建立一個輔助網絡
由于學困生獨立學習能力差、自覺性低等不足,非常需要有一個持久的、積極的氛圍來輔助與影響他。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合作學習是語文學困生轉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策略。我根據(jù)班里的學生情況進行分組,分散學困生,在優(yōu)等生與學困生之間建立“一幫一”、“手拉手”輔助網絡,對每一課中所要掌握的知識點、練習、作業(yè)都有優(yōu)秀生幫助一一落實。這樣,既減輕了教師課外輔導的壓力,又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得語文學困生能學會,優(yōu)秀生在幫教中得到進一步提升,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
學困生是需要給予全程全面關注的,在“手拉手”輔助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采用多種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使家校雙方對學困生的情況能夠及時了解,并且針對學生的情況隨時調整轉化措施,采取更有效的策略。
四、抓好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要有效轉化語文學困生,課堂仍是主渠道。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我認為要把握好課前、課內和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
課前幫助預習。學困生成績不好往往是由于自身學習能力有限或者懶惰造成的,所以非常需要“笨鳥先飛”,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shù)都“笨鳥不愿飛”,我就只好帶著他們先飛,我會利用自習課、課間、中午吃飯時間、放學后等時間幫助學困生預習新課。
課內活躍氣氛。我常跟自己說,要在課堂上優(yōu)先對待學困生,不要總把目光停留在優(yōu)秀生身上,要心里時刻裝著學困生,時時刻刻為他們著想。學困生由于怕出錯被同學取笑,所以往往怕開口,所以我盡量選擇難易適度的問題去提問他們,叫他們到黑板上寫有把握的句子,朗讀事先已讀過多遍的課文。當學困生回答正確時,我總是報以贊賞的目光、真切的笑容和熱情的表揚,那么他們就有了參與課堂學習的信心,這樣學困生開口的習慣便會慢慢地養(yǎng)成。教師還要努力做到課內少講、精講,留出時間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這樣教師才能走下講臺有機會與語文學困生交流、指導。
課后督促復習。對學困生的作業(yè)我經常是當面批改的,每天早上我一到班上,第一時間就叫部分學困生把他們的作業(yè)拿來給我批改,這樣既可以讓我馬上了解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讓他們了解自己錯誤的原因并能及時改正,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養(yǎng)成按時交作業(yè)的習慣。到了早讀和午讀的時候,我會把部分學困生叫到我面前來朗讀或背誦昨天學過的課文,以此來檢查他們對課文的掌握程度。
五、改變一種評價方式
衡量學困生的進步,要讓他們自己與自己比,今天與昨天比。例如,作業(yè)批改時,多用一些富有針對性、指導性、鼓勵性強的語言評價他們,將原來等級制評價中的“不及格”或“太差”一類的評價詞語改換為“加油!”“有進步!”“繼續(xù)努力!”等詞語來衡量“學困生”的作業(yè)成績。每次檢測后幫助他們分析試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點出下一步奮斗的目標等。教師適時的正面評價,會給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無形力量,能促進他們盡快的轉化,擺脫學困的處境。
有一個事實我們必須承認:小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今日脫困了,或許明日在另一點上又形成新的斷層,因此,要幫助學困生真正走出困境,必須持之以恒,教育上不松勁,行動上不懈氣,正所謂“不經歷風雨,那見得彩虹?”
(作者單位:新疆尼勒克縣第四小學 83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