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峰
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為我們的科學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在熱熱鬧鬧的科學課堂背后,我們也經常聽到來自老師的真實心聲:“科學課的材料太難準備了”“科學實驗課的課堂太難調控了”“科學課越教越難教了!”……不可否認,在新課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經典的課例,這些都是有效的課堂教學典范。我們深知上一堂好的公開課,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作為一線的科學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不可能每一節(jié)課都如此“投入”。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取、探究能力的發(fā)展、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是在我們平時的課堂中實現(xiàn)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更呼喚簡約高效的科學課堂。
一、敢于取舍做到內容簡約
科學課的許多課文是經典的教學素材,但有些編排也不盡如人意,有時候,敢于取舍,簡約流暢反倒是一種大氣。而對教材進行深刻鉆研,與編者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教師才會有對教材獨特而深刻的見解。新課程強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為我們對教材進行加工和取舍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jù)。獨具匠心地對文本進行取舍和加工,尋找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內容,是我們科學教師的義務。
1.把握單元教學目標,簡約內容
如教科版三年級上冊《動物》單元中《蝸?!罚ㄒ唬段伵!罚ǘ厄球尽贰段浵仭贰督痿~》五課的教學目標相似,教學內容并列,都旨在通過學生細致的觀察探究活動,獲得對這些小動物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動物的興趣。我們在進行科學課教學時可以選其中一到兩種動物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同樣也可以達到教學目標。通過減少教學內容留出更多的寶貴時間有效開展探究活動。
2.把握課堂教學目標,簡約內容
如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水和食用油的比較》讓學生對水和油進行有意義的對比研究,使學生對水有更多的認識,學生將從多個側面(顏色、氣味、密度、黏度等)認識水和油的不同之處,同時對它們的相同點進行概括。我將其中的科學知識目標定為知道水和油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為此,我認為在比較液滴的實驗中,可以只比較水和油在玻璃片上的液滴有什么不同。實驗中減少后面兩個內容不會影響目標的達成,反而讓教學更簡潔,過程更清晰。
二、有效探究要求設計簡約
1.實驗簡約,把握重點
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空氣占據(jù)空間》一課中,安排了三個實驗活動,用吸管“倒水”、玻璃杯倒扣入水紙不濕、用注射器觀察空氣和水占據(jù)空間比較,同時還要求學生畫注射器內空氣的變化,最后還要進行空氣和水的比較。過多的分散活動會使教學顯得零亂,沒有時間的保證無法達到有效的探究。在這一課中可以將用吸管“倒水”的實驗改成演示實驗,學生設計好實驗裝置后,教師讓學生上來演示如何吹出水來。把探究活動的重點放在第二和第三個分組實驗上,用更多的時間留在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上。
2.過程簡約,突出重點
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是“提出問題—猜測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收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往往視之為標準模式,不敢忽視更不敢漏掉其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并視圖充分展開,越充分,越能體現(xiàn)探究的理念。但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需要根據(jù)實際學情靈活設計探究過程,簡約的設計是為了有效地探究。
三、提高效率促使材料簡約
1.精選典型材料
典型的材料應該是有結構的材料。挑選材料時,在保證材料有結構的前提下,可以減少探究材料的數(shù)量,從而實現(xiàn)材料簡約。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第一個活動是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guī)律,要準備的材料有七種。七種材料是為了讓學生在按體積大小和輕重排列過程中發(fā)現(xiàn)排列的順序與原有認識產生沖突,從而進一步產生新的問題。我覺得只要材料選得典型,是可以減少材料數(shù)量的。在教學中,我選取了四種典型材料:泡沫塑料塊(體積最大,重量第三)、石塊(體積第二,重量最大)、蠟燭(體積第三,重量第二)、回形針(體積最小,重量最?。?。學生根據(jù)這些簡約但不簡單的實驗材料不僅成功完成了探究活動,而且由于材料變少了,學生對沉浮規(guī)律的分析看得更清楚,也節(jié)省了給材料進行排序的時間。
2.尋找替代材料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現(xiàn)在許多學校沒有相應的科學工具箱,即使有,工具箱里的器材也是有限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尋找一些簡單的可以替代的材料來進行科學探究。例如,三棱鏡的色散觀察實驗,我利用裝水的燒杯替代三棱鏡,光通過裝水的燒杯后發(fā)生色散,學生也能觀察到美麗的光譜,實驗裝置雖很簡單,但很實用,很有效。
四、講求實效呼喚形式簡約
除了常規(guī)的科學教學行為,科學課堂還存在相當多的教學輔助形式,教學技術類的如實物投影儀、電視機、電腦、音響等;語言類的主要指串連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渡性語句。這些教學輔助形式是教師行為細節(jié)構成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些輔助形式也是教師追求簡約而有效的課堂中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著力點。
1.善用教學技術手段促進簡約
教學教科版三年級上冊小學科學《植物的生長變化》時,研究鳳仙花的生長過程,除了學生每天觀察記錄外,鳳仙花生長的電影或錄像等多媒體材料也十分重要,它可以彌補觀察材料的不足。多媒體課件可以生動、逼真地展示各類鳳仙花的各個部分(如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同時配合學生的觀察活動,分別將畫面快放、慢放、靜止、重復、放大,大大提高了觀察的效率。
善用技術手段,幾段視頻,幾張圖片,比教師的說教來得更簡潔、高效。
2.巧用過渡性教學語促進簡約
師生的言語交流在科學課堂上隨處可見,而其中教師過渡性的語言往往是探究活動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轉折點。巧妙地運用過渡性語言,適時引導學生的思維節(jié)奏。
一位老師在教學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科學《磁鐵的相互作用》一課,在完成了第一個教學活動之后,告訴大家:同學們真的很能干,很聰明。那么,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小小磁鐵搭長城”放松一下???,哪個組搭的長城又長又好!請用桌上2號信封里的材料。利用一個小游戲,學生們頓時來了興趣,紛紛要求搭長城。希望讓學生在玩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解決問題。游戲結束時,師生進行了這樣的對話。
師:(看都搭好了長城)同學們搭的長城真長真好!那么,在“游戲”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生:在搭長城時,當紅色的一端和紅色一端接近,兩塊磁鐵就跑開了;當藍色和藍色一端接近,兩塊磁鐵也跑開了。只有紅色和藍色的兩端接近時才吸到一起。
……
(眾生發(fā)表了贊同的意見)
師:同學們,你們可真棒!看來磁鐵的兩極之間相互接近時真的還有秘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
精心設計的過渡語是在教學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教學語言。它既能幫助學生總結回顧學習內容,又能激起學生繼續(xù)學習新內容的強烈愿望。簡單的幾句話就能把上面已學過的內容起到總結梳理的功效,又能對下文所要出現(xiàn)的內容進行啟發(fā),使學生在思維上平穩(wěn)過渡。
讓我們的科學課堂簡單起來,簡潔起來,扔掉一些為了展示理念而抖的包袱,讓課堂回歸寧靜,讓孩子的心在寧靜中感受進步的力量,在簡約的課堂中得到有效的發(fā)展。簡約是一種智慧,有效是一種追尋,讓簡約高效成為我們科學教學的本真回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