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元
作文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渠道?,F(xiàn)在倡導和實施素質(zhì)教育,但當前仍有一些作文教學還是“應試作文”,為作文寫作文。對于作文,教師缺少方法、缺少激情、缺少動力,因而導致學生整體寫作能力差,寫作水平低,對作文不感興趣,無從下手,怕寫作文。要克服和糾正這種傾向,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要充分重視作文課上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對外界信息的儲存運用和構思方式,教師在作文課上的功能是引導,即“授人以漁”,要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喚醒他們的熱情,讓他們用心擁抱外部世界,把自己所見、所思、所感、所盼毫無保留地寫出來。要使作文教學真正達到預期目的,我認為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廣泛積累,做有心人
在教學實踐中,一半以上的學生反映寫作時“不知怎么寫”,也有不少學生感到“沒啥可寫”。無材料可寫和有材料、有感受卻不會表達敘述都與寫作積累有關。那么,如何解決積累的問題呢?
1.多看多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要加強閱讀。教師要學會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興趣和讀書習慣,在閱讀了大綱規(guī)定的中外名著和與課文有關的作品之外,還要求學生自覺讀書、讀報紙,并作讀書筆記,寫讀書心得,以便積累知識。同時,還要指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將看到的、聽到的或讀到的連同自己的生活、學習、感受選擇性地寫成日記或隨筆,可長可短,字數(shù)不限,但必須說真話,訴真情,“我手寫我心”,堅持不懈就能達到厚積薄發(fā)的效果。
2.開展活動
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作用,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會就有真實的切身感受??赏ㄟ^舉辦各種形式的比賽,如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分角色表演等;還可以在班會中開展辯論賽,在晨讀前抽出三分鐘時間讓學生演講等,為學生營造一個說話的氛圍。通過這些活動,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知識面在不斷擴大,他們能夠在課外主動收集材料,來充實自己說話的內(nèi)容。這樣,學生不僅在口語表達上有了提高,思維更加活躍,同時,作文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3.感悟生活
學生的積累不能僅僅是材料的積累,更重要的是感受的積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天地,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方式,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所受的教育都大相徑庭。他們的興趣愛好更是千差萬別,他們對生活的感受也各有不同,這是一種無形的積累,是真情的源泉,更是寫作的“切入點”。但是他們往往忽視了這也是一種積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強調(diào)這一點,讓他們勤動腦、多思考,從各方面體驗、感悟生活,換位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科學指導,做引路人
作文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起引導作用。教師是作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而不是指示者、指令者,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主導作用,對作文教學有著重大意義。作文是學生借助自己對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的理解獨立完成的一種綜合語言表達過程,學生的自主活動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教師應在培養(yǎng)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上多動腦筋,在作文指導方法上改變固有的指導習慣,因人而異,結合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結合學生對個體的認識、對事物的情感和態(tài)度等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自主作文,寫自己想寫的,說自己想說的,記自己印象深刻的,從而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一位教育者曾說過:“教師的高明之處在于隱身在學生背后,悄悄為學生設下的一個個路標,使學生既沿著老師設下的軌道前進,又感到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的樂趣?!边@句話告訴我們,教師的指導不是“越俎代庖”包辦代替,也不是“依葫蘆畫瓢”千篇一律,更不是“信馬由韁”沒有章法。教師應科學地指導,如何進行科學指導呢? “放”“收”結合是一種較好的解決方法。所謂“放”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作文指導時變教師講為學生討論,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讓學生圍繞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謀篇等各抒己見,通過學生間的交流,在充滿生機的討論中得到寫作的靈感和豐富寫作知識。所謂“收”就是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寫作知識、章法和技巧上提綱挈領地指導學生。還有一個調(diào)動學生寫作興趣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作文是應需而作,讀寫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綜合能力的集中表現(xiàn),是一個人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對未來生活十分重要。因此,在寫作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此文寫給誰看,有何目的,這就是所謂的“讀者意識”。這種實用寫作能力的訓練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現(xiàn)實學習、生活和表達的需要,還可以調(diào)動他們寫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參與批改,學做主人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作文前指導的繼續(xù),又是作文講評的基礎,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有著重要作用。在作文教學中,有些認識的誤區(qū),認為學生只要把作文寫出來了,就算是完成了整個作文訓練,把改作文當成教師的事。其實修改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斷尋求好的表達方式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一個新的起點。因此,在作文批改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修改的能力和方法,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作文教學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