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梅
一、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科學實驗是以認識生命運動的本質和規(guī)律為目標的實踐。它不是盲目的行為,而是在理性指導下的變革現實的實踐活動。在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從實驗意念的產生到實驗方案的設計,從實驗結果的分析到實驗報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維活動,每一步都是思維的結果。讓學生多自己動手做實驗,在實驗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親身體驗知識的發(fā)現過程。學生通過探究實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到學習的樂趣,這不僅能使學生學得深刻,而且能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
二、生活實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要不拘泥于課本,列舉生活實例,可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愿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1)學生正處在青春期,男生長胡須、男女生都長青春痘。這本是很正常的,但有人卻特別害羞,偷偷拔胡須,摳青春痘,以至毛囊受損,細菌乘虛而入引起毛囊發(fā)炎,原本光潔的臉變得坎坷不平了。(2)環(huán)保問題日益嚴重,1998年洪水泛濫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國家損失巨大,其罪魁禍首之一是長江中上游地區(qū)森林被大量砍伐;北京上空常常風沙彌漫,我們神圣的首都被列為“世界十大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另外“白色污染”讓人觸目驚心。通過這些生活問題,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造生活課堂,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把知識技能的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從學習書本知識向提高實踐能力的轉化。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也是我們教育的出發(fā)點與歸宿,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其所熟知,故學生學習這些知識時,不但易于理解、掌握和運用,更能促進學生“學”和“用”的有機結合,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意義,促進學生濃厚學習興趣的產生。
三、活動化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談到“活動”,人們普遍想到的是學科課堂以外,而教學延續(xù)到課外,由學生自行開展,教學質量難以控制。我們應該讓生物課堂教學也“活動”起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化研究,讓學生用“動”的方法學習,在“動”中學。那么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呢? 根據生物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及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采用游戲化教學。人們對喜歡的東西學得最快。學生對于游戲有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游戲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維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諧發(fā)展,在游戲中,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發(fā)展。教學中我們常采用拼圖游戲、競猜游戲、填字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如我們在學習食物網的時候,可以把教室比作一個大草原,讓學生扮演不同的動物,在課堂上說開飯的時間到了,動物們開始進餐,讓學生自己組成食物鏈,看各條食物鏈之間有無交錯的關系,進而認識什么是食物網,再讓學生討論某種生物數量的變化對其他種生物產生的影響。在學習氨基酸脫水縮合反應時,學生對氨基酸的個數與形成的多肽鏈的關系、肽鍵的個數、脫去的水分子的個數搞不清楚。我們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戲,讓學生扮演氨基酸,通過牽手形成肽鏈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自己去總結。這樣通過各種活動,變具體為抽象,寓知識于游戲中,通過扮演活動,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四、 比喻口訣助學習,提高學生學習信心
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有一些抽象的、復雜的、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是通過采用恰當的比喻把一些疑難問題簡單化,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例如:把細胞膜的結構比喻成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質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蓋、鑲嵌或貫穿于其中;糖類和ATP比喻成家里的存單和口袋里的現金;高溫和低溫對酶的影響比喻成人死了和睡著了。二是口訣諧音助記憶。如,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記成“攜一兩本淡色書來”;濾紙條上的色素順序自上而下為“胡爺愛幣”;DNA的結構特點為 “五、四、三、二、一”;RNA的結構特點為 “五、四、三、一”;有絲分裂時期的特點記成“間期復制、前期三體、中期排隊、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體)支(支原體)細(細菌)線(放線菌)藍(藍藻)子。三是理論知識實際化。講無氧呼吸時,我從長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發(fā)揮:①長跑后我們總感到腰酸背痛,為什么呢?因為長跑時氧氣供應不足,我們的體細胞會進行少量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組織里乳酸積累過多會使人腰酸背疼。②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可進行乳酸發(fā)酵產生乳酸。這就是泡菜比新鮮蔬菜保存時間長不易腐敗、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時為什么要密封?等等。
總之,課程中生物學科的價值不只體現在它的結論中,更在于它的發(fā)現和發(fā)展過程之中。教學中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獨立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