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 楊莉 張婷
通過介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幫助英語口語教學與學習,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zhì)量,使學生在真正進行口語對話時可以達到真正的交流,而不是只是了解表面的意思,達不到真正文化與文化的對話。
中西方文化差異口語教學影響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也有自己的獨特歷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學、技術與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及道德觀念等等。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huán)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導致了中西方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而出現(xiàn)了文化學習與交流的多種困擾因素。這些內(nèi)容反映在語言里,又通過語言給予表達與傳播,所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要了解和掌握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必須先從文化談起,對于我們學習英語、運用英語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利于英語口語教學與學習,使學生在真正進行口語對話時可以達到真正的交流,而不是只是了解表面的意思,達不到真正文化與文化的對話。
但英語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培養(yǎng)了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使學生很難說出符合場合的句子,從而使他們的交際能力得不到提高。我們現(xiàn)在學習英語口語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要到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去學習去生活去工作,因此,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口語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比較教學。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不可分,語言又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相同的字、詞對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歷史與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義。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不僅要進行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還要讓學生了解其文化意義。
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和信念”。許多學生雖然學習了語音、語法、詞匯,有了相當?shù)穆?、說、讀、寫、譯的能力和一定的知識面,但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語,常常不能用英語比較深入、靈活、得體和有效地表達思想、進行交際。以雅思口語口試為例,據(jù)統(tǒng)計,在2006年雅思考試中,中國考生雅思口語平均分僅為5.39分,可謂全球倒數(shù)第一。而2007年,中國考生雅思口語的平均分更是降低到5.36,蟬聯(lián)全球倒數(shù)第一。2008年和2009年,中國考生的排名依然沒有進步。社會對大學生口語能力類似的批評,不斷見于報端,我國英語口語考試大綱早在1999年就已經(jīng)明確地提出了對學生語言得體性、適切性的要求。
由此可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確實對于口語教學,對于英語交際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人展示,以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中國文化卻提倡謙虛謹慎。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例子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
中國人在言語交往中喜歡試探,言辭婉轉(zhuǎn)含蓄,避免直截了當,以免過于直露,使對方?jīng)]面子,令對方難堪。英語中婉轉(zhuǎn)語也很多,但英美人在交際中更注重顯示自我,他們認為大多數(shù)的人際交往只是一種思想交流、信息傳遞的方式,對“面子”的考慮往往不如中國人多,他們期望對方做出比較直接明白的回答。如在交談中,外方代表已經(jīng)再三表達了否定的看法,但為中國人則誤把對方的“No”當成謙虛或托辭。
二、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往往相互問“你吃過飯了嗎?”其實問話者并不是想知道對方是否吃了飯,這只是一種問候的方式,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蓪ξ鞣饺藖碚f,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尷尬,因為英語國家的人卻沒有這種問候的方式。西方人會認為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 外國人對于“Hello,have you eaten your meal?”這樣的招呼,往往不知如何回答,甚至還有些不高興,誤認為那些同他們打招呼的人以為他們沒錢吃飯,而回以“我有錢吃飯”。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A nice day,isnt it?”
又如,漢語“謝謝”的英語對等詞是“Thank you”,如何正確地使用和對其做出恰當?shù)姆磻獏s是頗有學問的。
就像美國人英在受到別人祝賀、贊美時,“Thank you”是最自然恰當?shù)幕卮?;但我們中國人素以謙虛為榮,對贊美、祝賀往往會回以“哪里?哪里?”“慚愧,慚愧”等,如按漢語直譯過去,則變成“Where? Where?”或“I feel ashamed”,這樣作答則會讓對方迷惑不解,這樣不得體的回答最終會導致交際失敗。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和使用英語的國家在各自的日常交往中,如問候、聊天、稱呼及答對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模式,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
三、社會習俗的差異
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有明顯區(qū)別。贊美的內(nèi)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xiàn)等。中國人聽后會說一些謙虛之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Thank you”。如A:You look beautiful. B:Thank you.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薄澳睦?,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說驕傲。根據(jù)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接受對方的贊揚。
綜上所述,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jié)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教師應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zhì)量,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
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在口語交際中就會出現(xiàn)失誤,形成交際障礙,導致交際失敗。因此,從跨文化角度來看,學生不僅要注意對英語語言體系的學習、訓練,聽說讀寫譯的技能的培養(yǎng),而且還要重視文化差異對口語交際能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