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紅
[摘 要]“文本細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話題,吸引了眾多教師的關注。一次次的學習與實踐,讓教師對文本細讀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陌生到了解,由排斥到接納。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細讀文本,既要讓學生精心細品,又要讓學生有宏觀閱讀。
[關鍵詞]細讀;語文;文本
目前,教師備課輕過程、重結(jié)果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對于課本“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對于教參“上下打量、左顧右看”,對于教學設計,那是“精雕細刻、仔細推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了文本細讀的教學設計,那必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那樣的課堂是一種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虛假美。
文本細讀,切中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弊,是針對高耗低效、熱鬧浮躁、缺失語文味的教學現(xiàn)狀提出的,是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過度注重教學技巧、忽略文本鉆研現(xiàn)象的一種矯正,是正本清源之舉。因此,文本細讀是一條路,讓站在阡陌縱橫的小道上的教師們看到了一條回家的路。在直面文本時,教師素面朝天地閱讀,要繞開教參獨立閱讀,一遍又一遍地觸摸文字,擦亮語言的眼睛,揣摩文字傳遞的溫度和散發(fā)的溫情,想象文字背后的用意。教師不僅要有微觀細讀,還要有對作者及背景資料、編者意圖等方面的宏觀細讀。
一、宏觀閱讀
竇桂梅老師細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沒有局限于這篇課文本身,而是把它放在一個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閱讀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如《安徒生童話悲劇意識》《以樂寫哀倍增哀——賣火柴的小女孩反襯描寫賞析》《童話教學方法談》《小說語言美》《相信童話》等相關理論書籍。然后再將課文和葉君健譯文進行對比,在比較中進行質(zhì)疑和確認,寫下了一萬多字的解讀札記。她從如此“廣泛”的文本相關材料中去把握小女孩的形象,去提煉本文的主旨。王崧舟老師細讀《長相思》,閱讀了納蘭性德的大量著作,走進納蘭性德的內(nèi)心世界,才演繹了令人拍案叫絕的課堂。
二、精心細品
文本細讀不僅需要大量的“泛讀”,更需要靜下心來細品。當我們真正徜徉在語言之途,整個身體浸泡在語言的水中,會被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句話裹得緊緊的,語文的味道緩緩地滲入肌膚,融入血液,涌入大腦,才能領略文本的精彩。王菘舟老師對《威尼斯小艇》一課的細讀,從“有點像、像、仿佛”這三個詞語的細微變化中感覺到了語言節(jié)奏的鮮明變化,與威尼斯小艇本身在行動上富有變化暗合在一起。他還從“輕快”、“靈活”兩個詞語中的逗號中,與省去逗號的“輕快靈活”、“既輕快又靈活”進行比較,從中發(fā)現(xiàn),作者借由兩個獨立、簡短的詞語所構(gòu)成的某種富有詩意的跳躍式的節(jié)奏,讓人感覺到威尼斯小艇動作上的靈活。這告訴我們:語言形式本身就是一種內(nèi)容,一種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一個小小的標點后面都蘊含著無盡的魅力!作者如此獨特的表達方式,只有懷揣細膩之心的人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每一篇文本都是一個寶藏,等待著有鑒賞眼光的人去挖掘,去開采。
筆者在讀馮驥才的《珍珠鳥》時,文中“趴在我肩上”這句話,初看并無獨特之處,可多次細讀后便被“趴”字吸引住了。為什么不是“站”或“立”?平時小鳥在樹上都是站著睡覺的,隨時預防外來的襲擊,只有認為足夠安全的情況下才趴著睡。細想:胸與身體的接觸比腳與身體接觸更細膩更敏銳更親切。嬰兒也常常是趴在父母的肩上方能酣然入睡。由此看出,對于作者來說,珍珠鳥是個可愛的嬰兒,是他一手呵護的小寶寶。一個簡簡單單的“趴”字暗藏著作者對珍珠鳥的無限憐愛和珍珠鳥對作者如父母般信任。透過字里行間,我們不僅與文本深入對話,還與作者對話,實現(xiàn)情感共鳴。
讀《木笛》時,教師可采用追問式的細讀。如思考:為什么不用“愛國之心”、“一次特殊的考試”、“艱難的抉擇”這樣的標題?細讀之后會發(fā)現(xiàn),“木笛”在本文中已不再是一種普通的樂器,而是中國特有的,是具有濃濃中國味,具有民族情懷,凝聚了民族魂的一個情結(jié)。這樣的追問,教師會對文本的主旨有更深刻的認識。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