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燕
[摘 要]語文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教學不再過分地強調學生被動地接受與掌握,而是鼓勵其自覺地去發(fā)現(xiàn)與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知識,提升自我,從情感體驗入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給學生一種新奇愉快的精神體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探究;教學;運用
一、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教學的必然要求
語文新課標倡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地進行合作探究,強調語文學習的實用性,然而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雖然廣大農村教師在教學中進行了不懈的探索與研究,但課堂教學效果仍不理想,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角,自覺或不自覺地都是高高在上地指揮著學生,學生始終圍著教師的指揮棒轉。課堂教學不能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學生總是被動地學,以致學習沒有興趣,對教師的教學產生抵觸情緒,教學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主動地在教師的引導下,愉悅地完成內化吸收,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利用語文閱讀教學和語文實踐活動,充分去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嘗試、探究、發(fā)現(xiàn),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探究學習是良好學習環(huán)境形成的重要因素
探究學習是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鼓勵和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在學習中進行合作探究,從而體驗探究學習帶來的快樂。
1.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進行探究學習。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的任務是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教學中沒有師生互動、合作、交流。而新課程倡導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做到與學生平等交流,要多對學生進行鼓勵,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引導解決,自覺地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2.張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探究學習。沒有個性,就沒有人的發(fā)展,更沒有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呈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下學習,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習。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愛好和性格特點,結合其所學的知識和已有的經驗用不同的方式和表現(xiàn)手段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學習空間,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其自身的潛力。同時要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渠道,開闊學生學習的視野,讓學生在觀察、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探究學習。
3.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智能素質包括具有相應的文化基礎智能和基本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這個基本能力可以理解為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巧妙地運用電教手段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的最佳手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立文學社、攝影組、音樂、繪畫、環(huán)保等各種課外活動興趣學習小組,為學生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利用農村學生的優(yōu)勢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跟隨家長到田間地頭去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在親身體驗中獲取知識。
三、探究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良好途徑
1.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小學生對大自然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強。教師要利用小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2.引導學生問難質疑,帶著疑問去進行探究學習。探究意識來自于質疑,學生只有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才會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不斷地質疑問難的習慣來增強其探究學習的意識。
四、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探究學習
人們常說:“思路決定出路?!睂W生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會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多思善問。教學中,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氣氛和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情感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從而進入預定的角色,產生情感體驗。豐富的情感體驗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心理基礎,在閱讀教學中,要借助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藝術情境和情感氣氛,讓學生置身其中,使學生動情,受到感染,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更能使學生心入其境,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
責任編輯 沁 硯